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李岚清:我为大师画素描《南方日报》

录入时间: 2014-03-03


开幕式上,李岚清同志(右)将邵逸夫素描像赠送给香港邵逸夫基金会。


专家们在广东美术馆举行艺术展学术研讨会。

  2月19日,“我为大师画素描——李岚清素描艺术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李岚清同志创作的128幅素描艺术作品,生动刻画了中国近现代128位已故文化艺术大师,其中包括了李铁夫、何香凝、林风眠、关山月、冼星海、马思聪、红线女等17位广东籍文化艺术名人。在开幕式上,李岚清同志将这17幅作品分别赠送给广东有关文化艺术机构。
    19日下午,艺术展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美术馆举行。研讨会上,来自艺术界的专家学者们对展览的立意和艺术成就作出高度评价。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认为,李岚清同志退休后一直致力于文化艺术的创作与推广工作,对推进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表示,展览使人感受到李岚清同志对文化的尊重与关怀,相信能唤起人们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为培养更多新时代的艺术大师而共同努力。

  诗书画印融于一体
  中西合璧别具匠心

  立足传统,锐意创新,可谓本次展览最突出的艺术特色。128幅素描作品都在宣纸上完成,集诗、书、画、印于一体,形式独特新颖。观众不但可以从中欣赏到素描的柔,还可以读到诗意的美、篆刻的刚和书法的力,感受李岚清深厚的艺术造诣和丰硕的创作成果。

  在每位人物素描的画像旁,作者为大师们撰写或编集诗句,如为辛亥元老、著名画家何香凝题写的“救国解放皆先驱,爱画醒狮振国魂”,为著名作曲家马思聪写的“异国难消思乡梦,遗骨终能回故里”等。通过诗意的描述,增进了观众对大师们生平事迹的了解。

  专门篆刻的朱红印章,也为每位大师铸上个性鲜明的印记。部分印章是大师代表作的名字,如鲁迅的《呐喊》,茅盾的《子夜》,沈从文的《边城》等。丰子恺的“童心”,华君武的“哭笑不得”,赖少其的“金农遗风”,则简约生动地反映了对大师作品风格的独特体会。在漫画家张乐平素描上,作者还为他画上了可爱的小三毛,让整个画面趣味盎然。

  “通过诗歌、篆刻与素描相结合,为作品整体营造出了中华文化的意境。读者在观赏作品的同时,还可以走进每位大师的人生,了解我国近现代的艺术发展史。”范迪安介绍道。

  尽管李岚清同志谦称自己并非专业画家,功底属于业余水平,然而范迪安表示,通过朴素、直接的摹写,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就是素描的一种本质方法,有利于人物形象的普及。在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林钰源看来,作者的“素描”更可归结为“描素”:“‘素’就是没有多余累赘,干干净净,恰到好处,如同一杯清茶,不在于华丽。”

  至于篆刻方面,林钰源认为,这些作品带有汉印的古朴特色,传递出画龙点睛的“中国气度”。原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周树坚表示,李岚清同志独树风标的篆刻艺术,对篆刻界来说也是很好的典范。研讨会上,他更即兴题诗《观岚清素描展有感》一首:“刀追秦汉商周夏,笔走龙蛇树一家。亮节高风从政事,余情文苑绽芳华。”

  专家们认为,对于传统素描本身而言,展览也具有革新的意义。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苏雨恒表示,传统素描的独立性相比其它艺术样式要稍逊一筹,此次展览的作品将宣纸与素描结合起来,为素描艺术拓展了自我传播的空间。“这种尝试,也为今天如何对民族文化形象进行创新推广带来启迪。”范迪安进一步指出。

  从人文高度回顾
  近现代文艺足迹

  作品形式的创新可圈可点,展览内容的突破更引人关注。本次展览展出的128幅肖像,均为我国近现代已故文化艺术大师,涉及音乐、书法、美术、文学、戏剧等多个艺术领域。灿若群星的大师群像让人目不暇给,将他们过去一个世纪留下的艺术成就,定格成隽永的历史纪念。

  “虽然中国有这么多美术大家,但如此系统地为近现代艺术大师画像,这还是头一次。”范迪安表示,这批大师都是引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走向复兴的重要代表,举办此次展览,对传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冯原注意到,一些过去未被重视的人物,也登上了“大师”名录,如中国流行音乐奠基者黎锦晖、《长城谣》的作曲人刘雪庵等。“选择为他们画肖像,将他们尊称为‘大师’,表明作者站在了更高的历史高度作出评价,肯定了他们的文化贡献。”

  对于地方性的文化名人,李岚清同志也有着独具慧眼的见解。例如广东音乐大师吕文成,作者还曾在《人民音乐》杂志上发表专文加以推介。不久前辞世的粤剧大师红线女和香港影视大亨邵逸夫也身处大师群像之列。李岚清还为邵逸夫特意刻印“毋忘行善立德之人”,纪念他为内地教育捐资助学之德。

  谈及创作的缘起,李岚清同志在开幕式上作了动情的分享。他留意到,生活中存在这样一种令人遗憾的现象:“当人们听音乐时,只关心和知道是谁演唱和演奏的,而不关心是谁作曲和作词的。”然而,我们的这些音乐家,这些文化艺术大师,“他们是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不为名利,怀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心,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有的人甚至牺牲了生命。我们不应忘却他们的姓名。”怀着这样单纯的“冲动”,李岚清同志为每一位大师作画、治印、题诗。尽管大师们过去都留下了影像和照片,但李岚清同志认为,与照片相比,肖像画能产生更持久的艺术冲击力,更能表达个人对大师们的深情厚意。

  “我为大师画素描”的展览标题,也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者对大师们的这种简单而热烈的景仰之情。“在历史的长河里,每个人都是一位过客。”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孙黎表示,“岚清同志以如此单纯朴素的方式,‘为大师画素描’,其谦逊的态度和以人为本的精神,让人十分感动。这既是站在历史高度对近现代文化艺术的回顾,更彰显了对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与期望。”

  启发文艺界省思
  培养新一代大师

  大师虽去,精神永存。本次展览的意义,不仅是为了让公众认识和缅怀故去的一代大师,更饱含着李岚清同志对培养新一代“艺术大师”,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殷殷期许。

  “这次展览选择的大师群体,寄托了作者对中国文化应走向何方、文化人应如何坚守的思考。”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梅晓说。

  李岚清同志曾分管教育工作达10年之久。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以后,他致力于传统文化艺术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和推广。他多次强调汉字对传承延续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着力推动书法、篆刻、绘画、音乐等高雅艺术走进校园。

  “岚清同志在任时非常重视素质教育,这次展览也让我们在如何培养艺术人才方面受到启发。”广州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版画系主任李全民认为,当前艺术界尤其是学院教学中,往往存在过度技术化的倾向,而本次展览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岚清同志的作品告诉我们,素描是为作品服务的,不能‘为素描而素描’。”他表示,李岚清同志的每幅作品都包含作者对特定对象的认识和理解。相比之下,一些画家将“艺术创作”变成了“艺术生产”,尽管画风很纯熟,却丢失了艺术应有的个性。

  林钰源还认为,培养学生的文化态度,是发扬个性的基础。现代教育往往只是传授传统文化的内容,却没有将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传承给下一代,“岚清同志通过素描作品向文化人致敬,对传达鲜明的文化立场起到重要作用。”

  “能在历史留名的书画家,都不是职业书画家,我们也不能局限在‘艺术圈子’里认识艺术。”广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晓曙表示,本次展览为人们认识艺术打开了一扇窗,体现出对人、对自然、对学术与艺术本身的尊重。

  许钦松则将这种对人文艺术的尊重,提升到民族文化的层面进行讨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只有尊重原创,才能提升我们的思想高度,在新时代产生更多新一辈的大师,让‘中国创造’真正走上国际文化舞台。”

  范迪安也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文化艺术是记录历史的重要载体。20世纪的文化艺术大师身处特殊的历史时期,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经历苦难、奋起抗争到繁荣发展的历史,这些遗产将为今天的文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这次展览让我们记住他们,既是对我们优秀民族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我们文化创新的启示。”范迪安总结道。

  红线女素描背后
  珍藏半世纪情谊

  本次展览展出的128位大师肖像中,大部分因作古多年,作者与之素未谋面,只能根据照片进行素描。但与其中一位大师的交往,却给李岚清同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就是去年年底去世的一代粤剧宗师红线女。

  在展览的开幕式上,李岚清同志谈起自己和红线女之间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早在1957年,红线女回国之初,曾受邀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当时我刚大学毕业,到长春参加建设一汽,被派往苏联学习,也受到了苏联共青团中央的邀请参加联欢节。”李岚清同志说,由于不少中国代表团的团员不懂俄语,自己就被主办方安排帮助代表团做些翻译和联络工作,其中就包括为红线女等国内来的代表团员“客串”过翻译。

  在联欢节的文艺比赛中,红线女以一曲粤曲《荔枝颂》博得全场掌声,并一举夺得东方古典歌曲比赛金质奖章。她在舞台上留下的熠熠神采,也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脑海里。然而,在此后将近43年的时间里,两人没有再见过面。“直到2000年,中央邀请做出突出贡献的文艺界专家到北戴河休假,我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接待他们,才再次见到红线女。”李岚清同志说。

  尽管此时的红线女已是满头银发,却依然神采奕奕,而且还记得当年这段往事。红线女去世之后,李岚清同志立即为其画了一幅素描像以作缅怀。为了接近半个世纪前在莫斯科看到的红线女形象,李岚清特意挑选了一张红线女年轻时的照片作蓝本,并在旁边题诗一首,字里行间充满对往事的追忆:“光阴弹指一挥间,识君五十六年前,荔枝一曲绽异彩,为国争光获金奖。艺海勤耕创新宇,红派粤剧树经典,而今红线飘远去,婉约深美留人间。”

  该幅作品被赠予红线女艺术中心。红线女艺术中心副主任蒙菁表示,这幅作品收藏于红线女艺术中心,不但让大家重温这段历史,更让所有粤剧从业人员感受到鞭策和激励。

  李岚清同志赠送给广东有关文化艺术机构和香港邵逸夫基金会的18幅素描。

    ■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实习生 区迅雷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