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向前与积累——第二届广东新青年艺术大展侧记(张嘉平)

录入时间: 2008-06-03

    “前”是什么?为什么要向前?如何向“前”?
    “前”在时间上来说就是未来,“向前”意味着我们对未来的一个想象和介入的过程。
    在这里,“向前”应该是一个不断地在积累当中去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里面,所有的经验和结果都值得我们去展示、保存和整理,最后归档--每位艺术家年轻时代的艺术创作经验都是与未来发展紧密链接的。每位艺术家都有一个自己的坐标,他未来的方向就很有可能就是独一无二的。在实践上,重要的应该是一个态度或方法的问题,“积累”是一个隐藏的关键词。当代艺术实践要强调一种延续性的投入、积累和沉淀。在此基础上,同时也能保持智性的融会贯通、思维的活跃以及角度的更新。

实验的积累
    在当代以实验为名义进行的艺术实践这样的文化运动当中,我们还是时常听到一些声音,一些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流失或忽视而痛心疾首的声音,对实验艺术包括同类型的音乐(摇滚、朋克)、文学、舞蹈等构成当代文化艺术的这些结果嗤之以鼻。当然,这些声音在不同场合的出现会有不同的心理附和或反弹。
    实际上,我们的当代艺术实践常常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我们无法后退,只能艰难地向前,我们无法找到任何模式让我们可以一劳永逸,即使是有了,那么我们所做的这件事情本身也会失却其本初的意义。同样,也根本没有这样的可能:做实验的艺术家突然放弃实验,回归传统,回归到一成不变的技法演习上--这样的事情发生率很低。做实验的要坚持,虽然这坚持注定需要很大的投入和消耗,它需要在一个很长的过程中去进行创作上的实践和观念上磨砺。同时在整个文化语境中又会面对各种压力,这种压力有可能来自于任何方向、任何方面、任何集体或者任何个人。当然,我们的艺术家都应有足够的勇气和耐性来承受,这是很具体的事情,也是不言自明的。事实上,我们无法排除传统,即使是排除了,也只是主观上的,也还是会有在排除之后存在的传统,因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传统文化氛围当中成长的,有些传统因素已经沉淀在我们的血液和骨髓里,成为为无意识的、内化的构成,当我们面对当代社会的急剧发展变化时,我们还是会使用之前所沉淀积聚下来的思维意识、价值观和世界观去观察、判断和选择,同时也会吸收外来的一些文化形式和文化因素,形成一个综合的立足点,在此基础上力所能及地运用我们本体的能量与现实进行有效的对话,同时并不放弃一种审视批判的意识和立场,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我们无法知道我们到底最后要做到什么程度,这是难以想象的,很多结果都是在走向未来的同时在不断摸索中发生的。可以期待的是:在我们周围应该形成一个鼓励的氛围和机制,让一些实际的事情的发生来推动本土新生一代的艺术发展。在此意义上来说,举办广东新青年艺术大展的出发点应是缘于这一出发点。

三条腿的当代艺术实践
    为了可以更加客观地面对我们当前复杂的艺术状态和未来发展态势,我尝试用这样的一种略为简洁的方法来考察和归纳当代艺术(实验艺术):当代艺术是用三条腿走路的。一条腿是传统的。最近我们可以看到或感受到某种趋势:国内相当一部分当代艺术家渐渐地意识到了传统的有效资源的挖掘的重要性,就是如何是将传统当中的某些构成部分带进实验艺术的范畴,或者利用传统的表现方式介入式地传达当代的现实情景,给予某种恰当的逻辑,实现传统资源的当代性转换。使传统能以其它的面目或其它的方式得以展现其生命力,这便是“传统的挪用”或“传统的再创造”(这一点,在广东美术馆2006年做的第二届水墨空间系列展“渗:移步与换景”能看出来,我始终认为这是一个典型范例)。在这里,“传统”代表的是一种态度或一个参照,当它能有效地与当代的语境进行接合时,在观念上、意识上又能转化出一个饱满的、天然的系统。当然,要警觉的是不要为了传统而去“传统”。如果认为只要表面地运用了传统的某些符号,就是所谓的“从传统获取了营养”这显然是幼稚的。
    第二条腿是艺术家对当前的世界现实的一种渗透力(体验)和实现能力,就是艺术家的生活经历、认识世界的方式、智性和悟性、创造力、实现能力等,他的创作实践应该是将这些要素揉为一体的。同时实现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因为很多想法都需要他们的经济能力或介入社会的能力、社会接触面、人脉等等因素。
    第三条腿是创作媒介的创作方式多样化的变革,这是以“实验”为名义的一次变革,它的可取之处是艺术家能灵活地选取多向度的实践方法,在技术上选取更多媒介的去进行艺术实践。这里面也应有包含有一条重要的线索:技术的发展,新媒介的推陈出新。

市场的侵扰
    艺术永远都不能摆脱与商业的关系。
    当前,艺术和市场似乎从来没有产生过这么密切而暧昧的关系,我们的艺术家以及还没成为真正艺术家的艺术专业在校生似乎都处于一种被市场挑逗出来的兴奋状态当中。
    我们可以看到,当艺术品产生后,它被展示、被观看、被研究,这意味着它将会变成我们社会文化艺术生态的一部分内容。或者它会与同类形态的作品形成一股力量,进入了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构成当中。我们的社会除了在意识形态上去消化它,还会在商业领域中去消费它。艺术市场与艺术品的关系在不同时期始终与经济的发展状况呈现出相对应的变化,许许多多技巧技术完善、观念革新的艺术品会在这个过程中粉墨登场,从另一个侧面以异样的方式和姿态映射社会的内在现实。然而,往往同时又会有许多艺术作品是产生于追逐市场的风潮,迎合收藏家的胃口。
国内某重要艺术机构的策划人曾说过:现在国内真正的艺术家不超过10个,这位策划人的结论是相当尖锐的。这当然也是有可能的,我更加愿意听听她评价是一个真正艺术家与否的标准是什么?的确,由于市场的对艺术过度介入与侵扰,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艺术家的创作状态。有很多资质可能是不错的艺术家他们经常是在做一些与艺术无关的事,关键的一点就是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已失却艺术家一种独立和自觉的判断能力,他们在所谓的“市场成功”这么一个充满虚荣与焦灼的陷阱中沦为复制品的制作机器,就像一台在盲目中频繁工作的喷墨打印机,只不过区别在于成品的价格高低。所谓的成功艺术家为很多年轻艺术家树立了好榜样,年轻艺术家包括艺术院校的在校学生都急于形成自己的特点(通俗来说就是风格),将这种风格的表现方法、技法练习得烂熟,最后,就形成一个模式,不断地复制,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一个市场的条件,他们剩下来的时间就是等着画廊来签约、等买家来选购。更加直接地说,我们都能下意识地在很多作品中感觉到某些复杂的利益或欲望在其背后蠢蠢欲动。
    实际上,除了这样的方式我们应该还有其它的途径吧?
    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罗伯特·斯托在今年考察中国的时候曾对中国艺术家有着这样的担忧:他觉得很多中国艺术家为了向市场推销自己,而不断重复自己赖以成功的风格,为了商业上的回报而停滞不前。他认为艺术家应该从一个艺术高度达到另一个艺术高度去超越自己,能在一两年内不做任何的展览,潜心来发展自己,对艺术家尤其是年轻艺术家来说,确实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但其实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最终会受益更多。这一观点无疑是最为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参照的。相信很多年轻艺术家也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往往到了利益面前又无法坚定,自由、操守和利益同时摆在面前的时候,他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倾斜于利益,而且甚至会运用伪操守为利益的获得制造一层体面的保护色。实际上,每个艺术家都在等待出场的机会,机会越多越好,因为高曝光率的结果就是作品市场价值的增值,被卖掉的可能性就越大;另一方面,能被画廊看中、长期签约对于一个年轻的画家来说是很有诱惑性的,那么,往往最后就是牺牲艺术创作的自由为画廊不断提供艺术产品。
    近几年来,广东已有一些年轻艺术家陆续去了北京建立自己的工作室,这里面有些人是我的朋友(当中也有刚从美院毕业的学生),告别的时候大家都没有讨论过去北京的目的和计划,大家都言辞比较谨慎,不想触及到一些更实质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各有各的原因,各有不同的基础,各有各不同的条件。在近几年,北京已由过去的85’、89’时期的前卫艺术运动平台的重心角色迅速演变成为一个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艺术市场,成为国内艺术品交易最频繁的场所,798艺术区就是全国一个最大的艺术品交易中心,艺术品超级市场,比较讽刺的是,这样结果也是与其区域的政治和文化艺术中心的身份有着很大关系。相信现在去北京的艺术家们也都应该有着心照不宣的愿望:能以最快的速度让自己的创作成果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交流、出售、传播上实现的最大化--这个时候,大家拼的就是将自己的作品最快地销售出去,将自己的作品迅速变成资本。
    总的来说,大家都想急于找到一个更加有效的创作(生产)方式、一个展示或销售的平台,而不是建立和维持一个良性的创作条件及创作状态,这时候大部份艺术家都不约而同地缺乏一种单纯的创作欲望,一种原始的创作冲动和需要,这最后往往会造成对艺术家本身甚至于整个艺术生态的伤害。这或许就是我们当代艺术发展面临的一种的尴尬和别扭(很不爽)的处境,这些也是我们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所要面对和思考的,它直接影响了我们的艺术前景。

展览的未来
   
这次第二届广东新青年艺术大展,从主题上来判断:展览是对广东近几年来新生艺术的一次集中呈现,当然,我们并不仅仅是通过这次展览就能准确考量当前广东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创作发展状况及趋势,这并不能说是一次全面的整体意义上的结果。能够通过学术态度来选择一个可以更易于概括的方向和范围,同时也不放弃主题结构上一些新鲜感与活力--我更愿意相信,策划者的所选取角度或重心是形成展览面貌的重要因素。
    这次展览可以说是并未形成任何意义上一个清晰的倾向,实际上,这也是一个正常的现象。现在不少的艺术大展都是百花齐放的,创作方式多种多样,传统与当代登场同台演出,作品经常与作品打架,作品与观众打架、作品与展览主题打架(这里所说的“打架”意思是“排斥”或“消解”),这当然也被很多策展人认为是一种展览的策略,能使展览现场获得更加热烈的“气场”,造成一个能量焕发、矛盾重重的视觉和心理的现场。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展览就是一个作品相互竞争、优胜劣汰的现场。创作者们能通过作品的展出来检验自己创作的质量,可以通过展览去发现本身的问题。当然,展览应该包含着这样的态度:以鼓励为前提,以批评为重心,展览本身应该是一个批评机制在自觉运行的整体,这是展览一个重要功能。这次展览对于大部分年轻艺术家的意义在于:在一个整体的参照和比较中去思考和观察,继续深化自我意识世界的中独特的元素。并且能从当代艺术的整体语境中去理解和认识自己的创作。
    艺术创作是属于未来的,因为它总是以未来的姿态在回顾和关照我们曾经发生的现实、以它特有的形态来反映现实所忽略的状态。每一个艺术展览都企图要囊括某种集合意义上的研究价值,为策划者提供一个整体研究的文本参照从而获得一个现实或历史的阐述空间。现在,这些事情更有充分的理由发生在美术馆里面,因为美术馆有本身的能量和责任来担当这一角色--当然,前提是这个美术馆需要他们--美术馆是需要艺术家的作品,同时也是需要艺术品的策划者及批评者,当然,更重要的还有艺术品的观众。
    但是,我们会更加直接地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展览的未来。我们无穷无尽的展览在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子?它要走向何方?它是以怎样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现实?我们的当代的艺术与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内在关系和作用?

张嘉平
2007、11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