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聆听孩子,聆听自己《信息时报》

录入时间: 2010-11-01

    广东美术馆正在举行的“聆听——成长体验课堂”展将于今日结束展览,这个为期一个月的儿童作品展,不仅吸引了很多儿童,也赢得了很多大人的喜爱。作品展围绕着人生的四大问题展开:时间、生死、金钱与性别。这些人一生都在想,也想不明白的问题,一群4到14岁的孩子会如何看待呢?他们眼中的人生又是如何呢?
    对于广东美术馆教育培训部的老师来说,把这些问题交给孩子,和孩子们一起重新面对了对生命基本问题的追问,是一种挑战,是一个实验,更是一种勇气和心愿。策划此次展览的老师们希望通过美术教育,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播种了成长与修正的工具,播种了独立判断不断追问的品质,令他们有能力面对纷繁的现实保持独立的人格,确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令我感到震撼的是这些4岁到14岁孩子们对四个命题体验之后的态度和陈述,对于生死,他们的态度比成年人豁达,对于性 别表现出真实的好奇,对于时间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对于金钱表现出美好的愿望和创意……这些态度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源自父母的价值观,电视和互联网的影响,特别是对金钱的反应更多来自社会观念的影响,但传递出更多天然天真,朴素和美好的力量。
        ——史方方(策展人)

    2010年的夏天,广东美术馆培训中心利用暑假的最后两周时间,举办了一场筹划半年的实验性培训课堂。和以往美术培训不同,这个“体验课堂”请来了台湾策展人陆蓉之、广州美院教授李公明、广东美术馆副馆长邵珊、今日美术馆副馆长范娅萍,给十几位来自不同年龄、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上课,上课的内容是“生死、时间、性别、金钱”,这些孩子最小的只有4岁,最大的14岁,他们能接受这些包括成年人仍然在思考、在面对的人生问题吗?一些送孩子来上美术班的家长也会害怕,孩子那么小,他们能面对吗?
    对于广东美术馆培训中心的老师来说,这样的“课堂”也是一个挑战,也在颠覆着自己从事的传统美术教育。策展人、也是广东美术馆培训中心的老师史方方告诉记者,为了这样一个课堂,他们筹备了半年多,并不仅仅从艺术角度入手,而是邀请社会学学者,艺术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等各界专家共同组成一个强大的支持团队,从无数次的讨论,记录,调整到最后确定课程的切入点和授课方式。为什么一定要做这样一个“课堂”,史方方在展览前言中写道,是一系列追问构成了他们策展的初衷:“如何建立我们的价值观?如何重估生命的价值系统,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生存的社会生态?如何把品质教育及时介入孩子的课堂?如何建立面对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独立态度?”。对于爱孩子的老师和父母来说,我们不仅仅希望孩子拥有才艺,更希望他们拥有健康的人生态度与独立的人格,为此,美术教育,也从传统的技艺培育,大胆地走向了探索心智教育的方向。
    带着对“如何把品质教育及时介入孩子的课堂?”的追问,这个“体验课堂”也以完全新颖的方式展开了,它不再是简单的技艺教授,更注重孩子们的感知,比如在“死亡”课程中,老师们真的把美术馆中的一个作品搬运箱改装成了棺材,并和孩子们一起分别躺在箱子里,感受“死亡”以及对死亡的想象。在关于“时间”的课程中,授课老师广东美术馆副馆长邵珊让孩子们将钟表拆开,组装自己的时间,表达自己所看到的时间。
    两个星期的课程在大人与小孩的彼此惊喜中顺利结束。孩子们大胆地面对“生死、时间、性别、金钱”,而大人们则通过孩子的心灵,重新去观看自己。“当课程结束,我发现所有老师和孩子一起重新面对了对生命基本问题的追问。”史方方在提到此次课程时,也提到了自己的种种惊喜与震撼。孩子们对于问题的答案和他们的作品,不仅体现了社会、父母、家庭、老师对他们成长的种种影响,也体现了他们的天性与纯真。这份感动和惊喜最终构成了10月在广东美术馆的展览的“聆听——成长体验课堂”展,也让广州观众有机会一起分享孩子眼中的纯真与思考。
    据了解,此次的人生课堂体验课程是广东美术馆培训中心课题研究的一个开始,接下来,他们还将以“友谊”、“爱”、“信任”、“诚实”、“宽容”等一系列人生中的问题,展开体验式课程的系列研究:“从真实的质疑,好奇和追问来成就孩子独立的人格,确定他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记者:张玥晗  美编:方元
时间: 2010-10-31 来源: 信息时报 C09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