菜单 menu

【中国书画网】范迪安:“边界”与“空间”的文化体验

录入时间: 2018-04-03

王璜生:边界/空间
WangHuangsheng: Boundary/Space
展览时间:2018年3月31日至4月20日
展厅:1、2、3、4号
策展人:巫鸿
学术主持:范迪安
艺术总监:王绍强
学术对谈主持:李公明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广东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协办: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展览统筹:邵珊
项目负责:胡宇清、姚小菲
  
游象:心经,138x69cm,2016
 
一个艺术家在进行艺术表达的时候,可能在根本上或者说在最本质的意义上,表达的都是他最真切的思考和感受。这在传统的艺术形式里面似乎很容易找到解答,就像我们说的画家画了什么,说明他热爱什么或者体验过什么,但是当用一种当代艺术的语言方式来表达的时候,语言的形式与思考的本质之间难免会有脱节,或者说不容易找到最根本的契合点。而王璜生的艺术不断地走向一种完善,最根本的就是他在语言的形式与思想的内核之间找到了越来越紧密的关联。
  
谈话,装置, 90x110x55cm×2,2014
 
对“边界”和“空间”这两个概念,也许很多人都有自己的体会,但我觉得对于璜生来说,这两个概念似乎道出他特别切身的一种感受。先说“空间”,王璜生是中国美术馆界资深的馆长,从广东美术馆到中央美院美术馆,他既是策展人,又是掌门人,二十年多来策划了大量的展览,而在展览的学术策划和组织实施中,“空间”这个概念既是他的专业意识,又是他专门研究的对象,所以从美术馆的空间到美术馆展览和学术活动所介入的空间,从他自己工作过的广东美术馆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空间,到他参加的各种国内外展览活动的空间,“空间”这样一个概念,在王璜生那里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是与他自己的学业和事业生涯紧密相关的。因此他2017 年的个人展览用了“空间”这个概念,可以说是自然而然的。
  
痕象,纸上作品,180x198cm,2016
 
在我看来,“边界”这个概念比“空间”更有意味也更有意思,甚至更有意义了。王璜生的经历在当代艺术界是十分独特的,作为艺术家,他参加了国内外当代艺术各种活动;作为馆长和学者,他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因此,他的艺术之路可以说就是一条行旅之路,尤其是一条穿越文化边界的行旅之路。既有从中国自身古代到现代、当代的这种穿越,更有他这些年来与世界交流在不同文化情境中的穿越。在我的感受中,有时候觉得非常熟悉他,因为我们是同行同事,有时候又觉得很陌生,因为他走过哪些地方,有过哪些体验,也不是我完全了解的。但是透过这些年来他一直在进行的有着鲜明主题意识的绘画、装置、影像创作,看到他愈来愈具有个人建树的语言形态,我就能理解他对“边界”这个概念的思考,或者说,“边界”这个概念与他整个艺术探索愈发形成内在的自然的关联。他在穿越各种文化边界也就是他走向世界的时候,他的艺术视野是非常宽阔的。实际上,无论是从历史到今天的现实,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许多地方,人们都可以感受到“边界”所具有的国家、历史、社会、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实际意涵,更有文化上的象征意味,由此让人们去体会世界的格局,体会社会现实中许多存在的问题,体会人与世界、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几乎是一些古老的问题,非常传统的问题,但同时也是今天的现实问题和新问题,它还通过各种新的形态而出现。因此王璜生对“边界”的思考是一种深刻的思考,对“边界”的体验式一种文化的体验,从而形成把自己身心投入进去的表述。
  
界 装置、影像,铁丝网,600×340cm,2017
 
“边界•空间”这个展览是王璜生这些年来艺术创作的一次新的汇总,这里既包括他的水墨作品,又有一批新的装置和影像作品,而在这批装置作品中,他用的材料,他对材料的介入和触及,他在与材料接触的过程中所表达的一种来自肉身的感受,都在这个展览中带给了我们,加上影像和音响所形成的整体性效果,我觉得,不仅是艺术家很完整地作了一次表述,而且观者也完整地感受了展览想传递给我们的一切。
  
墙 101016之三 纸本水墨拓印
 
王璜生是从传统中走出来的,他的艺术历程的最初阶段与水墨传统有密切的关联,既有家学的蒙养,也有学院的教育,所以他对水墨的语言特别是笔墨的感觉有很深厚的学养和很坚实的功力。但是他重要的探索是把传统的水墨表达转换为一种当代文化的表达,也即是他在笔墨上所做的研究和转化的工作。很显然,他是一位当代艺术家,他的思想观念、他的研究领域和他所思考的问题,都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以及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艺术趋势密切相关。由此他的笔墨也走向当代,在他所驾驭的笔墨系统中,他着重抓住的是笔线,也就是线条这样一种语言方式,他通过相当长时间的摸索,把笔线运用得十分娴熟,十分自如。这种线条的形态通过是漫长的、不断回环的、不断蔓延生长的,也就是通过线条的展开形成了图像,形成了他关于“边界”和“空间”这个概念的总体图像。
  
线·构图·现实系列,摄影专业艺术微喷, 46×36cm, 2017
 
在这方面,璜生的线条已经成为他作为艺术家的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符号或者说视觉符号,这也很引起我们的惊叹。虽然中国自古重视线条,中国绘画特别是水墨绘画也以线条为主干,由线构形,中国人的线条表达就构筑了绘画中的东方体系或称东方特征。但是璜生笔下的线条是当代形态的线条,或称线条的当代形态,他的线不是形的轮廓线,而是作为语言的线。他的作品越来越走向单纯、纯粹,越来越体现出线条作为一种生命存在的价值。它既是表意的,是现实感受的抒写,同时也是本体的,有其自主自发、独立存在的性质,有其形式魅力。由水墨线条开始,他的线条又为其他媒介和材料所转换,与特定的空间相关联。我特别注意到,他在以线条为表达的语言系统中,同时也吸收了光影和三维空间形式,因此他的线条就不完全是平面的,通过用笔用墨的浓淡、干湿、刚柔以及墨色的变化,这些线条已是立体的。它们有表情,有形态,有厚度,暗示着一个空间的营造。而当这些线条转换为具体物像装置于实际空间中的作品时,线的质地更是发生了本质性变化。由此,我想我们要注意的不仅仅是他的线条,而且是线条与他所感受的、体验的、思考的世界,以及与“边界”这个主题的关联。他始终带着一种主题意识在进行媒介的设置和语言的选择,用语言的形式表达思想的锋芒,达到材料、符号和表达相贯通的境界。
  
述影 装置,影像,尺寸可变,2015-2018
 
我和璜生曾有机会踏访以色列,在巴以世界的交错地带,在以色列的许多高地,我们走到该地区的边缘。这个边缘可以说是“边界”的存在之地,我注意到,璜生很有感触,当然我也很有感触。其实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在一种世界动荡的变化中走过来的,我们都很希冀有一个和平的世界,但是同时我们又不断地为世界的动荡而焦虑。所以璜生对边界的敏感实际上是这一代人的体验。当然边界在我们的现实中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甚至给我们带来的无奈和某种恐惧,也是我们的文化体验。在这个意义上,璜生这些年看上去他在作水墨的实验、媒材的实验,实际上他是要借助这种实验,更加真切地把自己生存于这个世界的感受表达出来。在2017 年的展览中,他做了一次比较淋漓尽致的表达。
  
封口胶1,摄影,60x45cm,2018
 
这个展览中的水墨作品是从他的大量作品中选择出来的,通过设计师的展场设计,这些水墨作品更强烈也更有效地向观众迫近。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水墨作品与他的装置作品、影像作品是那样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是分别的系列,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他这几件新的装置和影像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当代艺术在综合表达上所达到的一种高度,一种成熟度。在展览的整体氛围中,所有的语言都围绕“边界”这个主题,让我们感受到震撼。但同时,作品的展示又有其安静唯美的一面,它提示了很多希望,寄托着王璜生对生命的关爱和关怀,引发我们作多种联想和思考。我觉得,如果能从一个展览看上去的诸多矛盾的事物中,感受到一种张力,当现场的视觉感受与我们自身的社会文化体验相贯通时,我们就更能理解艺术家的初衷及其艺术语言探索和实验的意义。
  
箴象系列,纸上作品,123x123cm,2017
 
 
 
主编/周文昭
设计/李戬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