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忆石鲁先生创作‘东渡’的过程(侯声凯)

录入时间: 2007-08-21

    石鲁先生离去多年了,但是先生那种对艺术的执着和用生命燃烧的创作激情以及他的人格魅力,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六十年代初,是石鲁先生创作的高峰期。创作了有‘东方欲晓’‘逆流禹门’‘高原放牧’‘家家都在花丛中’‘南泥弯途中’‘种瓜得瓜’‘延河饮马’‘转战陕北’等数十幅作品。在长安画派习作巡回展中,他以崭新的面貌和卓而不群的风格征服了观众,赢得了盛誉。
    当时,他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创作的‘转战陕北’,在国内报刊竟相转载,轰动全国。刘文西先生看过后说;‘‘转战陕北’是展品中最具吸引力和分量的作品。’然而就是这样一幅艺术过硬群众喜爱的作品,却因一位军界领导人说是‘将毛主席画成是走头无路,悬涯勒马。’而由此被查禁,正在发行的‘人美版’的石鲁画集也因此被禁售了。当时有人提出了两种折中意见,一种是根据那位领导人的意见改画,一种是用另一幅作品将‘转战陕北’换下来重新装定仍可发行。然而石鲁就是石鲁。在他的性格中,没有妥协,没有委曲求全,没有能屈能伸,没有‘叫你卖屁股你就卖屁股。’他所重的唯有真善美。他坚持自己的艺术品格,美学追求和人格尊严。他这种极具鲜明的抗争精神在那个时代几乎是罕见的。接踵而来的一连串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使先生原本就有病的身体更加虚弱了。可是在常宁宫养病期间,他依然不屈不挠的投入了新的探索。为了在人物画方面有所突破,他用心观查常宁宫周围农民的各种劳做,有时还拿出他那个德国军事望远镜观查形象。他说通过镜头的过滤,形象更单纯,平面化,很有形式感。他把金星笔尖向内弯曲,用碳素墨水勾画出粗细变化,有笔法意味的速写。同时,他采用山水画及花鸟画的技法来丰富人物画的笔墨语言,试验各种各样人物画的画法。他把这叫做‘迂回战术。’他大胆摒弃了西画光影素描的效果,有的用笔减,有的没骨,有的用皴法,强调了书写性,追求中国画特有的神韵和趣味。他那时所画的习作,现在看来都是独树一帜的。同时也为创作‘东渡’做准备。
    六四年,国庆十五周年美展在即,先生的病情未见好转,但为创作‘东渡’,他决意要再次到黄河之滨去感受那里人民的挚朴,土地的浑厚以及黄河的浊浪。阳春三月一个晴朗的早晨,石鲁先生,何海霞先生,司机老张,学员何纪争,王书华和我,开着一辆美式吉普,拉着一个拖斗车就出发了。此行,先生还特意带上了他那心爱的泛着蓝色幽光的双筒猎枪。当晚,我们到蒲城过夜,可是县城内的旅社全都住满了,我们只好在澡堂子过夜。使用了一天的澡堂子充满了潮湿难闻的气味,先生作为一个高级干部,省委委员住在这样一个低挡的地方,恐怕现在令人难以置信。可先生对这一切并不再意。他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随遇而安,不由的让人对他充满敬意。
    一路上,吉普车在黄龙山中颠簸行进,路的两边是茂林幽溪,突然,先生叫老张停车,只见他推开车门举起猎枪,林中山鸡应声落地。先生的枪法让我十分佩服。这一路收获颇丰。到延安后,在先生的亲自指导下,我充当了厨师的角色。烧水拔毛炖鸡,忙的不一乐乎。经过若干程续,最后把山鸡做成肉松。出锅前先生亲自撒盐,并幽默的说;‘好厨子一把盐’。肉松做好了,大家争着品尝,异口同声的说;味道好极了。先生说;‘画画也和烹饪一样要讲味道’。
    我们继续北上经绥德到达义合镇,先生漫步在镇子的街道上,早年那个石头砌成的类似城垣的城门堡子依然矗立在街口,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他那幅非常出名的木刻版画‘打倒封建’就是在这里创作的。先生当年在这里搞土改时认识的一位老大爷认出了他,热情的邀他到自家的窑洞坐坐。先生进门盘腿上炕就和大爷兴致勃勃的聊了起来,很快就到了晌午吃饭时间,先生请大娘为我们擀杂面吃。在这里,先生象在自己家里一样那么轻松愉快。
    我们从义合镇继续东行到了黄河边的吴堡,。毛主席当年东渡黄河的渡口在北面的佳县桃花渡。而吴堡的地势开阔,河水湍急,和桃花渡基本相似。一看见黄河,先生就兴奋起来。他顺着河滩疾走,奔向那些赤裸的纤夫,艄工和船工。他们那常年在阳光强列照射下的皮肤泛着古铜色赭墨色甚至是朱砂色般的红光,显得那样健壮,结实,有力,憨厚。先生和他们聊着家常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渡船情况。同时画出了一张张生动的形象。看着激流汹涌的黄河,先生决定要亲自上船体验与浊浪博击的感觉。于是我们随先生一起登上了近乎长方型的木船。一位老艄公站立在船头掌舵,四个船工在中间划浆,我站在先生的身边保护他的安全。先生想要拍照从高处俯视船工划浆的场景,于是我坐在船的横梁上,先生骑在我的肩膀上,我紧紧抱住他的双腿,何继争和老张扶着他的身体,船在汹涌的激流中猛烈的颠簸摇晃,咆啸的浊浪翻滚着形成一个个险恶的旋窝似乎随时要把木船吞掉。只见老艄公用尽全力掌稳舵,拉开嗓子喊起了高亢的号子,船工们齐声呼应奋力划浆,与涛涛的黄河展开生死博斗。先生激动的举起像机拍下了此时此刻生命与自然抗争的珍贵照片。船工们豪迈的身姿和那种激烈拼博中暴发的憾人的生命力,强烈的激发了先生艺术创作的冲动。
    黄河渡口写生归来,先生开始潜心构思。最后他用钢笔碳素墨水在10公分宽18公分高的道林纸上定稿,制成幻灯片,然后放大到如电影屏幕一样大的宣纸上。并请蔡亮先生用木碳条把宣纸上的稿子过下来。还特意请木工徐师傅做了一个很大的画案,案面下面装有滑轮,可立起可平放,便于操做。先生开画之前,我用一个四十公分左右的大沙砚把几锭墨捆到一起磨了一天。一切就绪,先生开始作画了。他把自己关在画室里谢绝所有来访。我从画室外面向内望去,只见先生头顶的一撮乱发在抖动。
一个多星期后,先生走出画室,他原本就清瘦的身躯更加瘦了。
    1964年10月1日,建国十五周年画展开幕了。‘东渡’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东渡’以它全新的面貌,磅礴的气势,震撼了观众。在‘东渡‘的构图上先生采用集中优势以少胜多的表现方法,使简洁的画面给观众以充分的想象空间。
    ‘东渡’不是写实的,再现的,它是形而上的,是表现精神和意象的。更注重写意,强调笔减神全。笔墨浑朴,酣畅,苍劲。对画面中的船工,先生运用他独有的山水画技法,色破墨,墨破色,色墨浑然,在墨底或赭墨底上以朱沙,朱膘,少许洋红,赭石等,色皴,色擦,色染,表现船工肤色各不相同的差异以及他们雄健壮美的真力,画面中的白马,艄公的白衣白巾黑裤,战士的虚灰墨色,毛泽东服饰的重墨醒神及船体的金锉刀似的笔法和水浪的色墨空勾,形成了画面黑白,刚柔,疏密,干湿浓淡和以虚当实,虚实相衬的节奏变化,仿佛是一首高亢激情,气势辉宏的交响曲。先生为此画所作的﹤调寄满江红﹥更是大气凛然。我认为;它不但是‘东渡’的精神所在,也是先生精神魂魄的展现。然而,在文革的浩劫中,‘东渡’失踪了,到如今还是一个迷。
    文革中,先生身心遭受的残酷迫害并没有使他停止对艺术的探索。以他刚烈不屈的个性,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对民族文化的挚爱,使他的书画作品达到了又一个全盛期。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评价的;‘石鲁的画来自生活,石鲁的画有浓厚的时代气息,石鲁的画气势磅礴。’
    石鲁先生的人格就如同他的画作;‘华峰之雄矣。’苍浑,挺立,博大,伟岸!


侯声凯
2007年2007-7-28日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