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羊城晚报】探寻当代艺术中的“工匠精神”

录入时间: 2017-06-05

谭红宇&曾鹏《师傅》

丁澄《盲童诗歌计划》

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实习生 张洁宁

  5月5日,“物是人为——考工、立异和斜出”展览在广东美术馆开幕。来自产区的工匠、研究机构的学者、行业专家和跨学科人士共同参与了这次展览。本次展览以“物是人为”为主题,分为“考工”“立异”和“斜出”三个单元,呈现工匠精神在当下的传承性和重要性。艺术家们力图通过一种朴实、率真、持续的方式,呈现他们最平实的工作常态,让人回归到最基本的源力思考。展览将持续至5月27日。

  开幕式上,策展人刘庆元表示,“物是人为”强调两个普通问题,一个是人的作用,即人的存在,人的参与,人的融入;另一个是人的时间性。任何事物都是在时间的浸泡中才会发出不同的味道,因此本次展览有意地规避了快餐式的东西。

  中山大学教授冯原认为,这个展览联系了两个当代背景,一个是乡村建设,一个是这几年不断被提起的“工匠精神”。随着国内近年关于“民艺”、“乡建”和“工匠”等概念的持续发酵,以及学界对这些现象的日益关注,本次展览“考工”单元邀请了几位多年潜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和工匠日常的学者。如来自安徽大学的左靖+顾青,以扎根现场的方式,对在地文脉、民艺日常进行持续、严谨的梳理,展现了“乡建的发生和想象的愿景”。

  其中,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张南章善于把文化沉淀在作品当中,让陶瓷作为承载文化的载体,给人们带来厚重后的沉思。他的参展作品《无法救赎》以德化白瓷为载体,对德化传统的观音瓷塑进行了解构。张南章一直强调“让传统陶瓷走生活化之路”,我们从作品中也可以窥见其日常的朴实饱满的劳作热情。

  “立异”单元邀请一直潜心对材料语言进行转换的艺术家。在这个展区中,一个名为“卖力工房”小组给现场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个成立于2014年10月的,由三位广州美术学院毕业生组成的小组。三个年轻人以“卖力”为名,旨在传递一种积极乐观的状态。卖力工房从不拒绝各种可能,艺术家、设计师、教师、木工、包工头都是他们随时切换的角色。此次他们展出的作品名为《理想主义力学研究》。他们尝试用材料、技术咀嚼生活,在日常性中保持实践与表达,不断发现与解决问题。

  “斜出”则邀请几位跨学科实践者。这一展厅由三个格子组成,分别展出丁澄的《盲童诗歌计划》、袁玮的版画摄影诗歌和魏一目的绘画作品。影视编导及制作人丁澄一直关注社会公益,他与盲童学校历时数年共同完成的“盲童诗歌计划”,目的是通过诗歌这一载体让“看不见”成为另一种“看见”。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