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一幅关于城市化问题的艺术拼图《中国艺术报》

录入时间: 2013-05-17

    环保不只是一城一国之事,我们都生活在小小的地球上,各国之间的合作乃至每个居民的自觉作为都与全球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艺术家是敏感的个体,他们对城市化这个问题有着更为巧妙的切入点和深层次的透视,从全球城市化问题的各个不同侧面,形象直观地呈现当代城乡居民的各种困境,包括人口增长过快、城乡人口分布严重不均、城市急剧而又无限制地扩张、大河污染、雾霾蔽日、垃圾围城、食物危险、古建筑及民俗消失、海平面上升等等,同时也提出了各种富于想象的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构想,例如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河流生态改造等。近日,分别在广东和北京两地举办的两个艺术展就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在了城市化进程中的种种问题和应对策略上。展览中,影像、摄影、声音、装置等作品是迷雾中的亮点,隐喻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艺术家在邀请观众共同思考的同时,也为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奉献了保持社会发展与绿色生态良性平衡的美好图景——人们在芬芳馥郁的街道上漫步,在清澈甘甜的城市河水中畅游。

一幅关于城市化问题的艺术拼图


长江源头的婴儿床(照片投影、纪录片) 2010年 艾 松

  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城市化、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但同时由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近日由英国曼彻斯特艺术学院、广东美术馆共同主办的“城市化的问题”当代艺术展,从艺术家的角度透视城市化所带来的严峻环境后果和在此影响下人们思想行为方式的转变,希望以此来警醒世人重视城市化问题。

  今天,城市化问题影响着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中国正经受着极端城市化所带来的冲击: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使城市无限制地扩张、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流动又使得农村变得荒芜、急速的工业化和资源消费使环境严重污染,以及由此引发的诸多社会和文化难题。最近在北京冬季频频爆发的雾霾污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实,像英国这样的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问题也普遍存在并且在缓慢的演变。英国首都伦敦在上世纪50年代就曾发生过一次严重的雾霾污染。那次的雾霾污染造成了伦敦大量居民死亡,英国政府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如今,伦敦已摆脱了“雾都”的称号,但城市化的问题还在继续。在伦敦居住的人要忍受高房价、高物价、交通拥堵、环境噪音、川流不息的游客还有海平面上升的威胁。所以说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这不只是针对城市本身来讲,乡村的命运也与之息息相关。城市化是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的切身问题。怎样使城市这个大家园更适宜我们居住和生活?如何让我们自己的子孙后代在此生息繁衍?都是需要我们来关心、反思和付诸行动的课题。

  此次展览汇聚了中外10位艺术家,作品主题涵盖了水源、环境、生态、人文建筑等内容,每个艺术家的关注点不同,相同的是他们对作品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经过了长时间的调查和研究。例如艺术家克里斯缇娜·胡德丽格诗创作的《人的墙》以乡村人的生活为主题,一系列黑白人物照片记录的是农村六七十岁的老人,这些老人将不久于人世,文化与记忆也将随他们的逝去而离去,采用的黑白色调使氛围更显苍凉。艺术家尼克·邓恩以英国布拉德福德市作研究对象,探索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城市改造和可持续发展——从建立城市数据库入手,科学地分析和规划。总体上,展览的艺术作品所体现的城市化问题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城市化影响下的自然资源利用和人类行为活动。这种展览结构本身的系统性不仅暗喻了人和环境同属一个生态系统,而且暗喻了诸多城市化问题的高效解决是一个极需各方通力合作的系统工程。

  城市化影响下的自然资源利用

  土地是人类生产经营活动乃至一切社会活动的载体。土地资源是区域生态环境系统中最具基础性的因素,是城市化发展必须依赖的物质基础和环境载体。城市化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会占用大量的郊区农田,影响着周边土地利用结构及布局的显著变化。中国艺术家王久良带来的作品《垃圾围城》(电影, 72分钟, 2008年至2010年)以及《北京周边垃圾场示意图》 (数码打印,2010年)呈现了北京附近垃圾场的状态。从其作品中可知北京的垃圾场数量众多,但随着城市化的扩张,原有的垃圾场被填埋,在此基础上建楼房,而新的垃圾场则继续围绕着城市周边兴建。如此的恶性循环不禁让人发出质疑的声音:人们生活产生的垃圾速度高于生态环境消耗垃圾的速度,按这种情况发展,垃圾场堆填的垃圾将越来越多,慢慢地发展成为超级垃圾场,占用并污染着越来越多的土地。艺术家创作这个电影作品历时两年,真实地记录了垃圾场中的状况,影片中有不少视觉冲击力很强的画面,引发人们深思。另外一位中国艺术家艾松的作品《冲高之后,不确定的坍塌》 (装置, 2012年)使用铁丝笼子制作成城墙砖,还原了北京部分城墙的样子,希望提醒人们在发展城市的同时不要忘了保留城市的遗迹,保留历史。该展策展人周彤宇则提醒人们,为何不能换一种思考方式,将古建筑保留下来,把新的楼房建到别处?

  来自英国曼彻斯特的两位艺术家简·布瑞克和约翰·凡·艾特肯用影像集锦《不均衡的领地》来展现城市化过程中对土地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影像分别记录了英国曼彻斯特周边两座小城镇的城市变迁,其中一座城市原是繁荣的工业小镇,后因缺乏投资,变成了工业衰败的城市,而另外一座城市则是沿着相反方向发展。简·布瑞克认为,在这些发展过程中,城市的状态不断变化,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也不断变化,但这些变化很快被新的改变所覆盖,渐渐地完全消逝。她希望可以作为一个见证者,把这些变化记录下来。

  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划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增加,有些城市任意扩大建设规模,配置产业不合理,计划失控引起供需紧张,使缺水问题日益严重,且另一方面,城市用水浪费、水污染等情况严重,加剧了水资源问题的严峻性。 《长江源头的婴儿床》(照片投影、纪录片, 2010年)这件作品就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艾松把192张画有各个国家国旗的婴儿床(象征着联合国中的192个国家)搬到了长江的源头唐古拉山脉,拍下了以上的纪录片及照片。作品中的画面十分雄伟,蔚蓝的天空映衬着雪白的山脉,但在这美丽的环境中却隐藏着巨大的水资源隐患。长江在唐古拉山脉的源头已后退600米,冰川的缩小与人们过度使用水资源的关系紧密。而艺术家选择使用婴儿床则是希望提醒人们要为我们的下一代着想,思考现今严峻的形势。同样表现城市化过程中水资源问题的艺术家大卫·黑里带来的作品则提醒居民保护水资源与我们自身生活关系密切,切勿忽视。

  城市化影响下的人类行为活动

  城市化问题对人类活动最大的影响表现在人口流动方面。现代化与工业化发展带来大规模机器化生产活动,这要求劳动要素相对集中,再加上工业区域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吸引作用,造成了农村人口向某些中心区域的迅速集中。人群的集中带来了市场活动、商业经营以及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也间接影响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接连带出许多蝴蝶效应。参展的几位艺术家从人文角度出发,通过不同的侧面提出城市化影响人类活动的问题。

  艺术家杨小满创作的《超市水果标签系列》 (数码打印, 2012年)以此思考商品文化给人们带来的惯性思考。作品是在毒品的外包装上贴上超级市场的标签,使之成为一种商品。杨小满说,他创作的灵感来自平日在超级市场售卖的水果都带有贴纸,通过贴上商业标签这一行为,把原本只是一种自然生产出来的产品变成了人们购买的商品。若毒品也被贴上标签,是否也可成为一种商品,供人们购买?这件作品讽刺了人们日常只看商标或只认品牌的消费方式,然而在购买行为结束后,产品却不一定实用,有可能成为生活的闲置品。这是城市化后经济发展带来的商品化导致人们消费方式发生的改变,人们更多时候是看重商品的品牌形象,而不再仅仅是根据使用需要选购商品。另一件主题同为“商品化社会”的作品是艺术家冯峰创作的,与杨小满作品的相似之处是都带有商品标签的符号,但冯峰作品的表现方式更有视觉冲击力,从另一个角度描述商品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提醒人们不要被商品化社会冲昏了头脑,生活的幸福并不一定要与金钱挂钩。

  艺术家曾力的作品《北京公寓》 (系列照片, 2000年至2010年)从人们生活方式的角度出发,表现了城市化所带来的建筑变迁。这组摄影作品用相机记录了北京街道上的楼宇,照片中满幅的构图使人们感觉到平时被忽略的大楼仿佛一座囚禁灵魂的城堡,带来异常的压抑感。城市化所产生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人口的拥挤,它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精神压力增大。如今,北京的公寓相似性很强,狭小的空间以及密密麻麻的楼宇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发达城市形象,但这与我们理想中的楼房却有所不同。城市居民习惯了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穿梭,有时也需静下心来思考我们理想中的生活方式究竟是什么。

  展览采用影像、摄影、声音、装置等多种展览方式,为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既具有戏剧效果又十分真实生动。另外,展览还强调了艺术作品的研究性。如果把林林总总的城市化问题看作是一个球形三维拼图的结构,那么每个艺术家的项目便如同其中一块小小的拼图块,组合起来就带给观众较为立体和总体的概念。主办方希望以这个展览作为平台,引出更多的问题,引发更多的人来参与思考和探讨,为我们城市的未来寻找出路。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