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梁世雄:遍历山川“大写”生命《广州日报》

录入时间: 2009-09-18

    近日,“梁世雄绘画六十年”展在广东美术馆隆重开幕。现年76岁的梁世雄在国画界因其两重身份而闻名于世:岭南画派前辈关山月、黎雄才的弟子,传承了岭南画派、黎家山水的衣钵;他还是著名古文字学家容庚的女婿,数十年勤攻书法。得益于此两者,梁世雄水墨画与书法都已炉火纯青,成为当今岭南画派代表画家之一。
    本次展览共展出梁世雄60年来创作的绘画作品共120余幅,其三峡库区淹没前的写生作品尤为珍贵。画展开幕后,作为岭南画派大家的梁世雄在其家中接受了本报的专访。

小学画作就被收藏
    梁世雄出生于南海平洲的石阁村,家乡小桥流水,榕树成阴,是一个典型的珠江三角洲水乡。他告诉记者,“读小学时我遇到的老师是岭南画派的,他是我的启蒙老师。每到礼拜天,我就去老师那画画,画完后还留在那吃饭。我小学毕业时,创作了一幅画,是临摹作品,画一些传统山水。展览出来后,竟然有一个人想收藏,于是一百多元卖了给他。老师和同学都很高兴,我们用这笔钱买了纸和墨等用具。”

追随关、黎,放弃留学
    “1949年9月我考上了省艺专。1950年学校合并为华南文艺学院,我跟着读下去。那时候我想得很简单,梦想就是做个小学或是中学的美术老师。毕业后,学校派我去波兰,很多人都羡慕。但是派去波兰是学习陶瓷艺术,而我想留在关山月、黎雄才老师身边学国画。于是留了下来。”梁世雄告诉记者,“关老和黎老恩师的指导,让我在艺术之路上走得辛苦却又踏实。”

三峡写生吃了一个月的馒头
    几十年来,梁世雄走遍大江南北,应该算是写生去过最多地方的画家。三峡大坝修建前,梁世雄是为数不多的深入库区的国画家。这是一段很艰苦的写生历程,每天只能吃两个馒头,他说:“当时知道要修大坝,很多东西都要被淹没。我武汉的一个朋友跟航运局很熟,他就想办法让我随时下船创作。我就沿途画了一个月,为的是把三峡的美景画下来。三峡的湿地是最漂亮的。我整整画了两大本。这些画很有历史价值。”
    “我1965年8月去西藏,在之前没有山水画家去过。当时我32岁,中央要求派四个人去,要求30岁左右,要求两个画人物两个画山水,还用省长机接待。我们的任务是为人民大会堂西藏厅画画,一共画四张,两张风景,两张人物。我负责画边防,我一直去到喜马拉雅山中印边境,去到最边缘的地方。这是一般人去不了的地方。我在西藏待了四个月,创作出了1米多高的大画《雪山雄鹰》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的西藏厅内。”
    “西藏写生很困难,因为那里的反射光太强烈,要戴着墨镜速写。但是我一定要画一些速写出来,留点记忆。画布达拉宫也画了一天,当时想法也很单纯,生活条件之类都不考虑,也不受干扰,心沉下来画画,画出来就很高兴。”

对话梁世雄:
拍美景回家创作荒废了写生现场写生才会有灵感
    
广州日报:为什么喜欢画树呢?
    梁世雄:山无树不秀,山无水不活。所以,我画树比画山多,为的就是表现那种生命意志。几十年来,走遍大江南北,没有放过途中的大树,从南方的巨榕、红棉,北京的古柏,到南岳、黄山和泰山的松树,都成为画面的主题。这些树顶天立地,人站在前面顿时显得渺小,我追求的就是那种生命意志。
    广州日报:当今一些画家好像已经不注重写生了,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梁世雄:我一直继承了关老和黎老的传统,那就是临摹和写生。将“传统、生活、创作”三方面结合起来。既要创作又要回来打基础,不断地轮回不断地提高。因为这传统的东西,不动手是不行的。写生也很严格,要不断出去实践。所以作为画山水的画家来说,我可以说是写生最多的了。从西藏、青藏高原,一直走到宝岛台湾。基础不扎实,到老的时候就会显现出来的。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在基础和基本功上提高。现在的画家出行都携带相机,将美景拍摄下来回家创作,犹如走马观花,等于荒废了写生。画家在现场的写生,与画照片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在整个生活现场里写生,是一种生动和有灵感的创作。

国画与书法美学观念相通
    广州日报:您曾当过国画系主任,强调传统功底,甚至将书法作为入学考试,还强调古代文学的重要性,能谈谈您的教学思想吗?
    梁世雄:我很强调书法和国画之间的关系,对于书法的教学比较严格。我当系主任的时候,曾经有几次国画的考试要考书法,书法好的可以优先录取。因为我认为书法中的运笔对于中国画的创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书法好,画起国画来的驾驭能力会放得开。很多美学观念是一样的。当时广东省比较有影响的书法家我都请来讲课,黄文宽也请过来了。所以传统、生活、创造这些特色一直都能继承下来。
    关老、黎老等教学都很开放,凡是全国所有画家来广州,不管是哪一派的,都要把他请到美院来。东南西北很多画家都来过讲学。那时他们都很乐意,而且不计报酬。他们来了以后,都在学生面前画画,所以近代的很多大师,我都看过他们现场作画,这非常难得。因为中国画就是要看,怎么落笔怎么布局。

本专题采写及摄影  本报记者 吴波  实习生梁超仪  通讯员胡锦雄、张爽
2009年9月18日 B7版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