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策展论述「非形之形→台灣抽象藝術」

录入时间: 2013-09-04

非形之形→台湾抽象艺术
Formless Form -- Taiwanese Abstract Art

刘永仁
LiúYung-Jen
Curator, TFAM

      视觉形象可分为自然形象与非自然形象,透过艺术家的技艺表现形式,使得造形世界愈来愈丰盛可观。非形之形,意旨非自然形象的理念,强调造形在生命里往往不安定游移,它处于不断地流转、变异,潜藏于试炼的迷宫中,尤其在艺术家的心智空间都有新诠释的可能性,非形之形的诞生,不仅是生命理念的传达意象,更是触及直觉、想象、记忆、物质、时间、空间等多元课题。

      二十世纪初,自现代艺术发展以来,艺术家们除了持续探究自然世界的形貌,然有些艺术家却认为具象绘画似乎难以满足心灵原乡的渴求,于是开创了抽象艺术的路径,乃至于在艺术表现方式上,形成具象与抽象之重要分野,对于传统观看艺术的角度而言,无疑地,抽象艺术是一项划时代的视觉冲击与突破。艺术家完全打破了艺术原先强调主题写实再现的规范,亦即将艺术的基本要素:点、线条、色彩、肌理本身做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元素,透过创作思维进行组构,并赋予人文涵养经验,然而抽象形式跟以往截然不同之处在于:反动了艺术必须具有可以辨识形象的藩篱,因而使探索抽象艺术者找到了新的发展天地。

      整体而言,抽象艺术体系的发展背景,又可分为理性的抽象表现与感性抒情的表现,前者多半以严谨的几何图形与丰富的色彩变化,衍生出绘画本身的讯息,假若从形式内容观点而言,它比较倾向于思考与构成理念之探索;抒情抽象艺术,则以主观丰沛的情感宣泄于画面上,甚至于在潜意识里挖掘艺术语言的可能性。自六○年代以来,台湾抽象艺术的发展,逐渐形成抽象体系,值得深入研究探索。本展由北美馆策展,邀请台湾各个世代抽象艺术家的绘画与雕塑,从李仲生到吴东龙,其中包括感性绘画倾向:萧勤、江贤二、杨识宏、陈正雄、黄铭哲、叶竹盛、赖纯纯、曲德义、陈圣颂、薛保瑕、林兆藏、林鸿文、陶文岳、董心如。理性绘画倾向:林寿宇、刘生容、朱为白、霍刚、廖修平、李锡奇、庄普、胡坤荣、纪嘉华。抽象雕塑:李再钤、李茂宗、高灿兴、黎志文、杨柏林、姜宪明。本展邀请三十二位台湾艺术家,计有68件作品,具有心灵原乡充满张力的作品,展现自由丰盛的视觉隐喻以及非形之形的精神性。

      本次展览艺术家为北美馆一楼展场空间而参与的最新力作包括:萧勤的〈能量源〉系列、廖修平〈人生四季〉、李锡奇〈本位淬锋〉系列、高灿兴〈不锈之颂〉、庄普〈自由的幻影〉、杨识宏的〈云端〉、〈妙机〉、〈悠然〉、黄铭哲〈面对现实〉、杨柏林〈大转变〉、陶文岳〈意象的哲思〉以及纪嘉华的〈路径〉等作品。

      视觉空间的拓延与流变艺术创作是心智行为,艺术家不仅要追求差异的欲望,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自我理想的精神意志。人类的心智活动从未曾安逸也难以彻底满足,质言之,创作的渴求更是无止境的,心智引领实践于具体的媒材,然而媒材自身最普遍的特征即是,空间的扩展性,它为创作者提供建构造形空间的可能性,空间是经由人的感知而产生,即所谓赋有生命特质的心智空间。法国思想家博格森﹝H. Bergson﹞在其《创造进化论》中论及:『心智与媒材在本质上是相互倚赖彼此适应形塑构成,两者皆来自于更开放的存在形式;心智将一种媒材挹注到空间里,并以互相接续的空间扩展为造形,其本身就具有空间性的趋向,而各个组成部份依然处于相互包容渗透的状态。』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所发现的线性透视学空间,进展到印象派的光影空间、未来主义的动势空间、贫穷艺术的装置作品与空间对话,他们的艺术举动跨出划时代的空间观已积累蔚为艺术思潮,但无论如何,这些演变皆是艺术家心智空间的延伸与阐扬。

      本展策划的论述与诠释,透过三十二位艺术家的作品,在感性抒情抽象与理性抽象的形式语言中,又可区分为数个观看面向包括:自动书写之超现实抽象、抽象表现与抒情诗意、自然生态之形色语言、绘画拼贴之材质辩证、几何造形构成理性抽象、抽象语境与空间场域精神、雕塑意念与构筑空间。藉由概括研究的线索,作为深入探讨展品的内涵。

自动书写之超现实抽象

      台湾的抽象艺术大约出现于五○年代,以李仲生(1911~1984)及其弟子兴起的抽象绘画运动,李氏以超现实与抽象理论的引导下,促使这些青年画家凝聚进而组织成立「东方画会」成为闯荡艺坛的前卫动能,然而他们的画风多半走向抽象视界,成为台湾抽象艺术的先锋。李仲生的绘画强调纯绘画性,亦即非文学性、非叙事性、非主题性,作品是采撷弗洛伊德思想与抽象绘画思想,富于现代心理的精神,具有形而上的心理表现。李仲生藉由心象世界的形象传达各种状态例如:分离、紧张、冲突与对峙、呼应与共鸣、冥想与战栗,在画面上表现笔触与结体之共构流转,形成引人入胜的异度空间,堪称为抽象的超现实主义。

抽象表现与抒情诗意

      笔触、色彩与动势是形成抽象表现艺术的主要因素。抽象表现艺术,强调内在心理即兴表现力量,从潜意识发展出一种个人语言之画风。画家创作的行动与情绪在作品中留下清晰痕迹,绘画『行动』过程本身也是一种艺术表现,这个名词最初用于形容美国画家阿希尔‧高尔基(Arshile Gorky,1904-1948)的作品利用作画时随意滴洒颜料产生的偶发效果,表现自我与作品的关系,结合了抽象艺术(Abstract Art)与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的概念。台湾艺术家陈正雄(1935)是一位具有国际观的抽象艺术家,同时亦为精研抽象艺术的理论家,自六○年代以来,其作品展览活跃于国际艺坛,早年结识比利时艺术家阿雷钦斯基(Pierre Alechinsky)、阿培尔(Appel)、山法兰契(Sam Francis)、丁雄泉(Walasse Ting)以及意大利艺评家雷斯塔尼(Pierre Restany)等。陈正雄的绘画属于东方抒情的抽象表现,他以书写线条融合丰盛的色彩,自由奔放的挥写形成澎湃回荡之律动变化,黑色线条若隐若现穿梭于色域空间,其抽象思维充满视觉隐喻之无穷变化。陈正雄将内在世界化为可见的世界,可谓呈现内在真实的经验。本次展出作品〈酒的梦乡系列〉与〈窗〉,以书法的线形融入绘画与色彩的实时性之中。

      萧勤(1935)是「东方画会」成员之中,最早奔驰至西方发展的艺术家。1956年,萧勤至西班牙留学,在思想与观念视野上是重要的转折点。大约于六○年代,萧勤虽身处于西方文化环境,却开始尝试从东方道家思想去寻求精神内涵。萧勤的作品,以排笔沾墨水在棉布上书写出缓和的带状曲线,圆点或方形与长条造形,在画面上构成均衡空间,时而以中文字强化融入画面,例如:气、道曲然、进焉、绝然、掩然、浩然…… 等等,这一系列作品具有书法笔触的墨线自然而带有飞白皴的韵律感。本展萧勤最新力作〈能量源〉系列作品,以“太阳”为探究题材,从六○年代中期迄今似乎未曾间断。“太阳”系列作品,以一个几何的圆为中心,色彩鲜丽,周边许多放射状的现线条伴随着白色的斑点,构成太阳意象,象征画面肌理之不可预测性,萧勤欲传达一种未知的、神秘的、炽烈而具有扩张的思想,它既是“空无的”又是“丰沛的”,同时亦隐含“内聚”与“流动”的巨大能量。

      江贤二(1942)的绘画形式追求「光感」的目标十分明显,那是源自艺术家内心浓烈的灵视之光。江贤二的绘画内容,经常触及生命归属、死亡以及心灵与精神慰藉的课题,在江贤二的创作历程当中,举凡显著系列如:「远方之死」系列、「百年庙」系列「莲花的联想」系列和「净化之夜」系列,充满悲怆、沉郁以及人性救赎的终极关怀,而这些抽象作品的共同特征,乃是以耀动的心灵之「光」贯穿其间,它散发出属于东方冥想的视觉经验,无疑地,江贤二以宗教入世的情怀召唤艺术净化的精神渴求。薛保瑕(1956)于八○年代留学美国纽约,即开始研究抽象绘画与抽象艺术理论。薛保瑕的绘画以自由感性挥洒的笔触形成有机图形,笔触激越与色彩沉郁交相覆盖,在蒙眬的形象符号中,展现强韧扩延的张力,判读画家内在情感与画布博搏斗纠葛之意象,潜意识不安的流动思维似乎已然存在。薛保瑕作于2004年的〈定码〉是「流动符码」中的系列画作,画面色彩显得内敛而明朗,抽象符号指涉的形式实验趋向理性的构成,但仍然保留自然滴流的痕迹。相较作于2011年的两件作品〈动能现场〉与〈即身性〉,以画笔甩滴形成厚重的肌理为整体画面,并在画面上平涂大小不同的9个圆点,极为理性的圆点飘浮分布于抽象浑沌广阔的空间,犹如星群航向漫游无边际的宇宙。观其形式语言,圆点的色相视画面的主要色彩而作互补色变化,造成感性与理性强烈的对比与辩证。

      陈圣颂(1954)留学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毕业后在罗马羁留创作近十年。陈圣颂旅居罗马时期的绘画,以涩滞温润的线形纠葛构成抽象的空间结构,深褐色与金黄色画面犹如犁出积存千年的养分,充满怀旧的乡愁,具有浓烈大地气息的风貌,他从罗马返台后仍然孜孜不倦发展其绘画语言,此时线的踪迹逐渐退隐形成幽深广阔的空间,那是经年累月探索绘画本质的果实。近来作品〈蓝-2011-1〉与〈蓝-2011-2〉展现更辽阔的视野。林鸿文(1961)的画作具有随遇而安的特质,他经由心中不明物象逐渐成形,欲语还休的节奏感似乎瞬间凝结,在简约辽阔的画面中,以不经意流泄的笔意探索雪泥鸿爪的痕迹,捕捉一种似有若无的悬念。林鸿文的大多数作品,用薄染色层的油彩捕捉蒙眬的意象,画面上的油彩自然滴流的笔触呈现出透明的质感。如果比较陈正雄与林鸿文的表现手法,前者倾向热力狂放之动势,后者显然更具一种诗意轻盈的视觉图像。旅法艺术家陶文岳(1961) 的绘画,具有视觉诗情的意象,他从生活与记忆中提炼成抽象的视觉符号,线形、色块面与局部的点阵形成主要画面的元素。陶文岳的绘画展现诗般的语言,轻快抒情的节奏,静寂中隐含澎湃的能量,那是记忆与情感自然交会的流露,它暗示生命在时间与空间律动流转,时光涓滴成渠,稍纵即逝,画家所触及的生活点滴势必反映在其构成的形色符号中,往往瞬间趋+向都显得厚实鲜活,促使每一个图像都处于瞬间的狂喜,然而创作者当下感悟就是一种怡然自得的状态,是以陶文岳的形色符号正是他追求梦境与理想表现的终极目标。

绘画拼贴之材质辩证

      在绘画上加入各种素材作为绘画自身的形式内容,这种复合表现方式一直是现代艺术家努力尝试探讨的课题。台湾资深艺术家刘生容(1928~1985)以红、黑、金为主色调,之后加上「烧金」素材,在画布上拼贴方圆构成绘画语言。刘生容早期作品,显然受到画家刘启祥的教导及影响,属于抒情具象写实风格,也在台湾获得展出及肯定,他在一九六一年,刘生容三十三岁独自赴日本闯荡,在这时期的创作逐渐转变成抒情抽象,画面中的笔触强劲、用色浓厚,充满气势磅礡的韵味,图象随着音乐性张力旋转挥洒,画题也依乐曲之名而命名。六○年代对刘生容而言应当具有相当程度的启发,他从日本返台,之后连续五年在台湾画坛表现活耀,此时作品表现切入复合性材质拼贴技法,据刘生容自述:因怀想逝去亡友而焚烧金纸,想起幼时祖母谈起关于「烧金」的传说……生死幽冥转轮的幻想牵引焚烧材质奇异美感,为此促使刘生容的绘画融进烧金拼贴技艺,从此「烧金」素材可视为刘生容绘画语言的象征身分。本次邀请其代表展品〈烧金 No.1〉、〈回忆〉与〈黑色的旋律〉三件,我们以当代的眼光观读品评,刘生容的绘画仍然显得强烈而具有局部厚重的油彩,令人感受到独特的视觉语言。

      艺术家有意识或无意识探讨之目的,为透过新媒介与新材料的实验,面对开拓建立独特的视觉语汇,乃基于时间与空间的艺术进展。朱为白(1929)的创作背景,实源于祖、父、长兄三代以裁缝为业的根基,从小耳濡目染受到相当程度的熏陶,亦即他钟情于剪裁布的创作实验与回应。试观作品〈 03净化白中白〉,用棉布、剪刀为素材,以切割浮贴手法,小布片错落于画布上,经由光线的投射映照,使产生光影深邃的想象空间,在画面产生层迭无穷的变化,呈现东方式独特的理性空间感。

      陈幸婉(1951~2004) 的艺术创作思考,藉由各种自然素材表达思想与视觉图象的深层组构,创作态度凝炼饱满且充满爆发力的质素,无论是绘画中的复合媒材、水墨或是半立体的构成作品,都强烈隐含追求绝对的精神标记。陈幸婉的作品游走于抽象表现与自动性技法之间,她以各种自然媒材建构刚柔并济的视觉语言。她运用各种不同材质,例如:石膏、撕裂的黑、红、白布条,铁丝、布料等。本展作品〈悠游(红黑)〉与〈音律〉,陈幸婉以绘画与雕塑互为表里的表现手法,她将原本是柔和的皮毛塑造成非定形物象,使其在白色画布上昂扬挺立,或者是矗立成抑扬顿挫交织的线条,展现阴柔中透露出阳刚雄强的质朴,敏感纤细的情愫,牵引观者进入精神性的境界。

      林兆藏(1958)曾留学西班牙,由于感受到艺术环境的丰饶,其作品特质具有深沉、素朴土地芳踪的风貌,他以绘画结合拼贴、照片影像、实物装置等各种材质,构成新的表现语汇,从作品展现的内容与形迹,可以观察到林兆藏关注探讨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经由人工建构的新秩序,使我们重新认识所处变迁的环境,以此作为其个人创作的思想核心。本次展出作品〈水痕〉与〈夏日〉,以绘画、现成物组构的作品,具有绘画与材质语汇雄强之视觉冲击。

几何造形构成理性抽象

      严格说起来,东方文化中的现代艺术创作,鲜少有绝对理性规律所谓极简、硬边风格,在东方哲学观受中庸及柔性克刚或刚柔协调等概念主导,在分析构成或组构之过程中,很内在需要地必须释放一些感性成份。在精确严密测量及透过科学性、数学性的安排之后,忽然放纵地宣泄一些情绪,平衡感知上在过度使用脑部份区块之疲乏感,或说是基因中诗性的月光又召唤出被压抑的性灵。即使在创作生涯持续了数十年的理性几何语言,也在一段试炼抵励铿锵力度的矜持武装奋斗之后,有回归感性的放驰,有的艺术家在媒材改变之后,柔软即兴的触感会复苏,有的艺术家在画面严谨构成之后,忍不住留一小块泄露情绪和篇幅去干扰宁静的画面,此乃抒情抽象与理性构成互为表里的自然平衡。

      霍 刚(1932)早期的绘画多为捕捉“意象”,画面上鸟兽变形体幽游于空间之中,充满超现实风格的神秘性,六○年代中期以后,霍刚画作的表现形式已趋于硬边构成,而精神上却倾向于视觉诗性,圆点与线形色彩构筑画面,隐寓向随机非可预期的动向空间,展现境外牵引,呈现画外之意。霍刚显然受到意大利深厚文化特质的移转,他的绘画展现沈潜而内敛,画面看似轻盈的油彩,实则饱含心灵之厚度,从七○年代的作品表现迄今,画中色彩愈来愈浓烈鲜明,构图也趋向明快简洁,常见对称性与突发性现身的点、短直线交替展现,有时线与块面凝住对峙,闪烁的小点线一触即发,激扰平静寂浩瀚的画面,却又可发现这些灵活的小符号是拆卸了书法线条的重组乐章。林寿宇(1933~2011)的绘画隐含着绝对干净且富有神秘的质素,画面中极简约的几何构成元素,线条如同锐利的外科手术刀划划开绝对的思维。然而,他的作品内涵仍取自东方意境和精神美学。从艺术史的发展来看,西方欧洲抽象艺术影响纽约抽象表现主义和极限艺术,与东方艺术中抽象之美并不相同,例如:存在主义及完形心理学,支持拆解形象而充份以图示隐喻,在此还原的过程中,企图找出纯粹绘画形式之中,新的空间语汇构成种种概念之分化。林寿宇的作品由「抽象表现」走到「极限艺术」,可以说极为内敛到主观情绪的压抑,乃至于材质显得更重要,连细部质感纹理也巨大扩充。及至一九五九年以后,林寿宇的建筑养成部份浮现出来,渐趋纯粹几何构成的单色极简风味,但趋简约的边缘仍是感性而朦胧的,色彩也简洁至单色平涂,因笔触的隐没,心性痕迹渐形退隐潜藏,相对地物质性开始发言,而色彩区域块面的相对遥望形成了疆界力量,而这么大的转变,预示了他在六○至七○年代,朝向硬边理性抽象创作的大趋势。

      廖修平(1936)的绘画与版画作品充满象征的视觉符号,各种形式符号组构成画面,不仅隐含丰富的想象力,而且凝聚了生活哲理与宗教的意涵。廖修平的艺术符语系列取材于日常生活器物、神祇节庆、庙宇建筑结构,在严谨理性的思维中,体现均衡、对称及和谐的秩序,廖修平以红色、黑色与金箔色构成画面的主色调,传达其观念、信仰与礼
赞祈福人间吉祥,思索廖修平的艺术创作之道,俨然是近乎虔诚的宗教情怀。本展〈迎福门 一〉与〈人生四季〉即是廖修平的重要作品。李锡奇(1938)以「本位」命题贯注创作形式,吸收传统文化和民间生活文物作为根源,进行理性抽象几何造形结构张力之探讨,以同一单元分化演绎十分丰沛,使作品面目传达清晰的艺术语言。几何抽象构成绘画的本意,可能并没有涉及太多情感和沉重的民族历史使命,甚至也希望抽离这些文以载道的意含,回归到视觉最纯粹的范畴,而李锡奇在形式处理上运用抽象构成语汇,藉以摆脱传统形式的包袱,但却又卸不下对这包袱的依恋,包括文学性、诗性、历史传奇、民俗………,或说刻意保留这些私人记忆也是群体记忆中令他着迷喜爱的主题,让画题牵引出观者思考的方向,使艰涩的理性抽象构成绘画与群体记忆中最熟悉的题材作一番联系。近年来,李锡奇发现民间漆画素材具有粗犷原始的质感且可塑性极佳,用生漆堆栈碰撞彼此交互相融,在干燥后产生强烈浮雕式的斑斓视觉效果,画面呈现郁黑朴拙构成的肌理图象,试观本展最新作品〈本位淬锋〉系列,以漆材质占据大区域画面,在边际仍显现连续性的线与圆形语汇,其间辅以闪烁渐层式的透亮金属光芒组构成厚实幽远而敏感的造形语言,显然这是李氏从版画到使用漆画创作抽象绘画的综合总结。

      胡坤荣(1955)的作品思考绘画与空间结构的关系。胡坤荣创作时不先作预设稿,以直觉判断而出手,透过创作思维随机改变内心的惯性图式,既非用辩证方式,也相异于一般几何抽象的表现手法。阅读胡坤荣的抽象绘画,除了从上述个人生活文化背景进行观察,仍有某些基本原则或方式所引导,尤其必须针对图象语言剖析,因为每件作品是由艺术家主观创造所提出想要表现的视觉传达,而其中点、线、面几何元素的构成问题却是观赏检视的切入点。胡坤荣的几何抽象绘画和他对事物抱持细心严谨的态度有绝对的关连,画面泰半为不规则多边形、长条形以及夹系于空间中的小星群,个体赋予原色并分裂成形,直线面与锐利的切割面形,爽直咄咄逼人的气势在空间中浮动撞击,如同跳跃的音色摇摆其间,具有调皮的性格,而关键在于胡坤荣以破坏中心点的平衡,构筑整体绘画的形式,企图建立在平面图形与空间物体的交流与对话,从而导出介于线面与环境空间流转的乌托邦诗篇。

      纪嘉华(1969) 的创作背景,源于在美国学习建筑与艺术,他于1991年于意大利旅居驻留短暂时间,这些欧美的见闻与视觉经验,正是影响其创作的灵感与养分。纪嘉华的绘画表现从感性到理性,画面总是呈现轻盈伴随中性素淡雅的色调,观看〈混乱秩序〉〈路径〉,画面中如诗般的空间机缘,缘起于每一根接续变色的线条,切割与临界,线性成为和画面之间相互吸引对峙的主体元素,而底层和不同厚度的图层,构成建筑空间的理性磁场,在缓缓过程中释放生命的能量。吴东龙(1976)是本展最年轻的新生代艺术家,他于2004年毕业于台南艺术大学艺术研究所。吴东龙擅长以油画表现当代抽象绘画艺术,他经常将所关注内在或外在象物,经由萃取提炼转换成不定形符号与线性语言。他的表现手法,以冷静的思维切割形体构成图像,如同剃除对象与其原本概念间的关系,使其形成一个实存的另类形迹。观读〈彩色线条-05〉以六幅为一组件,每幅间隔5公分展示,在画面中衍生成几何线性的块面,松绿中性色调与纯粹的线条矗立排列,重新诠释可视与不可视的形象。吴东龙的艺术感知,置身于沉静与喧嚣的时间与空间之中,其绘画书写介于主观与偶然之间,使我们深切感受到非形之形漫无止境的想象视界。

抽象语境与空间场域精神

      庄普(1947)以“印记”替代画笔表现的作品,既是抽象构成的意念,又含有手工逐步思考当下建构自制的小世界,艺术风格兼具诗情印意,并且倾向极限美学的品味。庄普以盖章书写的形式,创作的态度俨然千山独行,这是他回到内在心灵直接的活动,此刻的创作情境犹如『只有上帝听得到你的声音』,艺术家林寿宇曾对庄普作的比喻;亦即经由盖印的动作衍生成的艺术语汇,祇有跟上帝沟通打交道,通行于印格绘画,始得以获致精神频道上之慰藉,庄普如同炼丹术士的修炼行为。庄普最新力作〈自由的幻影〉以五幅印格绘画作横竖排列组构成巨大图像,绵密的印格彷佛构成似是而非的城池阵地,他持续以印格绘画拓延空间机遇。

      在本展邀请参展艺术家当中,赖纯纯与黄铭哲两位的作品,既有绘画且有另类雕塑,理由是他们的抽象思维并不仅止于绘画,而尤其在画布之外的另类雕塑,颇为强烈介入空间场域的精神。赖纯纯(1953)的绘画与雕塑,体现了存在形式与变化无穷的试炼。她擅长思考探各种形式辩证。她的作品萃取自然物象中的纯粹造形,从自然法则中体悟虚实、光影及空间,开放游离,犹如种子蕴含生命的本质,呈现出饱满的张力,跨越了自然视觉之极致,本展作品〈自由的蓝色〉与〈三个浪〉绘画与雕塑空间浑融交流动势,形塑场所精神,具体化实践了艺术介入空间的理念。当赖纯纯的绘画与雕塑发展至极限的临界点之际,纯粹的造形与色彩交相运用就成为精炼的艺术语汇,在无穷尽的凝聚与扩张之中,色泽与光影交融隐然形成光体运动,作品展现一如富含生命脉动的有机体,生意盎然。

      黄铭哲(1948) 于八○年代崛起于台湾艺坛,他是一位兼具有冒险家的精神与幻想家的理想特质。黄铭哲的创作灵感来自于生活都会的脸谱,藉由绘画提炼与凝聚压缩,表现华丽面纱与喧嚣环境的特征,他以色彩形状在画面描写虚实相间,复以狂放急涩或流畅的线条笔触贯穿其间,错综交织的线形与色彩产生丰富层次的空间感。九○年代以后,黄铭哲的绘画逐渐蜕变为立体作品,显然是为了延伸绘画形式的立体化,他以艺术与设计的思维打造另类雕塑,在技艺层面上,黄铭哲的工作团队,研发应用不锈钢板,以焊接、板金与烤漆术,创造出非学院的另类雕塑,它是属于黄铭哲造形式的符号风格。黄铭哲的作品从绘画到立体作品,皆有可辨识语言的一致性,亦即美学信念与艺术艺术符号上的共同关系。本展作品〈升华系列(五件一组)〉与〈面对现实〉,相互参照,黄铭哲的造形思想充满想象飞行欲望的举动,他的立体金属作品和其绘画几乎可说齐头并进且等量齐观。

自然生态之形色语言

      杨识宏(1947)的绘画作品表现出一种广博的深度,极富浓烈含有自然婉转动势的意象,将“植物”转化交织为鲜活图象,成为观看辨识其画作的视觉符号。杨炽宏是一位博学多闻且敏锐儒雅的艺术家,他于七○年代末旅居纽约创作,当时可说是台湾艺术家远赴海外探索的先行者,他感同身受艺术思潮之冲击与变化,在艺术思维与眼界上已然产生跳跃式的提升;杨识宏在国内外当代艺坛拓荒立定精神,从艺术寓言的新表现形式到非具象绘画,勤勉创作建立其独特的艺术语言。杨识宏在其艺术观述及:『当我面对一张画布时,绘画仍然是神秘而深邃丰饶,绘画也许被认为老套,但绘画的行为仍是一种未知的探险,含蕴着无限的惊奇与变化。……这种在平面留下符象的冲动,反映了一种深层自我表现的欲念。』观杨识宏的画作,从自然吸取灵感显而易见,尤其种子与花草树木穿梭于空间的萌动与幻化,笔势时而干涩伴随温润流动的优雅色域,时而天光乍现豁然开朗,散发感性稳健沉着而迷人的风采,无疑地,这是杨识宏多年钻研书写自然贯注心灵专恒意志的艺术风格。

      叶竹盛(1946) 的抽象绘画表现出关怀生态环境的现实课题,快速刷过画布似形非形的图像,予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叶竹盛于1975年留学西班牙期间,当时受到非形象艺术家达比埃﹝A. Tápies﹞ 以及德国的表现主义的影响,从此确立了探索艺术语言的方向。叶竹盛的创作思维经由艺术情感,探讨物质本身的质感以及当代氛围的视觉意象。叶竹盛的绘画题材与内容,撷取自然素材再转换诠释,经由观察思考而得知其中的变异。绘画产生的肌理,表现画家的内心世界,这种内心与物象距离的变化,使他透视到大地与自然环境的轮回及消长现象。本展大幅作品〈心灵环保34〉、〈心灵环保49〉,不仅表现了艺术家在自然秩序与内心秩序的对峙与感悟,而且反思触及人类之环保议题。

      曲德义(1952)的绘画具有理性与感性交融对峙的张力,他以形与色面构成衍生无穷的美学辩证关系,从八○年代初期以来的作品“黑白与色”系列,即展开抽象语汇的探索,一路创作始终坚持抽象构成的信念,至今未曾犹豫,形与色面已然成为象征画家身份的鲜明风格。曲德义的抽象绘画构成风格演变,始于即兴抒情的表现,之后进入理性与感性对峙辩证时期,继而扩展深化形色与色的历程,他以坚定冒险的精神在画布上创造出曲式形色与色面构成的艺术语言。此次展出近两年画作〈并置/E1002〉与〈形与色面/D1110〉。董心如(1964)是年轻的抽象艺术家,她于大学时代曾以水墨为表现媒介,留学美国之后,调整改变以油画创作至今,我们可以在其作品中感受到水墨韵味的底蕴。董心如的绘画具有自然生物在茂盛深密丛林飘浮的特质。在董心如的创作自述有清晰的颇剖析:「无垠郁域」 可说是自然生物的茂盛苍郁,也可说是渺小生物面对与浩大无垠的宇宙和万物所产生的怅然心境。「无垠郁域」 是诗意的心理空间,也是抽象的绘画空间。〈观微2008-2〉、〈无垠2011-1〉画作的形式内容已然不全然是丛林里的植物、树影、花、昆虫、海底或不明微生物,而是透过画家想象力的再诠释,董心如内在光芒投射出漂浮的意象,展现了映照生命意识融合于自然浑沌的大千世界之中,其创作不断追寻艺术典型所经历的痕迹。

雕塑意念与构筑空间

      近十年以来,公部门有计划推动公共艺术设置案,致使雕塑家的创作,朝向更宽广的环境空间发展。若从艺术教育推广的角度来看,他们的雕塑作品设置展示于各个公共空间,可谓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与欣赏,然而雕塑品于美术馆空间,与绘画产生对话的视觉效果,更有传统渊源的适切性。李再钤(1926)是台湾资深严谨的几何雕塑家。1983年,李再钤的雕塑作品〈低限的无限〉于北美馆展出期间,在艺术界引起广泛的讨论。李再钤的创作观强调形、面、量体必然有其逻辑的构成秩序,表现理想中的造形,「数与形」是思想核心,由一组相同的基本造形单元,例如:立方体、三角锥体、圆柱体、弧形体,纯粹几何造形的巧妙组合,旨在表现创作者心灵中的感知与主观秩序。李再钤在其艺术创作理念述说:『构成性的纯粹造形艺术,在创作意念的基本要求上,就是要扮演一个生命再造者的角色,去引导我们迈向完美至善的精神境界。』

      陶艺雕塑家李茂宗(1940) 于1964年毕业于艺专美工科(今台湾艺术大学)。1973年旅居美国从事现代陶艺创作至今。1997年李茂宗返回苗栗重设「纯青陶苑」创作室,他将现代陶艺观念传达至各地,并活跃于美国及两岸艺坛。李茂宗的抽象雕塑起始于七○年代初,在台湾是最早突破传统瓶罐器皿的概念,李茂宗的陶塑作品,以变形或切割为表现手法,强调陶土的可塑性与律动性,抽象造形的气势隐含粗犷质朴鲜活的张力,充分展现个人雕塑与空间的感性世界。本展李茂宗作于1995年的力作〈天地-1〉与〈天地-2〉,系创作「破土而出」系列中的一对组件作品,由于色泽与纹理如同原木质朴,观者常误以为是木雕质地,直立柱状而呈现出造形的优雅弧度,中段彷佛类叶瓣形,谜团似不可名状之符号,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经由陶雕成凹凸有致、卷曲且延伸的奇异造形之间,极富节奏韵味并融入天地之美感。

      高灿兴(1945)是一位勤奋专注创作的雕塑家,他的雕塑擅长表现钢铁材质的特色,高灿兴以焊接、切割的技艺建立其艺术品味,在台湾现代雕塑的发展中显得特立独行且与众不同。在高灿兴阐述其形式观念时,有精辟的见解:『现代钢铁雕塑追求的是分析或发展生活中的内在现象,以一种再造的观念去塑造出非人或非物的结构,以便达到精神上的领域。』观高灿兴作于2005年的〈绿草奇缘〉与 2012年的〈不锈之颂〉系列作品具有共同的语言,他在汽车厂搜集废弃的板模焊接成作品的主体,并以铁丝加以浸泡、染色成绿色团块,铁丝幻化成绕指柔,令观者感到似草非草的质变,尤其是高灿兴以感性抒情的命名,巧妙点拨人们对于造形与钢铁材质无穷的想象空间。

      雕塑家黎志文(1949)擅长以石材为创作媒介,其雕塑空间理念强调观念造形,之间中的空间思想,是持续探讨雕塑的根源与动力。在1974至1977 年期间,黎志文曾于意大利Henraux石雕工作室,从事石雕创作。之后,再转到美国怀俄明大学攻读雕塑并获硕士学位MFA。自八○代初至今,黎志文的作品就开始探讨「之间」衍生空间多变的可能性。他作于2011年的〈之间〉雕凿的造形由两部份组成构成凸型空间,上半部切割凹槽并赋予黄色,外观保留石材自身粗犷的纹理,展现简约理性及视觉顿悟的禅机。另一组件雕塑〈祭天〉,用数种不同的石材组构,主体中间石块雕刻阶梯,两旁置放类似器皿造形,祭天之意念明显呼之欲出。杨柏林(1955)的雕塑是少数非学院的养成背景。杨柏林写诗丰富了雕塑的造形语言,主要以圆形体与曲线形体构成,展现饱满种子与抽象飞行的意图。1985年,杨柏林首次雕塑个展「孕」系列于春之艺廊,自此展开了他的创作的之途。「我像鸟人,双手环抱膝盖,裸体半蹲着,用童年的重量,轻轻压迫着下半身的肌肉和神经系统,人便漂浮在荒凉的海边村落上空,我的飞行是内在激发的生命原始动能,在空中学习轻轻放松身上的压力后,人如同一朵云,缓缓下降。」杨柏林如此剖析自己的艺术梦想。近年来,杨柏林创作景观雕塑分布于台湾各地的公共空间。本次参展作品〈非想非非想天〉与〈大转变〉,分别用竹与胡桃木创作,以薄片造形为一单元,层层堆栈装置于选定的展览定点,形成令人惊奇的弯曲抽象形体。姜宪明(1972)是年轻世代的雕塑家,2001年,他毕业于台南艺术大学造形艺术研究所,旋即努力投入雕塑创作。姜宪明多半以石材雕刻,简洁理性的造形以及掌握石材质朴而浑厚的特性,充分体现了创作者对于当代造形的艺术感知。本展作品〈错位〉与〈虚心正方形〉。

结 语

      探讨抽象艺术,无论是感性抒情或是理性构成,并非是一支特定的艺术流派,也没有共同目标宣言,而是广义的取样并含概艺术家以其创作表现倾向理性之风格,以此作为了解现代艺术趋势之整理,并检视艺术家探讨抽象艺术构成语言在东西方艺术坐标的位置,从而建构属于台湾现代美术史的篇章。当我们谈论现代抽象艺术的根源与发展之时,实有必要了解西方抽象艺术究竟有甚么优点可供借镜之处?尽管台湾抽象艺术自成体系发展,然而在国际艺术思潮更迭频繁的同时,台湾的艺术家却难以阻绝于时代风潮之外,从二十世纪初的「立体派」、「表现派」、「意大利未来派」、「超现实主义」、、「绝对主义」与「构成主义」、「新造形派」、「抽象表现主义」到六○年代的「极限艺术」「硬边绘画」,其间现代艺术家创造可观的艺术语言汇聚成丰硕的艺术史观,然而在台湾的艺术家也感受到国际艺术思潮脉动,他们以其个人的特质与文化背景,契而不舍努力创作并吸纳养分进而展现强韧的艺术活力。本展探讨的三十二位抽象艺术家,大约从二次大战后以来伴随台湾美术成长的历程,他们的创作观念与表现出的作品各自展现了突出的艺术语言与风格,也参与了台湾现代美术发展之重要筋脉内涵,以及在国际风格轮转中试探此一领域之贡献。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