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心与山河会笔底丘壑生《广州日报》

录入时间: 2013-08-20


吴静山,1943年生于广东顺德;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部委员,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秋之诗 200cm×110cm


双鹤 200cm×110cm


东坡赤壁 200cm×110cm

  日前,著名画家吴静山的个展在广东美术馆拉开了序幕。这次展览共展出吴静山两百多幅山水、花鸟和书法作品,以苍劲雄奇的笔墨,完满地诠释了潘天寿对他的预言和赞赏——作品“神情格趣,均臻神化之境”。同时,也让观众明白了展览的名称为何叫 “一默如雷”。

  据悉,该展览将展至8月21日。

  文、图/记者  江粤军
  大家简介

  吴静山,1943年生于广东顺德;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部委员,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大师们眼中的“未来之星”

  1943年生于广东顺德的吴静山,在父母亲的包容下,从小就拿着笔自由自在地在地上、墙上“涂鸦”——画《三国演义》,临《芥子园画谱》。11岁吴静山到广州读中学,认识了黄君璧的学生李云,学习山水画,后又认识方人定,跟着他学花鸟画。18岁,在方人定的鼓励下,吴静山考取了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至今,吴静山仍清楚地记得方老师的嘱托:“岭南画派开山立派不到一百年,有志于改良中国画,但根基还不厚,最好到杭州加强传统书画学习。”

  到了浙江美术学院,吴静山很快就得到了潘天寿、陆俨少、沙孟海等老师的赏识。每天晚上,吴静山基本固定到陆俨少的房间里作画,有时画到夜里一两点钟。在陆俨少的悉心指点下,大三的吴静山,就有三幅作品入选当时浙江美术学院的学生到国外办的联展。但因为一些原因,硬气的吴静山退学回到了广州。潘天寿在跟教务处吵架无果之后,不断写信鼓励吴静山,并要求吴静山把作品寄给他看。陆俨少也一样,通过书信继续给他指导。尽管变成了“函授”,但吴静山因此避过1965年“四清运动”和接踵而来的“文革”,反而有更多时间投入到创作中。

  进浙江美术学院之前,吴静山以画花鸟为主,崇拜高剑父、高奇峰。到杭州以后,他发现近百年的大画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花鸟画家,像吴昌硕、虚谷、齐白石等,山水画家最有名的只有黄宾虹。“所以我想剑走偏锋,主攻山水。但因为先入为主,我还是很喜欢花鸟画,特别是八大、徐渭、潘天寿的作品。”当时,老师们的意见也很不统一。潘天寿希望吴静山专攻花鸟继承他的事业;而陆俨少则希望他主画山水不要分心;到了北京,李苦禅又建议他画花鸟不要画山水。到故宫看望徐邦达,吴静山将情况一说,徐邦达笑了:“你就像一块未雕的璞玉,大家都很喜欢你。其实山水、花鸟你都可以不丢,给自己排好一个时间表,山水占百分之五十,花鸟占百分之四十,书法占百分之十,如此即可。”在徐邦达的指点下,吴静山的山水和花鸟创作,得以齐头并进。

  “上法古人”不遗余力

  潘天寿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说:“画事除‘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外,还须上法古人,方不遗前人已发之秘。”吴静山在“上法古人”方面,可谓刻苦。从“清四僧”(石涛、八大山人、髡残、渐江)到“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他都下过极深的工夫。而容庚给予他的助推力尤其大。

  从浙江美术学院回到广州后,爱才惜才的文学老师佟绍弼,委托中山大学的陈寂老师将吴静山介绍给容庚。那日,吴静山带着自己的画作跟随陈寂前往中大。容庚看过后,嘴里没说什么,心里却颇怀疑这些高水平的作品是否为面前这位年轻人所作。容庚不动声色地拿出十几张自己临摹的古画,请吴静山帮忙润色。吴静山推辞不过,第二天一早就拿着“作业”再次去敲容庚家的门。容庚过目后非常满意,自此将所存的一万多幅唐宋元明清名作,无偿供吴静山临摹。像明代大画家戴进的《江山一揽》,罕以示人,吴静山带回家去却连借条都不用打,因他从来都是一二日临完即归还,从不贪恋。年长五十岁的容庚,在他所作的《吴静山小传》中,毫不避讳地记下了这段往事。“余尝从从仲叔学画,东夷肆虐,故都沦陷,余客居无聊,辄墨摹古画以自遣,得三数十卷轴,嘱为补色,深惬余怀,往来日密,尽出所藏字画,供其临仿。”

  1977年,吴静山在重庆美术学院见到张大千的女儿张心庆和女婿肖建初,他们请吴静山作画,吴静山一口气画下了八张张大千风格的作品。张心庆甚为疑惑:“你不是潘天寿的学生吗?怎么成了我父亲的学生?”吴静山笑言:“我是来请教的,不是来打擂台的。”下午,吴静山又画了十张作品,分别为八大、徐渭、潘天寿、齐白石几人的风格,把张心庆都看呆了,连夸“大才”,旋即拿出张大千的真迹给吴静山观摩。

  “我属于渐悟到顿悟型,在弄通弄懂之后,才能画出自己的风格,还没有‘悟道’之前,千万不可丢了传统的根,否则就只能得‘半桶水’。”他笑言齐白石是衰年变法才成自家面目,张大千也是到了晚年才开创泼墨泼彩法,这样一条路,一定要长寿才能成大器。

  事实上,在自觉“逾矩”的道路上,吴静山已颇有心得。他爱用长锋羊毫,于厚中求骨力,融入虚谷的枯笔法,故线条上跟前人有很大不同。他的花鸟作品,有老师潘天寿的影子,并借鉴齐白石工笔鱼虫、写意花草的构图,又根据自己不受束缚的个性,融入林良的风格。他爱用麻纸画北方的大山,特别能表现出山的肌理、山的铁骨。他画水,用马远的水加入陆俨少的水,又吸收一点李公麟的画法,也别具一格。他的作品,常镀上一层浪漫主义的光彩,那更是他昂扬奋发天性的自然流露。

  诗书画从不偏废

  诗书画的紧密结合,让吴静山的作品拥有超凡的识别度。徐邦达曾告诉吴静山,书法练习须持之以恒,但不能变成抄书匠,早晚各用上半小时,经年累月便可成为大书家。而早在四岁开始练习书法起,除了生病住院期间,吴静山基本每天都是这样坚持的,篆、隶、行、楷四体皆备。“临帖比临画要更用功,因为画用眼读用心读也可以,但字的结构太严格了,除了用眼用心读之外还要认真临习,不临是上不了手的。”

  因此,吴静山的作品,题款往往与画面搭配得非常好。像他的《东坡赤壁》,将《赤壁赋》题上了画面中间的山石上,既令作品构图空灵,又让人觉得韵味无穷。题款带来的趣致,在他花鸟画中尤为明显。《双鹤》图中,吴静山题诗:“伫立天边一鹤儿,朱砂为顶雪为衣。只因觅食归来晚,悟落羲之洗砚池。”下补“误书悟字”。后又在画作腰间补书:“越二日,友人来,戏为余曰,羲之书圣,此鹤快沐于墨池,实大有灵性也。因改为非关觅食归来,悟落羲之洗砚池,相与抚掌,静者再记。”

  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让吴静山的作品获得境界上的提升。他还创作了很多以古代诗文为主题的作品,古人用诗歌精炼景物,他又用画作将景物重新还原,虽实犹虚,诗画相得益彰。在吴静山看来:“五十岁以前,大家都差不多,至多有的人聪明一些,但五十岁以后,底蕴、修养的差别就显现出来了。六十岁、七十岁会更加明显,所谓厚积才能后发。”

  以心“写生”不打草稿

  自言是“苦行派”的吴静山,为描摹山川之壮美,举凡名山大川,无不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过。他一个人还横渡过漓江、富春江、新安江……

  1970年,新婚不久的吴静山就把太太留在乡下,自己和朋友仗笔走遍天涯。那时候,没有街道革委会的介绍信,连宾馆都住不了。到了北京,找到徐邦达,吴静山告诉他自己没地方住。徐邦达为他介绍了北京画院的院长。吴静山当场作画,院长马上让出自己的办公室给吴静山住。到了那些没有亲朋的地方,吴静山就睡码头、火车站、汽车站。

  在九华山上,一起上山的大个子,半夜偷偷摸索吴静山 缝在裤子内侧的口袋,里面装着他所有的盘缠。好在他警觉,马上就醒过来了。在罗浮山,吴静山和朋友从百丈泉瀑布边上的悬崖顶上返回时,脚下一滑,差点跌入瀑布中,好在抓住了崖边的藤蔓。但为了看到最美的风景,吴静山不怕苦不怕累。

  吴静山从不对景写生,总是将景物默记于心,灵感来了,随时写出。可谓心存丘壑,思接天地。他喜欢一个古代画坛的美谈。唐朝大画家李思训和吴道子,奉命到嘉陵江“采风”,三月归来,唐玄宗问起,李思训带回了一筐草稿,而吴道子只有一句话:“臣无粉本,并记在心。”唐玄宗又给了他们三月期限作画。李思训日日忙于创作,吴道子却若无其事,到了最后一天,才于大同殿上直接画出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唐玄宗看过后,断语为“吴道子一日之绩,与李思训三月之工,各尽其妙”。

  吴静山作画也从不打草稿。他下笔极快,常于晚上构思,白天创作。四尺整纸的山水作品,基本一天就能挥就,花鸟作品,有的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却不妨碍其神韵俱佳。而这次展出的作品,百分之八十都是他近两年来的新作,让人不由对其笔力心生赞叹。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