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潮汕民间剪纸艺术特色及海洋性民俗文化特征——兼论民间剪纸艺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陈志民)

录入时间: 2008-11-25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    陈志民  副教授    

    摘要:本文从南方沿海潮汕地区民间剪纸艺术形成的历史渊源和民俗文化角度,就其海洋性民俗文化特征、艺术风格、艺术成就进行分析和论述。并引入对传统民间剪纸艺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意义进行探讨。
    关键词: 潮汕  民间剪纸  艺术风格  海洋性  民俗文化 

一  潮汕民间剪纸历史文化渊源
   
剪纸,又称剪花、窗花、铰花、喜花。古人称之华胜、方胜。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剪纸是发源较早、流传最广泛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剪纸由于它的材质难于保存,早期实物几乎无存,产生于何年代已很难确切考证,最早大约可应追溯到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有“剪桐封弟”的故事。它记述了周成王姬诵用桐叶剪成玉圭图像赠给他的弟弟姬虞。如果这个故事属实,剪桐叶成图像,就是剪纸的最早渊源。南朝·梁·宗懔《荆梦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也置头之鬓,又造华胜相遣。”是关于剪纸应用于民俗活动的最早记载。唐末诗人李商隐“镶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诗句,描写的就是晋人用金银箔镂刻人物花样,或用彩帛色纸剪为人物花样的风尚。可视为后来以纸为主要材料,镂、剪为人物花样的剪纸早期形态。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剪纸是1959年在新疆高昌故址南北朝古墓出土的“对马团花” 图像,已具备剪纸的基本特点,距今已1400多年。从散见于历史上的一些零星记载,据王树村先生推断,至少可以认为:它产生的年代不会晚于南北朝时期,我国剪纸艺术最迟当在6世纪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巧成熟了。而唐宋时期应该是它的繁荣期,不少诗文都有记载,如大和进士李远:“剪彩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巧著金刀力,寒侵玉指风”。诗中生动描绘了唐代佳人剪纸“赠相亲”的情景,可见唐代剪纸风气之盛。
    宋代陶瓷生产盛行刻花,例如北方耀州窑生产的青瓷上的牡丹图案、双鱼刻花图案,磁州窑的白地黑花刻花图案,江西景德镇湖田窑的影青瓷婴孩穿花刻花图案,无论图案纹样与构成法则均与剪纸形式相类似。江西吉州窑宋代盛产的乌金釉剪纸贴花碗,釉面上剪纸贴花的团花和双凤图案十分精美,足以证明在宋代民间剪纸艺术已经十分成熟并广为流行。有意思的是:在烧制陶瓷时在碗中贴花或刻吉语,与潮汕地区民间在供品上贴花祈求吉祥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可能源于同一民间风俗习惯。
    剪纸艺术在我国北方颇为常见。农村逢年过节、喜庆婚嫁,用剪纸装饰家居,祈福吉祥,剪纸几乎是营造节日喜庆气氛的主角,因而产生了大量的优秀民间剪纸作品,如陕北安塞剪纸。固此,不少从事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多数把眼光投向了北方剪纸,而忽略了南方剪纸的收集和研究。事实上,在南方同样存在极为优秀的民间剪纸,这一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源于北方,但在南方同样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发展。在南方沿海地区,尤其在潮汕地区与福建漳浦、泉州闽南地区一带,民间剪纸艺术广泛应用于民俗活动之中,在独特的民俗活动浸染下,形成了浓郁的海洋性民俗文化特色。
    南方沿海地区一带剪纸这一艺术形式,应该是由中原人南迁之后带来的,但文献未见确切记载。1987年被广东省政府命名为“民间艺术剪纸之乡”的潮阳市,在80年代挖掘整理民间剪纸工作中,收集到的800多件作品,其中一件是司马浦镇送来的《蝙蝠》,它用棕色丝纸剪成,据考证作于清雍正朝。这是目前潮汕地区所见的最早作品。
    据史家考证:潮汕在秦汉设治之前为古越族一支繁衍生息之地,人烟稀少。“秦始皇于三十三年(公元前214)派任嚣、赵佗平定百越,设南海郡,建立揭阳戍守区。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揭阳县,属南海郡。辖地有今潮汕、兴梅,及闽南龙溪、漳浦一带。”(见潮汕百科全书276页)在澄海市临海处龟山,八十年代即发掘出一处建筑形制规模均属官府规格的汉代建筑遗址,足已证明汉代已有了直属中原王朝的政权建制。南方作为百越之地在秦代统一于王朝,朝廷向南方派兵屯军戍边,史上有秦王迁徙中原五十万人驻岭南的记载。在秦汉时期,中原地区战乱纷争,迫使大量人口迁徙南方,特别是东晋“永嘉之乱”,造成又一次移民高潮,迁入潮汕的中原人,多数从河套以东(今山西省)一带迁入潮汕。大部分取道福建沿海定居一段时间后再逐渐迁入潮汕,故称“福佬”,一部分沿内陆江西一带进入潮汕,也称“河佬”。在潮汕这片大地繁衍生息。逐渐同化了古越族,同时也带来先进的中原文化,北方的民俗习惯和民间艺术。
    南方沿海地区远离中原政治权力中心,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在潮汕这片“净土”上,很多优秀的中原文化得于保存和发展。潮人不忘根本,在民俗文化方面,处处透着晋唐遗风。潮人在修宗祠、盖大屋都喜欢在门楼刻上“颖川故家”、“济阳世家”之类门第牌额,总是无处不留露出秉承中原正宗古文化的优越感。
    潮汕地区与福建闽南一带在历史上无论从族群衍生与文化发源均十分接近,与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潮汕地区与福建闽南地区先民大部均发源于北方中原地区。据语言学家林伦伦教授考证,潮汕方言与闽南语同属于“闽南语系”,源出于洛阳以东一带正宗的中原古汉语。是迄今中国最古远的语系之一。再如潮州音乐与流行于闽南漳浦地区的“南音”有异曲同工之妙,被研究古音乐的权威专家学者称为中原古音乐的“活化石”,有“绿色音乐”之美誉。福建闽南民间剪纸以漳浦县剪纸、泉州刻纸最有代表性。漳浦剪纸与潮汕地区剪纸在方言中同称为“铰花”,民间剪纸无论在艺术风格与民俗活动中的用途都极为接近。这一民俗甚至幅射扩延至台湾使用闽南语系的住民,印证了台湾与大陆沿海地区在历史上无论从族群衍生与民俗文化发源的亲缘关系。
    正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溶合渗透,形成了有别于中原文化的地方文化--潮汕文化。潮汕地区文化历史悠久,浓郁的海洋性地方文化特色正越来越被研究民俗文化的专家学者所重视。潮汕民间剪纸艺术正是在这一文化载体培育并成长起来的。

二  独特的海洋性民俗文化背景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外来文化在地方民俗习惯、地理风情的潜移默化下必定产生变化。民间艺术的表现风格的形成,更加不能脱离民俗的土壤,那个地区的民俗活动最有特点,那里的民间艺术肯定最有特色。民俗活动是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美的集中体现。民间艺术的风格特点,往往就是地方民俗审美趋向的折射反映。丰富且非常独特的民俗活动摧生了潮汕民间剪纸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剪纸这一民间艺术最生动的载体。
    潮汕剪纸与北方剪纸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渊源。潮汕剪纸在本土民俗文化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意思的是北方称剪纸为“窗花”,多用于装饰家居;而潮汕民间剪纸则称为“大钱”,多用于礼仪用的礼品花和供品贴花,虽同是祈盼吉祥,装点喜庆气氛,但用途却大迥异趣。潮汕民间剪纸无论在题材的选择,艺术表现手法,实用方面与中原民俗文化相比较,无不体现浓烈的南方海滨特色。
    潮汕滨临南海,气候变化无常,自然灾害较多,为祈求风调雨顺,出海平安,五谷丰登与岁岁平安,历史上形成敬神明、祭祖宗、施孤鬼、游神赛会的各种风俗习惯,民众向海讨生活,对大海特别有感情,又敬又畏,祭拜妈祖十分隆重。潮汕节多,民俗文化活动历来多姿多彩,可谓是民俗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时年八节,婚丧寿宴、敬祖酬神、祭拜的民俗十分隆重,一直有“赛会”、“赛桌”的传统民俗习惯,也是各种民间艺术争奇斗艳的大比赛。(见图)“赛会”的花灯、“赛桌”的“五牲”粿品大多要以剪纸作装饰,供品上贴的剪纸,潮汕民俗称之为“大钱”,据称最大的剪纸花可达几米,可谓百花荟萃,令人眼花燎乱。潮汕人好客好胜,“赛桌”上的亮相,不仅要看谁家供品最丰盛,还要看谁家供品上贴的剪纸最出彩、最标新,也是看谁家屋里的女人最心灵手巧、最贤惠。一个“赛”字,引出无数的变化,同样的题材、同样的粉本,到了姑娘手中,竞技才艺,推陈出新,创造出令人叫绝的艺术佳作。所做一切,不但是赛物质的丰俭,更是赛巧思,赛才艺、赛家风、,赛家中是否有能人。潮汕人爱“面子”,有“面子”靠的是综合实力,在 “赛桌”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潮汕传统婚姻礼俗,女孩出嫁时,其陪嫁礼品上饰以剪纸吉祥花,而这些亮相的剪纸往往是考察新娘“家风”、“才艺”的重要标志。
    在潮汕剪纸中水族海鲜的题材特别多,如鱼、螃蟹、甚至龙虾、尤鱼都成了剪纸常常出现的题材。其中鱼、龙虾图案尤其精美,艺人巧妙地将鱼鳞、虾甲嵌入荷花、石榴、佛手等图案和吉语,内含“年年有余”(鱼),吉祥如意之意。而且每一条鱼剪成多达十多种的图案,造型处理手法几乎无一相同,格调各异,有趣的是:甚至在“八仙骑兽”中八仙的坐骑都变成是螃蟹、甚至龙虾。“海味”甚浓。体现了民间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在国内所有关于表现八仙题材的民间艺术中,这种异化可谓绝无仅有,反而妙趣横生,(见图)让人百观不厌,回味无穷。水族海鲜的题材的广泛应用,在北方剪纸中极为罕见,惟独我国南方沿海潮汕和闽南地区所常见,形成浓郁的海洋民俗文化特色。

三 潮汕民间剪纸艺术特色
    潮汕民间剪纸艺术特色概括起来有如下特征:一是题材内容选取的多向性;二是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三是清雅脱俗的艺术表现风格。
〈一〉题材内容选取的多向性
    潮汕民间剪纸艺术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剪纸中的题材非常丰富。基本上可归纳为:民间传说故事、传统戏曲人物,供品花与礼品花几大类。题材内容多表现“吉祥喜庆”、 “福禄寿愿”、“五福呈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用于过年游神赛会、元宵赛灯、中秋拜月、婚俗喜庆、祭祖拜神等活动,装饰和渲染吉祥气氛。其中以礼品花、供品贴花、传统戏人物最有特色。
   潮汕民俗作为装饰供品用的剪纸,称之为供品花,是我国剪纸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中最独特的门类。 供品贴花剪纸,多随物象而剪饰,所呈现出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可以说是异彩纷呈。在农村逢年过节,经常可以看到。中秋节是潮汕极为隆重的民俗文化活动。皓月初升,各家各户便在院子中庭或外埕摆上供桌拜月,点上银烛,香烟缭绕,佳果满桌,拜月供果上有香蕉花、柚花、杨桃花……、,月饼糕点上有各种团花、饼花……, 心灵手巧的妇女们早就准备了剪纸加以点缀、美化,别有一番情趣;时年八节、敬神祭祖各家各户集中于祠堂,有时达几十桌之多,村里族人乡亲互相观赏,供桌上有红粿桃花、鸡花、鸭花、猪头花、鱼花、螃蟹花、龙虾花,各种题材应有尽有,都剪成精美的剪纸,贴于供品之上,甚至供桌上陈放的筷子纸套上也必须有剪纸贴花。原本丑陋的“五牲”,都给装扮得花团似锦。(见图)
    潮汕地区逢年过节,村镇必唱大戏,观潮剧是不识字的农村妇女最喜爱的娱乐。 潮剧历史悠久,据专家考证至少始于明代,1975年潮州凤塘就曾出土明宣德7年手抄剧本。在潮阳众多的戏曲题材的剪纸中,体现了很多传统剧目,服装饰品均具有明代特点。很多潮剧的人物故事情节和人物服饰扮相为许多农村妇女所熟悉,如“薛丁山与樊梨花”、“荔镜记”、“桃花过渡”,“陈三五娘”等,民间赛会的大型广场舞蹈“英歌舞”、“八仙过海”、“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见图)鞭搭生活中那些丑陋习俗,如“不用偷牵猪”、“烟公”等也成了剪纸的题材。(见图)很多农村妇女的历史知识,对美与丑、善与恶的爱憎认知,都从戏曲故事中获得,包括从中获得创作的灵感,运剪起来得心应手。元宵灯会赛灯,各式各样宫灯、飘色上的剪纸戏曲人物故事玲珑满目,美不胜收。潮汕众多的村镇中,拥有许许多多的爱好剪纸的民间艺人,她们从戏曲及民间故事中寻找题材,从生活现象中提炼概括,将传统流传下来的摹本推陈出新。乐此不疲,在技艺上精益求精,经过历代巧手的改良演化,愈传愈精,可谓千剪百炼。涌现了一大批剪纸名手。
    剪纸艺术与木版雕刻艺术应是孪生姐妹,一用剪、一用刀,艺术风格表现均具备明快爽利、线条流畅之特征。剪纸艺术盛行于明清,而明清时期中国的木刻雕版印刷技术正是发展最繁荣的时期,大量附有精美木刻插图小说戏曲本流传于民间,无疑也给民间艺人提供了借鉴的艺术粉本。过去在潮汕地区还流传着一种广为传唱的口头吟颂文学作品,称为“潮州歌册”,每句七字,朗朗上口,在广大农村妇女中传颂。一些潮州歌册往往附刻有精美的木刻版画,也为喜爱剪纸的妇女提供了借鉴学习的样本。
    剪纸时依照一定的样本行剪,这些“样谱”代代相传,均由邻里称为“花姆”的女性长辈珍藏一代代传摹下来得以保存。在潮汕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尼姑庵是成长剪纸名匠的特殊场所。尼姑代善信剪纸贴祭品,成就了许多人材,当代著名的剪纸名家,如潮州的江根和、杨雪友,揭阳的苏巧莲都是尼姑或斋姨。 技艺高超的剪纸艺人,不凭样本,也能得心应手剪出花样来。据潮阳文化馆的美术工作者介绍,八十年代初他们组织下到各乡镇挨家挨户收集民间剪纸时,有不少就是家传了几辈子的样谱,都是清代或民国时期的佳作。而创作这些艺术精品的作者,往往就是那些不识字的家庭劳动妇女。
〈二〉、潮汕民间剪纸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潮汕民间剪纸的艺术风格与西北粗犷古朴相比,总的风格特点属于明丽纤巧、清雅脱俗一类。其代表民间艺人风格各异,各擅其长,构成表现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涌现出像澄海的李知非,潮州的江根和、杨雪友、饶平许文进、潮阳的新寨婶、郑雪兰、马文香、李玉香等潮汕剪纸的杰出代表。
  澄海艺人李知非1912年出生于农村一个喜爱民间艺术的家庭,母亲是剪纸能手。李知非14岁时已能剪出当时农村过节和办喜事的全套装饰剪纸,其技艺水平已超过她母亲。出嫁不久,丈夫因病去世。之后不得不去当佣人,历尽沧桑辗转到广州,解放后,在一位文化人士家当保姆,常剪纸供主人的孩子玩。剪纸技艺被一位艺术界人士发现后,被安排到广州文化公园工作,从此她的生活和剪纸艺术出现大转折,接触艺术视野更为广阔。不仅继承了潮汕民间的剪纸艺术传统,同时又广泛吸收各种艺术表现手法,不断创新,形成了更具个性的风格。
    李知非剪纸 采用题材非常广泛,花鸟虫鱼,舞台人物,市井百姓,只要入其视野,便能变为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她擅长花卉图案剪纸,剪纸作品《百花争艳》(见图),花篮中花卉各异,四周蝴蝶飞舞,作品构图巧妙、繁而不乱、情景交融,构思精巧,风格细腻,形象优美,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浪漫色彩。在艺术手法上,她善于采用虚与实、黑与白、粗线与细线,曲线与直线等对比方法来增强艺术效果。并创造性地将图案与书法相结合,产生互相烘托的效果。民间剪纸在图案中配以“福、禄、寿”等吉祥字样是常见的,但多是规则化、图案化的字形,而李知非却能将篆、隶、行、草、楷各种字形与各种花样密契结合,使图样与书法融为一体,相映相衬,独具艺术魅力。早在六十年代初期她的作品就被推荐与“中国妇女画展”赴芬兰和瑞典展览。1989年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等单位特为她在省民间工艺美术馆举办“李知非剪纸艺术展”。在美国加州大学专门研究中国美术史的马丁教授观后欣喜地说:“我在美国看过一本由德国人编辑出版《中国民间剪纸集》,里面共有剪纸100幅,但它们都不及李知非的剪纸那样丰富优美。”李知非在展览后将200多幅精品捐赠给广东民间工艺馆,由该馆精选结集出版,使这位潮汕剪纸艺术顶尖人物的剪纸艺术成就受到海内外行家的关注和赞赏。
    潮州著名的剪纸艺人江根和的作品,纯朴洗练,概括传神;江根和不但能剪,同时善绘,造型能力较强,在众多表现题材中以戏曲人物最为出色。作品《三娘挑经》入选《中国工艺美术》一书。江根和熟悉潮汕戏曲故事和民间传说,作为素材进行创作。其作品风格较少采用阳线造型,而是在类似皮影剪影式的大块面中挑剪出细密雅致的各种变化的装饰花,饱满有力,繁中求简,装饰感较强。(见图)在戏曲人物剪纸中,江根和抓住典型人物的亮相造型,刻划人物性格,同时运用像连环画一样的连续表现形式,将主要情节分成若干幅,像讲故事一样剪出来。这种艺术处理,给剪纸艺术带来了新的风格。
    杨雪友的作品以婚俗喜庆吉祥的方巾花,时年八节的大粿花最有特色。杨雪友的剪纸吸收了潮绣的特点,多采用对称、对角、放射性、同心圆多层重叠构图,装饰感 强,题材多样,造型丰富,灵动活泼,形成剔透秀丽,明静清雅的风格。(见图)
    饶平黄冈镇的名匠许文进,写料刻纸、金箔刻纸是他的又一绝活。与广东省佛山衬色刻纸同一类型,饶平俗称“錾大钱”。在旧社会专作社祭、赛会、民众“红白喜事”之用,是化哀为喜的祭品装饰。它用金箔纸錾刻,线条粗犷,构图饱满。篇幅有大至四丈见方的,裱纸十余层,贴上衬色的用金箔刻成的戏剧人物、花鸟虫鱼图案、诗词书法,组成整体画图。许文进对刻纸艺术作一些改进,衬色刻纸先刻划出物象的轮廓线条、再衬上另一颜色或多种颜色的纸、使刻纸看起来线条流畅、人物姿态生动。用胶质色粉进行细部彩绘,融会进了绘画技巧,刻与画配合,不因为“画”而减少“刻”的特色,注意造型的夸张和装饰性,反而增加了热烈瑰丽、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具有金碧瑰丽、苍劲古拙的特点。他的作品在地区和省工艺美术展览和评比多次获奖。他刻制的《麒麟》、《凤凰》、《金鲤》(见图)被收进《广东民间剪纸》第一、二集作卷首。有的作品被北京和广州等地的工艺美术馆收藏。
    作为南方剪纸主要流派--潮汕剪纸的优秀代表“潮阳剪纸”,更是南方剪纸艺术中乃至全国剪纸大家族的一株奇葩。风格的最大特点是清秀纤巧。其中以马风仙、新寨婶、郑雪兰、马文香、李玉香的戏曲人物、供品花剪纸最有代表性。潮阳剪纸艺术戏曲人物表达,造型不为写实所束缚,而是以写意手法,大胆夸张,构图奇突,人物刻划以线见长,采用阳线造型,注重以线相连,结构与装饰线相衬相托,丝丝入扣,空出大片空白显得明快疏朗。它的剪法精细,空灵剔透,随心所欲,其纤细的线条,有的竟细如发丝,但却遒劲奔放。如新寨婶的《韩文公冻雪》、《金玉奴棒打薄情郎》、马凤仙的《状元游街》都十分生动传神。(见图)供品花则大多数采用点、线、面结合,黑白分明,形象采用综合手法,进行夸张变形,宾主主次有序,层次丰富,画中有画,花中有花,并含有寿、双喜、吉祥等吉语,巧妙点缀,突出了物象;同一题材在构图上和表现手法极少重复,体现出很强的装饰性。如马文香的《猪头花》、李玉香的《魚花》。(见图)如潮阳文化馆编印收集在《潮阳民间剪纸》专集,4个篇目(人物、动物、团花、饰花)181套,近500个花样中多彩多姿,无一雷同;所有这些独特艺术处理,显示了艺人超凡的想象力,驾驭题材与形式统一的创造能力。
〔三〕、清雅脱俗的艺术表现风格
   
我国各地剪纸的风格,大抵西北粗犷古朴,江南秀丽纤巧,潮汕剪纸属于清雅纤巧一类,这与潮汕民间剪纸的作者群体的人文素质有关。潮汕民间剪纸的作者,大多数是农村妇女,她们从少女时代开始学习剪纸,潮汕妇女工于女红,从小绣花,练就一双巧手,也练就一把巧剪,很多剪纸本身就是来自绣花粉本的变化。所以,潮汕称剪纸为“铰花”。潮汕称姑娘为“姿娘”,“姿”为美态,一个“姿娘”美不美,称之为“雅”,“雅姿娘”中一个“雅”字,浸润古韵。潮人评判美人,美的标准是不但要有外在美,同时要有内秀。可见潮汕人比较注重的是美的内涵和含蓄,体现潮汕人儒雅的人文素质。在这些“雅姿娘”的剪下,潮汕民间剪纸清雅脱俗的格调形成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了。
    潮汕剪纸艺术表现形式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
1  图像的平面性
    剪纸不同于绘画,剪纸材料大部分采用各种色彩艳丽的色纸,工具采用特制的尖嘴小剪刀在一迭色纸上剪刻,每次可剪同一花样数页,不可能像绘画那样多层描绘渲染,一剪而下,不得半点犹豫,是技艺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图像的平面性 在纯色剪纸中表现尤为突出,图案主要通过画面点、线、面的组织,形成黑、白、灰的层次效果,采用大块黑白对比,线条以细为主,大片留空,适当配以块面,灰面多采用细密渐变的排线,故显得精巧爽利且遒劲有力。剪纸这种特殊的表现技巧,决定它图像造型洗炼,线条简约流畅,构图疏密得当,空灵剔透的平面特点。
2  图像的装饰性
    剪纸的用途,目的在于美化与装饰,同时担任着传媒教化礼义、赞美美德、歌颂生活的作用。在剪纸民间艺术中通常将形象夸张变形,强调神似重于形似,写意重于写形,大胆取舍,提炼概括,随心所欲,引人入胜。构图多采用离心组合、向心组合、线形分割、打散综合构成,手法采用对比、对称、叠映、反转、团花结构主次分明,花中有花是民间艺人常用的装饰性手法,目的在于使视觉上更有冲击力,增加艺术的感染力。
3  图像的表意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图像的表意往往体现先民对祖先的礼拜和对自然万物、天、地、人的诠释,包含着“天人合一”的朴素思想。对于潜藏于民族文化深层次的心理活动,民间往往通过某种具有丰富创造力图形来进行表达,传递某种精神祈盼,融进寓意,形成了表意的传统图像符号,在传统图像中赋以意象和象征的意义。如 “年年有余”(鱼)“连生贵子”(莲)“岁岁平安”(瓶)等。图像的表意性和符号性,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表征。
    潮汕剪纸艺术总的表达风格以精巧细腻,清丽脱俗,雅致秀逸,别有情趣,浓郁的刀剪味构成主要特色。其中潮阳剪纸技艺独树一帜,纤线若丝的剪法则需要高超的技巧。与北方剪纸多用大块黑白,多留块面,粗犷质朴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异趣予北方剪纸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潮汕剪纸也是潮汕民间艺术中的璀璨明珠,集中体现了南方剪纸的优秀特点与艺术风貌。

四、民间剪纸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冲击,剪纸的功能发生了变化,伴随着有卓著成就的老艺人相继去世,祖辈留给我们体现中华民族生活文化传统的遗产正以不同方式快速流失,青少年对剪纸的陌生,使这项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似乎日渐式微。可喜的是:我们在潮汕一些地区当地有关部门不遗余力所做的工作看到了希望。
    自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后,各级政府与有关部门加大力度扶持文化艺术和民间艺术。具有“剪纸之乡”美誉的潮阳,为了使剪纸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潮阳文化馆美术工作者着力研究整理民间剪纸佳作,并开始培养年轻一代的剪纸创作人员。2002年,举办了“潮阳民间剪纸作品展览”。此次展出的593幅作品中,既有据今已有一两百年历史的旧作、也有了新近创作的一些剪纸作品。2004年12月中旬,广东省委副书记蔡东士在汕头市市长等地方领导陪同下,观看了潮阳西胪镇李婵仙祖孙三代人的剪纸表演,并通过电视等媒体播出潮阳剪纸专题,潮阳剪纸这一株奇葩,得到各级的悉心扶持和重视,使这一民间优秀艺术重新渙发生机。
    潮汕民间美术研究专家杨坚平倾注了大量精力,对民间剪纸进行收集、整理、归类,并结集《潮州剪纸》一书,书中汇集了潮汕地区剪纸名家的大量作品。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
   
    民俗文化与文本文化共构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形象,缺一不可,己逐渐成为文化研究学者的共识。中国民间艺术有着深厚的传统,源远流长,民间艺术文化型态的多样性,地方民俗文化的差异与个性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多姿多彩的多元化格局。民间剪纸这一独特的艺术门类,蕴藏着大量有文化历史价值的图腾符号,是一种处在原生态的文化现象,对这一没有经受“漂白”的本源文化,最可贵之处就带它没有受到“精英文化”污染,因而给我们提供了大量原生态的民俗文化信息,为我们研究中华文化的发源和各地区先民的历史及民俗文化,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的宝库。
    民间艺术技艺的传承,主要依靠口传身授而区别于文本文化。它有一定固有的程式化语言,但由于各地区民俗文化的差异,在应用表意、艺术格调方面各有千秋。一代传一代,在川流不息历史的长河中始终没有断流,却分成沟壑叉流而又重汇入中华民族文化的大海中,所以它是不断演进变化着,呈现一种活态的,而绝非静止停渧不前的文化生态。
    如果说;这种带有强烈的农耕文化特征的原生态民族文化遗产,历千年能在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下得到生存和发展,在农业文明时代可以做到。但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信息时代的到来,那种封闭的农耕文化马上就土崩瓦解,如果不加以有计划的保护、扶持和研究,有可能今后我们这一灿烂的古老文化形态就会很快消失。对代表原生态生活文化具有典型意义的民间剪纸艺术,保护和继承仅仅是停留在技艺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认识文化的本源小心翼翼加以呵护,而不是借“提高”之名而横加斧凿。如何不让代表我们黄皮肤民族文化身份的根断裂,不但需要社会的专家做研究,更重要的是把它有意识地引入高校的教学体系才是最佳的途径。尤其从艺术院校培养创作艺术人才方面,它将注入民族文化的血液;从理论研究方面,无论从民俗学文化原生态研究、美学研究方面,都将构成一部成更完整的民间艺术发展史。地方本土的文化研究,更应该由地方高校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职任。遗憾的是:这方面还没有引起忙于与“国际接轨”的高校的足够重视。
    民间艺术它既是传统的,也是最现代的,因为民间艺术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民间艺术它写意重于写形,写形则重传神,不以形为桎梏,随心所欲,浪漫的表现特征,追本溯源,应源于原始艺术。而这种原始艺术对人本精神的抒发与追寻,无一不流露出那种最原始的人本精神和东方艺术的韵味。恰好是现代艺术所寻找的目标。艺术创新源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人类文明的互相碰撞,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才有可能产生质变。中国人在现代艺术设计的领域要创新,要让世人认知,除了从本民族的文化本源中寻找代表性形态语素以外,还必须与现代科学精神理念结合,才能产生精神的飞跃。
    可以肯定:艺术的宝藏在民间,民间艺术不只是一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还寄托着民族的情感和自豪感,民族传统艺术不仅仅是一张标签,我们关注民间艺术不仅仅是为了猎奇,民间艺术不但面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问题,还面临着如何开发利用、延续与演进的问题。如何将这一笔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把传统民族文化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寻找具有现代意义的切入点,将传统艺术融为现代艺术的语言,完成传统向现代的转换,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赋之实践的一个迫切课题。
    艺术当随时代,民间艺术的作用不仅仅是起承传传统文化的“火种”作用,还是点燃中国现代艺术与设计的“火炬”。研究和开发民间艺术,目的不在于缅怀昨天而在于展望明天。中国的艺术与设计要走“国际化”之路,如果跟着欧、美、日外来的强势文化步步也趋,拾人牙惠,或被外来文化取而代之,要确立自己艺术的国际地位是绝无出路的,它必须在本民族的传统中去找寻,创造出属于自己本民族的现代文化,才是一条真正走向“国际化”的成功重要途径,也是我们研究传统民间艺术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 潮州民间美术全集.潮州剪纸卷》 汕头大学出版社  杨坚平编著
《 潮汕百科全书 》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
《潮阳民间剪纸》潮阳文化馆编印
注:文中图片潮阳民间剪纸均由潮阳文化馆提供,其它作品采自《 潮州民间美术全集.潮州剪纸卷》在此致谢!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