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寻找广东美术30年脚印《广州日报》

录入时间: 2008-11-21

    改革开放30周年,广东美术经历了哪些里程碑的事件?时代变迁,广东美术的艺术理念又有哪些巨大的发展?11月30日至2009年2月8日,由广东省文化厅主办,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岭南美术出版社协办,广东美术馆承办的“图像就是精神--改革开放三十年广东美术馆藏作晶专题展”将在广东美术馆展出。

邵增虎用“尸体”反思“文革”
   
记者了解到,本次专题展就是从广东美术馆丰富的馆藏中,挑选出五十多件这三十年来具有代表性的精品佳作,分为“开放里程碑”、“信念的力量”、“建设新天地”、“畅想新生活”、“花开的日子”及“多元新状态”六个单元,展现了广东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可以说,本次画展既是对三十年来广东巨变成就的图像见证,也是对新时期广东美术创作发展全景的一次重要巡礼。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告诉记者,广东美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文革”结束,美术创作终于从“高大全”的条条框框中挣脱了出来,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随心所欲的激情喷发。从“伤痕”到“反思”到“人本主义”,题材及其与之相关的意义,由以往的单向度逐渐趋向多义性。
    著名画家邵增虎的作品《农机专家之死》,让我们回想起来就为之灵魂一震。他将现实、历史的反思和揭露一同出现。邵增虎在谈《农机专家之死》一画的创作时曾说:“当我要寻找世界上最精炼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文化大革命’十年大劫难的感受时,我发现了‘死亡’两个字;当我要用艺术形象表达这种感受时,我找到一具自己同志的尸体。”

对话王璜生--“85新潮”后广东美术最繁荣
    广州日报:作为该主题展的策展人,您怎么看广东美术这30年的发展与变迁?
    王璜生:改革开放30年这段历史,广东美术可以说呈现为几个重要的意义建构--解构--重构的阶段:1976年至1980年间,批判理性的觉醒;1980年到1984年间,逐渐远离愤懑的批判;1990年代以来,权威的弱化和失落。
    广州日报:198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60周年广东省美展”,是广东主流美术的一次大检阅,您怎么看这个阶段广东美术的发展和成就?
    王璜生:这一年的1月,“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在北京评奖,其结果是罗中立的《父亲》获一等奖,一下子各类报刊纷纷刊发这一作品,无数人的心灵为之一震,热泪为之盈眶。这一阶段广东曾有几件作品在全国引起较多的关注,黄中羊的油画《九月黄麻》司徒绵的油画《六叟戏毽图》等。可以感受到,这个阶段广东美术较突出的一点是借地处改革开放大门之便,较方便和直接地接触国外的美术资料,尤其是美术院校的师生,国外图书资料的引进成了他们敏感地吸收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思维的主要途径。
    广州日报:“85新潮”开始后,广东美术的思潮和风格有哪些变化?
    王璜生:可以说,从1985年到1989年这一阶段,美术界各种思潮各种风格都在分解中建构各自的意义。在引人注目的“第七届全国美展”中,广东的中国画可以说取得了空前的收获,入选之多,获奖之多,在历届全国美展中居于首位。多元共存使这一时期的广东主流美术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纵观一下获奖的中国画作品名单,似乎也便多少可以看出这次美展中广东的特点:王玉珏《冉冉》、梁如洁《桑田》、万小宁《木瓜花》、赖少其《孤山与归鸟》、伍启中《康有为》、周彦生《岭南三月》、李劲堑《大漠之暮》、黄国武《金龙宝地》、安林《藏女》、林若熹《春夏秋冬》。从题材的角度看,主题性与非主题性,重大题材与日常题材,地方题材与非地方题材,人物、山水、花鸟兼容并蓄。


本专题采写及图  本报记者吴波
2008年11月21日星期五 B6版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