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南方日报】陈履生:探索传统意趣的当代表达

录入时间: 2015-09-15


陈履生


《枯荣由它》        陈履生 作


《江南万斛春》    陈履生 作

  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实习生 王紫

  9月13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全城热展”在羊城拉开帷幕:包括绘画、书法和摄影三大板块的“陈履生艺术系列展(广州)”,一天之内在广州三大艺术场馆相继开幕。三场展览分别为广东美术馆的“务本——陈履生画展”、广州艺术博物院的“思无穷——陈履生书法展”、岭南画派纪念馆的“光影造化——陈履生摄影展”。中国文联副主席覃志刚、中国文联副主席杨承志等出席了活动开幕仪式。展览将持续至9月28日。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系列展览开创先河,是迄今为止同一位艺术家首次在同一天、同一城市举办三场不同艺术门类的专题展览。身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30余年潜心研究美术史及理论,并从事美术批评、美术创作工作,却以一名艺术家的身份在本次展览登场。陈履生不无谦虚地将展览称为“汇报学业”。除了呈现艺术家在不同艺术领域的创作成果,本次展览还承载着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担当和传播普及的期待。展览期间,陈履生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专访,就传统书画文人意趣的当代表达作出探讨。

  特色

  跨界融通书法绘画摄影

  一日之内,一人一城,三展同开,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在广州开创了先河。过去30多年来,陈履生一向以美术理论研究闻名。如今,他不但走到了台前,还以“跨界”的方式将书法、绘画与摄影创作成果一次性向世人呈现。“展览只是我阶段性的‘学业汇报’,部分画作直到布展前才刚刚完成。”陈履生说。

  “楷书没有写好,不敢直奔行草。展览只为交流,学业绝不送人。”在书法展展场内,陈履生用篆书为展览题写的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中,既有丈二尺幅的“大制作”,也有精微细致的蝇头小楷,其中最新完成的六扇《心经》屏风,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作者书写的深厚功力。

  尽管陈履生近年才开始修习篆书,但他从小就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家父读书不多,但特别重视让我们写好字。”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陈履生从小就开始练习书法,之后一直临摹字帖练习颜体、柳体,多年来不曾中断,也没有间断过对书法的研究和关注:“中国画以书法为基础,‘写意’主要来源于书法的审美精神。我通过练习书法,从中获取绘画所需的灵感与气韵。”

  “我一出生,就注定和摄影有了关联。”将摄影纳入本次系列展览,反映出陈履生内心深处的摄影情结。他本人出生在一个以照相为业的家庭,摄影成为他从小接触的“家学”。进入数码时代以来,由于摄影便利性提高,陈履生更是“机不离身”,年复一年地记录着生活变迁和社会发展。

  尽管在陈履生看来,绘画是他的主业。但在从事绘画创作同时,他也常常借助摄影,捕捉灵感。在画展现场,陈履生匠心独运地展示了整整三面墙、一共218幅冬树的照片。他还特别录制了一段《跟我去上班》的专题片于同场放映,专题片呈现从汽车天窗仰拍街道两旁树杈的影像。陈履生表示,为了画好笔下的树,他单是以树为题的摄影作品就不下千幅,而画树的过程,也进一步加深了他对书法中刚劲线条结构的认识。

  “这次将书法、绘画、摄影‘跨界’联展,目的就是希望告诉人们,这三种艺术形式并不是单独发展的,而是彼此关联和融通,能够互相促进。”他总结道。

  探索

  寻找当代语境的文人意趣

  陈履生的国画作品,一向以独特的笔墨语言与“清逸雅健”的文化气息得到行内的好评。作为系列展览的重头戏,取名为“务本”的画展尤其显得文气十足。展览分为“文人”、“文心”、“文采”、“文思”四大部分,场内还专门模拟了一个文人书房的空间,以盆竹点缀,便于观众从中感受书画的文人意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展览题目语出《论语》,流露出陈履生对传统文化根脉的孜孜追求。

   “画家‘务本’乃是天经地义。然何为画之本,并非画人皆知。”陈履生认为,当代艺术的主流已经失去了传统画学之“本”,而“立本”必须“固本”,“固本”则需要对传统加以研习。在第一展厅“文人”部分,展出一批以梅花、竹子、水仙等主题的文人画系列作品,以表现中国水墨画传统的核心价值观。而“文心”展厅表现的则是“陈氏山水”的审美趣味,丈二巨作《坐对寒江》等一批最新创作的作品在该展厅展出。

  不过,随着时代发展,陈履生注意到“写意性”的国画传统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文人画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从2010年开始,陈履生开始思考,“梅、兰、竹、菊”的传统题材,历经了几百年的发展,能否找到一种崭新的艺术表现样式?为此,他创新性地一改古人“梅花出斜枝”的结体方式,以“直梅”书写胸臆。在“文采”展厅内,陈履生还特意送来了5件从日本加工定制的屏风作品,这是作者首次在不同于宣纸材质上的绘画尝试,屏风上的绘画展现了陈氏作品中极少见的浅绛山水和红梅题材。

  陈履生还从一种离他的生活十分贴近的“北京特产”中,找到了文人画的突破点,这便是他在上班路上朝夕相对的国槐。“生长在北京街头的槐树,虽然远离森林,它们生长在城市中,受到人工修剪的控制,但它们仍然保持着随遇而安、宠辱不惊的品格,‘枯也由它,荣也由它’,这种精神与梅、兰、竹、菊互相贯通。”他还为此专门拨出一个展厅,展出了他以国槐为题的“冬树系列”作品。画中的国槐遒劲的枯枝四处伸展,十分引人注目。
    “我一直希望在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基础上,能够呈现出当代的样式,使文人画传统能在21世纪找到发展空间,也使公众了解弘扬文人画的重要性。”陈履生表示,艺术理论要与艺术实践“言行合一”,本次展览也寄托着他对艺术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期望。

  文人画的教化功能一向为陈履生所重视。为向大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他在不少书法作品中注入了传统文化题材的内容。书法展场还特别开辟一角,展出作者在“2015中外艺术家泉州对话”活动中烧制的20余件瓷器,通过水与火的艺术,表现书法与瓷器结合的妙处。他希望,通过这些生活用品作为载体呈现艺术,能有助于艺术走进生活,贴近大众。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