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跨界之境——臆论刘斯奋的人与艺

录入时间: 2014-06-19

白林坡(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收藏研究部副主任)

  刘斯奋自号其堂曰“蝠”,寓蝙蝠“似鸟非鸟,似兽非兽”之意,借以喻指自己身跨多个专业领域和职务身份的不同转换,是夫子自道,亦包含了作为知识分子的自我体认和价值省思的意味,不仅能形象概括其生平多栖的职业、专业和跨界的社会身份,也涵盖了其人生行迹、气质禀赋、胸怀襟抱等各个方面。正是这种看似有点自嘲的夫子自道,则大有其历史、文化况味存焉。刘斯奋一直是立身仕途的文化官员,更是具有传统基质的当代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典型,解读刘斯奋,解析刘斯奋的绘画艺术,不能不从他们这代知识分子群体和他这个知识分子个体来入手。

  刘斯奋生平职业和社会身份的“蝙蝠”态,其实在古代是士大夫精英们的主流常态。古代的“士”作为价值主体,不仅往往是社会政治机制权力的参与主体,也是以儒为主的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代表主体,还是文化价值的创造主体。士“治平修齐”,不仅能进而入朝为官,以匡济为己任,鞠躬尽瘁,且退而能躬身于垄亩,耕读以独善,或皈旨肆力于学问文章,或涵游啸咏于诗词歌赋,或解衣般礴于绘画书法,在跨界之域内常会将生命升华到洒脱与率真的状态,体现出道家的豁朗达观、率性而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趋向。在现代社会、在当代商业大都市的生存情境下,刘斯奋的生命形态也体现出了传统士大夫的这种积极进取与洒脱率真的境界。

  检疏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如当代研究知识分子的专家许纪霖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古代的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士大夫为中心,儒家价值为核心,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士作为精英阶层,以科举为纽带实现其在价值中心的有效地更新。明代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乃至到清代加上各种外来因素的不断影响,传统的四民社会渐渐改变,直至清末科举制度的瓦解、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大的变革,传统四民社会彻底瓦解,演变为没有中心的现代公民社会。士也从四民之首,价值体系的主导者和社会的精英阶层转变为越来越边缘化的阶层,并逐渐演变为现代的知识分子(intellectual)。现代社会里知识分子职业身份的多次转换和社会角色的不断移位,使这一阶层在整个20世纪从心灵世界到生存世界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整个20世纪来考察,中国知识分子在经历了千年以来的身份的转化后,特别是到20世纪的最后20年,社会重新从国家权力中解放出来,知识分子重新从边缘回到了中心,部分性地参与政治权力,影响社会主流价值观,但世俗的工商社会很快重新将知识分子及其所秉持的价值体系推到了边缘,从此知识分子身处在现代公民社会文化和民主政治的舞台边缘 。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文化转变的历程,传统士大夫也随之完成了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变的历程,但传统士大夫的基因和血脉则还留存在知识分子的机体里。

  作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出生的这代人,刘斯奋出生、生长于滨海城市,早年受现代都市文化和家学传统的影响,成年后成为政治体制中的在场者和城市中精神文化价值的生产者,并且因其职业和价值追求,在政治体制和学术、艺术话语中行走,经历了整个社会从政治性社会话语到文化性社会话语的转型。虽长期身在仕途,但他始终坚守学术、艺术志业,怀揣理想,秉持知识分子价值观,以理性反思、评判社会文化,以艺术体现自身价值,于话语中心言说,秉承了传统士大夫的“士不可以不弘毅”的文化基因和血脉,具有传统和现代的二重性。这代知识分子年轻时经历过文革等政治运动,集体意识里深深渗入着政治话语元素,始终不得不与社会政治的起伏捆系在一体,他们关注现实人生,入世为官、用世心极强,政治人格潜层打有深刻的时代烙印;他们中年身逢商品经济浪潮,仕途身份与文化身份被社会双重考量,社会人格经历了物性的磨砺;近年来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又为这代知识子提供了自由言说和自由创作的良好环境氛围,学术、艺术人格得到了很大的释放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四十年代出生的这一代知识分子,经历了建国后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历史境遇下的淘洗、磨砺、渗透甚至是塑造,使这代知识分子具有某些集中的文化人格特征和集体意识特点。刘斯奋不仅具有这代知识分子共有的一些特点,还由于其家庭教养、仕途阅历、知识结构、个性趣味等,使其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和人格魅力。这种个性和魅力我们不仅能通过阅读他的文学作品、学术文章,观览他的绘画书法作品触摸感知得到,也能从研究、论述他的专家学者和朋友们的相关文章中窥探到消息。刘斯奋的人与品、道与艺是互为表里的,他在各个领域所造就的智识也是互相为用、相互辅翼的,要深入理解刘斯奋,必须站在他所跨界域之上统而观之,因为这同时也是“蝙蝠”的独特性所在。

  在刘斯奋所跨的诸多的界域之中,无论是文化官员的职业,还是历史小说的创作、诗词歌赋的吟咏、学术文章的撰写、绘画书法的从事,都以他的知识分子的底蕴作为背景,他是一个人格机体里具备着传统士大夫基质和血脉的现代知识分子,这是他在所有“界域”中的人格背景,或称“内背景”,在此背景之上,所有色彩得以被描绘。中国传统学术重通人之学,现代学术重专家之学 。晚清大学者陈灃将学术分为两途,即“士大夫之学”与“博士之学”。其所谓“博士之学”意谓“专明一艺”之学,而“士大夫之学”则指“存其大体”,亦即通人之学。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分工和职业分途实际是近现代西学东渐后西方学术学科文化影响下导致的现代形态,特点是以学科为中心,人的专业身份是用学科来界定的,如物理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等,而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是以人为中心,重“士大夫之学”,贵“通”,一身常兼数种学科之长,“跨界”是常态,且重“通而不局,精而不杂,密而不繁,专而不固” ,互不为碍,圆融一体。刘斯奋的跨界之域的诸种有为之境,体现出他“内背景”中传统的士大夫的“通人之学”的文化旨归,也是他兼具传统士大夫与现代知识分子二重性的明证。

  在艺术这一大的界域之内,刘斯奋兼善国画和书法创作,对音乐也颇有研究。从绘画本体上看,刘斯奋的绘画不同于一般学院派的纯美术视觉呈现,而是一种文化视觉呈现,绘画的文化呈现超越了技术呈现,属于文人画的大范畴,思想、学问、诗词、书法等向绘画中的有意无意间渗透,强化了他绘画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也弥补了绘画技术的单一与不足,这种创作表现方式比纯粹的视觉技术呈现更加耐看,更富有韵致,更具有诗境,这正是得到了传统文人画的精要。由于刘斯奋旁涉多优,学养深厚,加上笔墨和造型的有意识的个性化锤炼,使他的画具备了文人画家的精神系统和技术系统,绘画表达富有传统文人气质和审美意趣,加上才情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以开放的心态直面当下生存情境,使得他的绘画体现出古而新,新而雅的清新自然的审美格调。

  从刘斯奋的人物画来看,虽在25岁那年追随郝嘉贤学习过一年的油画、水粉,但没有完整系统地接受现代学院式教育和训练,没有马克西莫夫写实体系或徐蒋造型系统的技能训练、熏陶,也没有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完整的学院式绘画理念,虽处滨海城市,也似乎未曾深受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思潮的猛烈冲刷。他绘画的技能系统是古典的、自修的、内化式的;他的艺术观念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和自我才情的开掘、自性德能的释放之上的,是依赖深厚的学养积淀和练达的人生历练来支撑的,所为逸出了当下国画的学院主流式创作体系,正是这种“逸出”才使得他的绘画艺术超脱出来,形成个人面目,步入独到之境,体现出超拔的别样风格和文人内质,即既具有传统文人怀抱不羁的放笔直抒性灵和诗情浓郁的悠然韵致,又折射出当代在场知识分子的精神镜像和直面当下的文化关怀。

  刘斯奋擅长古典诗词,传统诗教中的“兴、观、群、怨”精神与他的绘画互为表里,他绘画中的诗性表露也构成他“这一个”独特的此在意义。特别是他的人物画,多长题,或典故或诗歌辞赋,或自撰或引经据典,命意立境往往别出机杼,不同凡响。无论是山水画抑或人物画,均在诗境上达到了理与情、相与境、技与道的和谐共生。这种图像呈现是由内而外的,由内蕴发乎其表,洋洋洒洒、充充沛沛。如山水画中的仁智其乐的境界表达,人物画中的情境交融的视觉呈现,均体现出一种儒雅的学养襟度、才情趣味和文化关照,还有知识分子直入当下的深刻省视。

  之所能在绘画表现上体现出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诸多特点,这源于刘斯奋对中国传统艺术“道统”的深湛而精确之把握。在审美理想上,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是中庸之道,是含蓄、是内敛,不走极端,认为过犹不及;就是所谓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诗教。……这与以执着的宗教信仰为基础的西方文化有很大不同,西方艺术以激情之极度发挥,揭示之穷尽形相,变现之繁复淋漓为最高境界。……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理想。” 这种审美理想是他从中国诗教精神里提炼出来的,这种审美理想不仅表现在他的山水、人物画中,也表现在他的书法作品当中,是贯穿于他的整个艺术创作领域的,是一以贯之的。正如黄宾虹所言:“不能一以贯之,不足以语高深”。

  刘斯奋对整个文人画的认识、艺术主张也是他的画学思想的重要部分,刘斯奋创作、标举文人画,他所推崇的文人画已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画,而是在题材、意境、表现方式上当代化了的文人画。并且他还认为,近代以来科技日新,知识日专,分工日严,古代的文人群体已经瓦解消亡,文人画面临挑战和质疑,但这一传统有必要发扬,价值须重新被发掘,而知识经济的到来,将成为造就“通才”的时代,对精神和个性的追求将为文人画的生成和发展提供客观条件。 他对文人画的意义、价值和未来都提出了乐观的认知。这一观点是建立在他对百年来中国画发展演变史的深刻认识之上的,如在《中国画如何面对世界》 这篇学术文章中,他认为在当代要重振中国画的道统。这个道统有三个根本向度:以线造型、以简驭繁和侧重写意。这是他对中国画或者说对文人画认识的根本,在他的画里就体现了这三个根本向度的统一。他的水墨人物、山水,莫不是以此立品。他深刻意识到了中国文人画的精髓,这使得他能准确地把握住中国画源流的正脉,并沿着典正的中国文人画之路行走。刘斯奋在人物画、山水画、书法这几个艺术创作领域内,之所以能实现跨界的突破、取得很高成就,关键还是他的一线贯通的艺术认知和主张,他在艺术上主体性的“修”与“证”,实践式地打通“理”与“事”,均体现出中国学术、艺术贵“通”的特征来,这也正是刘斯奋跨界之境得以实现的能量来源。

  刘斯奋的为人为官、文学创作、学术研究、绘画书法创作等,皆以其文化人格作为生长的基点,他在跨界的境域里游走,在游走中跨界,万变不离其宗,这种游走充满了练达、率性和洒脱,其为人为官为文为艺似庖丁解牛,剨然騞然,合乎道之所寄,正是庄子所言“率性之谓道”,所以自然而然大大释放了自身的生命能量,在各个界域内均臻达很高的境界。

2012年11月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