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展出作品

录入时间: 2008-10-21

一, 开放里程碑

  
  刘仁毅《解放》 油画,1979年, 210×115cm

    作品采用的是象征性的纪念碑图式,各历史阶段的各阶层人物盘旋上升,去迎接光明的来临。“解放”这个题目表现了作者对新时代的期盼和美好祝愿。

 
  王维宝《人民胜利了》 中国画,1976年, 96×139cm

    1976年作者在听闻“四人帮”倒台的消息后,立即着手创作这件作品,这可以说是第一件用山水画的形式来表现重大政治题材的作品。作品打动观众的并不是纯熟精雅的笔墨语言,而是一种豁然开朗的具体心境的表现。

  
  潘行健《夜尽》 版画 1979年,38×56.5cm

    此画作于1979年。联系作品的创作年代,人们自然不会将之视为一幅普通的描绘全民健身运动的作品。破晓的东方寓意黑暗专制的远去,而打太极拳的老人从容、沉稳的动作则象征着对新时代的憧憬和期盼。

 
  徐坚白《两位老画家》 油画,1981年,73×101cm

    胡根天(左)和冯钢百(右)是中国现代艺术界的两位老前辈。这两位老艺术家经历了多少时代的磨难,当相聚于新时期的黎明,他们淡淡的笑容,自然交差着说不清的沧桑和自豪。

  
  汤小铭《让智慧发光》 油画,1979年,86×122cm

    作品标题的灵感显然来自主人公李四光的名字及背景墙上空间宽广的地质挂图,科学家正在思索,他睿智的目光射向远方,似乎在展望着祖国地质学的美好明天,也预示着科学发展春天的到来。

  
  廖冰兄《自嘲》 漫画,1979年,135×68cm

    这幅漫画名作有三层含义:一是对文化专制的控诉;二是获得解放的喜悦;三是对政治风潮噤若寒蝉以至形成“习惯”的无奈与自嘲。其中以第三层含义最为辛辣和深刻,它使作品超越了一般政治讽刺作品的惯用套路,上升为具有更深层社会意义的人文讽刺作品。

 
  黄新波《创世纪》版画,1979,30×40cm

    这是一件诗意与哲理相融合的象征性作品,显然超越关注当下的控诉和反思,呈现执着的信念追求,散发着理想之光精神之光。人的理想、意志成了艺术家着力赞美和关注的对象,这在同时期的艺术作品中是较为超前的。

二, 信念的力量

  
  
唐大禧《猛士--献给为真理而斗争的人》 雕塑,1979年,125×172×50cm

    这是一件曾引起过强烈争议的作品,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将一位为追求真理而被残害的女性英雄塑造为一个弯弓骑马裸体女子形象,这一形象抽象而概括,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的象征意义。今天看来,《猛士》的确是触动了时代最敏感的神经,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具有时代性的突破,在广东当代美术史上具有时代标界的意义。

 
  潘  鹤《开荒牛》 雕塑,1983年,100×420×150cm

    一头充满力量的黄牛四蹄抓地,头向前伸并弯向土地做巨力拉牵状,它的后面是一连根拔起的粗壮的枯树根,象征着开拓者们摧枯拉朽的英雄气概。作品以富于象征性的形象表达了“开荒”这一艰巨事业的伟大意义,颂扬特区建设者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

 
  李德炽《强者》 油画,1981年,155×175cm

    那是一个百废待兴、遍布伤痕的年代,也是一个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重要时期,作者借用一个“强者”的形象昭示着新时代的精神向往。

 
  陈宏新《春夜》 油画,1984年,160×150cm

    作品描绘的是一个年轻女子坐在教室外窗户的昏暗灯光下,神情专注听讲和记录的情形。画家通过这张作品表达了人们在改革开放之初对于知识的渴求和尊重,也正如画家自己所言:“面对外面全新的世界……人们对知识的渴求犹如久旱的大地祈望甘露的降临。”

 
  黎  明《龙脊》 雕塑,1994年,152×39×42cm

    铁骨铮铮的龙骨被壮硕的人群抬起,民族振兴的重任被这群健壮的子民们肩负。让龙的国度扬帆破浪,圆一个描绘了百年的强盛之梦。

 
  俞  畅《挑战》 雕塑,1989年,80×70×50cm

    《挑战》捕捉住了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运动员奋力掷出铁饼的瞬间。作品成功塑造了一位身残志坚的勇士,坚忍不拔,不向命运低头,捍卫人的尊严的感人形象。

  
  邵增虎《大柴堆》 油画,1998年,100×130cm

    画面中是生活中常见的木柴堆,紧密而厚实,如同中国人宁折不屈的精神,在经历风雨之后,依然坚强的面对未来的挑战。

 
  陈  望《奉献》 版画,1988年,28×28cm

    看到这幅作品,我们不仅联想到了另一张作品--罗中立的《父亲》,表现的同样都是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如同枯树一般的双手向远方伸出,仿佛是要奉献自己的所有,又像是在放飞希望。

三, 建设新天地

  
  
关山月《龙羊峡》 中国画,1979年,153×130cm

    《龙羊峡》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创作的作品,是关山月文革后的代表作。作品以奔放的表现新笔墨与现实主义的方式结合,描绘了龙羊峡这一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险峻的山崖,急湍的峡谷与山崖上的水电站及铁索桥,构成了一种对比的关系,从而体现出新时期建设的气概。

  
  胡一川《南海油田》 油画,1983年,81×51cm

    《南海油田》被誉为胡一川“改革开放的代表作”,厚实的用笔、朴实的色彩及概括性的造型,表达他内心深处的一种对国家建设和未来的信念。 

 
  何克敌《特区的正午》  油画,1984年,132×179cm

    通透的南方阳光反射在特区劳动者的脸上,一种特殊的美感透露出一个时代蓬勃、自信、自豪的心态。

  
  刘其敏《虎门新歌》组画  素描

    纤细的笔法,黑白灰的几何分割,使画面呈现一种冷静的理性性质。画家用舒缓而抒情的曲调,唱出一首新城市建设的赞歌。

  
  何坚宁《广州地铁印象》  油画,1994年,101×101cm

    艺术家选择了抽象和无形来表现他所熟悉的广州,把复杂的情感概括化,大写意是最好的表达途径。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气势磅礴的运笔和溢出画布的浓烈色彩,这无一不表达着艺术家纯粹的色彩和精神世界。

  
  肖映川《大都市·特区印象》 版画  窗口的白云(大都市.特区印象No.28)  1994年,70×70cm

    肖映川的作品善于表现形式美,在平淡中求奇异,于简练中求丰富。他运用其丝网印刷的特长融入国画创作中,在光与色的变化中透露出一种气象,一种氛围,一种诗意,一种诱人深入的艺术魅力。

 
  杨小桦《改革》雕塑,1994年,高102cm

    杨小桦的《改革》以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切入了改革的主题,即以抽象语言和综合材料的探索来表现改革这一严肃的主题,通过这件作品,作者向观众传达了一种强有力的改革信念。

  
  马文西  张  弘《新港》中国画,1984年,126×136cm

    作品以工笔的形式描绘了新时代的港口劳动场景。没有热火朝天的场面,没有激动人心的口号,却到处洋溢着和谐的气氛。

 
  梁如洁《桑田》中国画 1989年,145×192cm

    看着那郁郁葱葱的绿如同新生的婴儿般承载着希望从大地母亲的怀抱中钻出,我们仿佛体会到了作者对大地母亲的深深依恋之情,看到了天生万物赖之以土地的生存渴望,强烈而丰厚。

四, 畅想新生活

  
  
王玉珏《冉冉》 中国画,1987年,78×56cm

    借助于沉静灵动的线、微妙渲染的色和恬静生动的造型,充分显示出典雅、纯净的神韵,展现了活泼清新,富于生活情趣和时代的气息,更表达了冉冉的一种生命的希望。

  
  陈政明《冬日融融》 中国画,1989年,131×136cm

    作品大胆利用西方绘画技法中的透视、结构、色彩、光影的把握,通过与中国传统国画技法自然巧妙的揉和交融,在水墨光影的变化中创造一个富于时代寓意的现实场面和艺术境界。

  
  刘斯奋《一个人的车站》 中国画,2002年,118×53cm

    刘斯奋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家,多年来他又一直钟情于水墨人物的创作,并尝试着以传统的笔墨表现都市时尚的形象题材,不拘一格,自出新意,以“余事”的态度开拓了水墨艺术的新境界。

  
  林宏基《步步高》 油画,1984年,148×149cm

    收获的金秋,散发出炫目的美,珠江三角洲的农民的日子,恰似广东音乐名曲《步步高》,林宏基的色彩造诣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汤集祥《春天的色彩:衣食住行篇》 中国画 1995年,220×180cm

    作品貌似一堆毫无关联的物品拼凑而成,纷繁而杂乱,其实画家只是把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不可或缺的日用品艺术的表现出来,或许我们看过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真的在发展。

  
  许钦松《潮的失落》 版画,1989年,69×90cm

    潮水退去,来不及游回大海的鱼儿搁浅在礁石上,它将何去何从?浅浅的一滩水寄托着鱼儿的全部希望。许钦松把水印木刻的技巧和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肃穆的气氛诉说着深沉而严肃的现实和生命的主题。

  
  梁明诚《信马》 雕塑,2002年,40×60×16cm

    从这件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力图摆脱现实主义手法而创造富于象征意味和语言,借助“马”的形象和特征以及人与马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了解,也隐喻着他自己的人生理念,隐含着他对人生况味的体验和心态。

  
  李东伟《静月》 中国画,1994年,183×144cm

    作品以传统笔墨图像,组合出具有现代美感的画面。画中那奇特物象的结合而产生的静谧境界,让人如同在西方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天地中徜徉。

  
  方  向《农家春禧》 中国画,1994年,168×160cm

    方向的画如同一首田园诗,他对十分熟悉的潮汕农庄的话语,寄寓着一个怀乡者的原始情感,他对一幅幅记忆中的图像赋予虔诚的原初感觉,让他们升华到自已的精神性高度。

  
  黄泽森《秋水篇》 中国画,2002年,180×200cm

    珠江三角洲特有的风俗,特定的情境,展示出的是特殊的女性动感之美,生命气质之美。这绝非是等闲的村姑,寻常的五朵金花。在这片浓缩着南方阳光和水性的世界里,一切生命的魅力都奔涌而出。

五, 花开的日子

  
  
周彦生《春风得意》 中国画,1994,219×123cm

    俊朗的竹林密布在蜿蜒起伏的山岭谷地上,自由地释放着青春的气息。这气息往往在清风的吹拂中,让人感觉到大地那阵阵醉人的醇香。

  
  林  墉《潇潇图》 中国画,1994,178×137cm

    林墉绘画的总体特点是"充满霸悍之气的精神张力"。观看《潇潇图》,你会顿时被浓郁深沉的色彩和笔触所打动,感受到画中的洒脱和激情,自信中富于挑战性的特点正是林墉绘画美学品格的基础。

  
  尚  涛《大器》 中国画,1994年,180×120cm

    《大器》中描绘的是一个“鼎上插牡丹”的画面,本身的构成就充满着对比的意味。鼎与花的组合,一个象征着中国文化深厚凝重的一面,一个象征着中国文化灿烂多彩的一面,一个用写意一个用工笔,对比气氛浓烈,面面张力十足。

  
  黄志坚《龙虬》 中国画,1982年,180×194cm

    如果我们将这些作品的造型结构抽象为单纯的形式语言的话,不难发现,支撑着顶天立地的构图格局的是一个空间开阔而又用力均衡紧凑的“井”字。正是源自寻求“个性”而不是皈依“派性”的动力,使黄志坚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壮阔雄伟的阳刚之气。

  
  陈永锵《向日葵》 中国画,1998年,180×140cm

    作品以向日葵为表现对象,表现了讴歌大自然,讴歌生命的主题。其技法以中国绘画传统为基础,结合吸纳西方印象派和表现主义等艺术养分的手法,构成具有民族意识、时代生活气息以及鲜明个人特色的艺术风格。

  
  郭绍纲《牡丹初放》 油画,1990年,65×55cm

    油画家画牡丹的比较少,画牡丹时连泥土、花盆一起画的则更少,郭绍纲先生就属于这少数中的少数。作品从取景到表现手法,画家都顺其自然,没有一点夸张、怪诞的味道,色彩取舍是西洋技法,画面深处却是中国文化的神韵。 

  
  王肇民《大叶紫薇》 水彩画,1977年,54×39cm

    这是一幅曾经让我们为艺术的真正魅力而震醒而感动的难忘佳作。改革开放之始,在全国发行量极大的《作品》杂志用王肇民先生的这件作品作封面,一改“文革”期间艺术“红、光、亮、假、大、空”的审美定势,给我们带来了真正的艺术审美享受。作品不但在构图形式、技法表现、水分运用、用笔等方面都很成熟,而且在光影处理上也有独到之处,画面采用全逆光,使之对比强烈而变化微妙,加上笔法干湿并用,淹润入微,把人们带进一个豁然深邃的境界。

  
  王兰若《朝霞》 中国画,1987年,178×96cm

    王兰若先生的作品总能给人以亲切随和的感受,而不是传统文人画孤高慎独让人敬畏的感觉,他笔下的景物都是生机勃勃,没有一点萧索之气,这正是他对生活热爱的一种表现,也寄托着作者对幸福生活的赞颂。

  
  张治安《一树独占天下春》 中国画,1994年,160×160cm

    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梅花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正是傲雪开放的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辉煌的成就。

  
  郑  爽《黑牡丹白牡丹》 版画,1984年,52×74cm

    郑爽拓展并丰富了版画这一画种的人文内涵。这幅作品趣味隽永,而张弛有度;色泽淡雅,而又饱满华滋。她的生活历程并不缺少苦难,然而她选择了表现和传达宁静雍容的意境。

六, 多元新状态

  
  
黄一瀚《中国卡通一代:流行家族》 中国画,1999年,270×220cm

    这个世界越来越人工化,亦即越来越非人化、卡通化和玩具化,游戏与人生界限日渐模糊。这种平面化、缺乏精神维度的生活并不能简单地视作一种退化,相反,它是对上一代或上几代人过于沉重的政治精神负载的一种解构,有理由相信,这一代人是最少束缚、最具潜力的一代。

  
  邓箭今《明日海阔天空》 油画,1994年,160×185cm

    画面中挤迫着的人群都是同一个人,同一张脸孔--艺术家自己的脸孔!他们纠结着,磨擦着,脸上布满恐慌而疑虑的神情。作者正是用这种矛盾的冲撞让观者看到这些相互矛盾过程中演绎出一剧又一剧无休止对现实世界的理想和寻觅。

  
  李邦耀《看图识字》 油画,2002年,20×30cm×24件

    作品是将后工业时代的名牌产品进行了看图识字方式的排列,并附上中英对照的产品文字,当这些“产品”与我们传统的认知经验看图识字结合起来时,它就衍化出一种荒诞、幽默和反讽性的图像效果。

  
  杨国辛《好果子》 油画,2001年,148×120cm

    杨国辛的这件作品以光鲜明亮饱和的色彩,以近于广告招牌的图像,将我们带进一种现代都市的视觉空间,他在图像生成过程中置入了属于个人的精神诉求和心理体验,同时也彰显了自身意识上的丰富性。

  
  江  衡《美女·鱼》 油画,2001年,165×140cm

    矫情的女子和中国式的红鲤鱼是江衡一段时间坚持的图式。美女形象占据了城市消费文化的中央舞台,她们是时尚中的宠儿,也成为了被消费的对象。她们是被时代百般宠爱的同时,其实也背负了被商业化的命运,像那些形式化的观赏鱼一样。

  
  孙晓枫《中国星》 油画,2000年,150×130cm

    《中国星》的美女形象其实是一种美好的欺骗,当我们被某一种形象吸引或打动时,常常忽略了其形象背后更为深层的观念意蕴。画面中框子里的美女正处于一种临界状态,她们不知自己可能为一个商业社会的规则和教条枯萎,所以也许她们是幸福的。

  
  卢小根《乱码》 中国画,2005年,185×145cm

    卢小根的水墨画总错乱在四维时空之间,人的自由或挣扎,命运的悬空或无奈,信息的杂乱或无序,社会的吵闹或刺激等等,他大胆地用纯度很低的水墨和纯度很高但明度上又很洁净的色彩,用叠置、错位的方式表现了这种介于意识与现实之间的新天地。

  
  方  土《IT分子之三》 中国画,2001年,246×123cm

    方土的作品运用了大量的大众符号和社会事件图像,隐喻着对当下文化问题的追问--盗版、文化复制、无序、平面化等等,它们在画面中的出现,不仅促使了视觉上的各种变化转换,而且改变了画面的构成方式,直接地切入当代普遍关注的生存及文化的问题。

  
  周 涌《小家庭》 中国画,2001年,180×100cm

    《小家庭》系列像是对社会上流行价值观念的图解,放大了存在于生活中个人的价值标准。这些价值标准正在不断地改写每个人的命运,每个小家庭的这些标准似乎浮现着未来幸福的恍惚影子。

 
  黄国武《泳》 中国画,2001年,178×200cm

    以中国画笔墨的痛快表现方式,强化大写意中的墨块的游动,努力消解被普遍认为在中国画中占主道地位的“线”,体现了中国画的水墨方式与现代图像之间关系的表现张力。

  
  杨  帆《红色泡沫七》 油画,2001年,113×130cm

    画面人物是带着某种都市特征的时髦女郎,描着猩红的嘴唇,体态大胆而夸张,身上的泡沫如同笼罩着一层“看不见”的浓厚的商业气息,一种被流行时尚所左右的世俗化的美丽。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