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广东美术馆组织分享《我是海燕》创作故事 用作品体现时代精神《广东文化网》

录入时间: 2013-05-06

    在“艺术”一词在某种程度上已被泛滥“消费”,创作门槛极低,表面繁荣的年代,也许很多年轻人很难想象到,越是思想禁锢的时代,艺术作品对人内心的影响力越大。上个世纪70年代初,年仅23岁的广东本土艺术家潘嘉俊先生创作的油画《我是海燕》,这幅红遍中国大江南北的美术经典代表作,他创作的女话务兵形象勇敢,坚毅,乐观,充满了女性魅力,这一女兵形象成为当时千千万万革命青年心中的“女神”。4月23日,广东美术馆组织《我是海燕》学术座谈会,潘嘉俊先生亲临现场,和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广东美术馆副馆长蒋悦、广州市油画艺委员会委员流洋等等许多的年轻年老的新旧朋友,一同分享《我是海燕》创作背后的故事,一起交流如何创作出“接地气”的艺术作品,如何用作品体现时代的精神。


《我是海燕》,潘嘉俊,1972年


潘嘉俊在开幕式上致辞

谈创作:几易其稿  借用高尔基名作“海燕”形象

    在活动现场,两鬓已白的潘嘉俊回忆起年轻时候的日子,回想起创作的激情,依然神采奕奕。《我是海燕》的创作时间是1971年的秋天到1972年的春天,当年在万山群岛深入生活的年轻潘嘉俊,目睹着不管是狂风暴雨或是枪林弹雨,通讯战士都要去抢修线路,保护线路的畅通,这种精神深深震撼他,产生了一种要刻画海岛战士的冲动。

    受到俄国的作家高尔基散文的启发,潘嘉俊借用了家喻户晓的"海燕”文学形象。作为一个年轻战士,潘嘉俊希望塑造像海燕一样愿意去拼搏的精神,当时创作的第一稿是两个人物,是两个小伙子,在海边的礁石上。经过几次讨论修改,一个健康朝气蓬勃的女战士形象打造出炉。

    这幅作品一经发表,立刻在社会引起强烈的反响,同时入选1972年全国美展和全军美展,油画一经展出,立即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等多家重要报刊登载。油画塑造的“我是海燕”女战士形象,被视为“毛泽东时代中国妇女形像”的经典代表,这是潘嘉俊创作初始所没想到的。


讲座现场


座谈会现场吸引了很多观众

谈感悟:艺术总是离不开它那个时代

    潘嘉俊坦言,在画这个画的时候确实想不到一个画会引起这么大的共鸣,后来会有这样的命运。这也迫使他不断地思考,在那个时代画的,表达了自己当时所看到的、所接触的那些状况,那么它就会比较真实的反映那个时候的生活,美术创作和一切艺术创作都一样,来源于生活,是有生活的根基,艺术总是离不开它那个时代的。

    作品应该是体现那个时代的一种精神。潘嘉俊表示,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讲,应该更多地去观察生活,理解生活,挖掘生活,把自己要说的话真实地通过艺术作品去表达,这是艺术家的一种责任。


潘老师为粉丝签名留念

谈艺术:作品必须“接地气”  认真体验历史情感

    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从人生价值观的角度说出了对这幅作品的见解。罗馆长表示,这幅作品寄存着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他们读到一个艺术家对女性在特定场景中一种审美的表达。他认为,在这个作品中呈现的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人生价值观,它凝聚的起码是亚洲人的人生价值观。

    而从艺术技术的角度,罗馆长同样对这幅画表示了很深的敬意。在每一个年代的年轻人,对身体的渴望,对身体的认知是一直存在的。潘嘉俊把属于特殊年代的年轻人的革命、爱情、情欲、身体的认识,用这张作品聚集起来,鲜活的呈现一种文化状态。

    作为一位长期研究潘先生及其作品的艺术评论家,广州市油画艺委员会委员流洋不遗余力指出了当代艺术作品的一些弊病。如他举例,当代的电视剧,尤其是古装戏,细看之下会有很多很多基本的错误,这些错误都是电视剧?广大观众留下的误导,这从现在来看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有认真的去研究历史资料。没有认真的去体验历史情感。创作作品,必须“接地气”,真正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在座谈会上,气氛活跃感人,潘嘉俊和年轻的美院学生、业余美术爱好者就近期创作的话题互动交流,并和众位朋友合影留念。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