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在历史中呈现人类的图像--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访谈录(记者:吴小攀、梁洁)

录入时间: 2007-12-13

    记  者:为什么会策划这么一次“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型组画创作”活动?
    王璜生:作为一个文化的传播和展示机构,美术馆应该关注历史,向公众展示对历史的态度和责任。今年是“二战”、中国的抗日战争的纪念年,大家都在回顾这段历史,对这段历史进行反思,对这段历史所留下的文本进行重新检视和解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作为美术馆能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根据我们的所能,我们萌发了做这个展览的想法。
    前些年,广东美协曾经组织过两次大型的历史画创作,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基础。而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就已经是引起国内美术界特别关注的历史画创作重镇,当时广东有一批重要的艺术家曾经集体创作了一批历史画,并引发了全国性历史画创作的热潮,形成非常大的影响。广东美术界对历史画的创作一直持有高度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而且,对历史的呈现,广东画家有自身的特点。美术馆有责任与艺术家共同来展开这样的创作活动,一方面记录或重叙历史,一方面呈现广东美术的优势和特点。再者,我们美术馆已收藏有上两次艺术家所创作的大部分历史画。因此,这次,我们考虑,在纪念“二战”和“抗战” 60周年的特定背景下,组织一批画家来进行一次历史画的创作。   
    美术创作的发展态势,历来深受市场的牵制。这些年来,艺术市场又十分活跃。由于市场的引导,小情小调的东西也比较多。当然,生活很多时候是很具体的生活,很审美的生活,同样需要有很审美的画面。但是艺术家同时是有良知、深怀忧患感的文化人,面对二十世纪多灾多难的现实,面对战争、环境污染、无辜生命遭受涂炭的现实,有良知的艺术家都会有自己的表达,都会有描画历史、揭露人性黑暗面的表达冲动。推出史诗式的作品,是美术馆和艺术家义不容辞的职责。这种大型历史画创作活动也许可能扭转美术创作的趋向。当我们跟一些中青年艺术家谈起这个想法时,他们都予以热烈的回应,于是我们就着手开始了这次的活动。
    这次,我们也作了较大的投入,从广东美术馆的实际考虑,这种投入是很有建设意义的,而且整个活动最终落实到收藏上。我们收藏的不仅是这些组画作品,还有整个创作过程的图像跟踪及这些创作背景史料等的收集,高度重视保存这一过程和相关史料:包括写生稿、草图、成品、影像、文字等,多层面、立体化地记录整个创作过程。
    记者:这是一个很立体的过程。在我的记忆中,广东美术馆好像还很少这么全面的收集、跟踪记录艺术家及创作过程?
    王璜生:是的。但是我们现在很重视也同时正在做这样类似的事,如这次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及其“三角洲实验室”计划就是这样进行的,整体跟踪,影像、文字、出版、展示等,立体地展开。“三角洲实验室”第一次开放,我们已将资料编成一本三百多页的书,已基本完成。其实,关注艺术家相关背景资料的收集、保存、研究,一直是广东美术馆高度重视的一个方面。
    记者:我参加过几次这样的艺术活动,包括英国领事馆举办的一位艺术家做与插花有关的艺术活动,艺术家把整个活动当作一个作品来创作,把“艺术”这个概念放大了,你们是否参照了他们的观念和做法,也即把这次历史画创作活动当成一件作品?
    王璜生:应该这样讲,英国领事馆搞的插花艺术的活动,是从艺术家的角度出发来创作一个作品的,这个过程就是一件作品;而我们作为美术馆,作为一个收藏展览机构,我们是策划和组织了一个艺术事件,我们会充分尊重艺术家,艺术品肯定是艺术家的作品,美术馆是做一个展览,而艺术家做的是一件艺术品,思路的侧重点是不同的。美术馆对整体的策划,对艺术品或者是艺术家的跟踪,我们是以一个事件、一个活动来看待,而不是当作我们“创作”的作品,角度是不同的。
    记者:这次为什么选择中国画作为创作表现的手法?是否因为抗战这个宏大的主题及与民族性有关?
    王璜生:那还不是,主要是因为时间太紧张了,而且经费有限,另外是篇幅比较大。如要画十几米的油画,起码要画两三年的时间,如《日本受降》那个油画作品约8米长,2米宽左右,就画了两三年的时间。另外我们展厅有好几面大墙,可以挂大画,我们想历史画大些更有震撼力,更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艺术家们也对创作大画挺感兴趣和来劲,因为平时也不容易有这样的机会画大画,画太大也不好展览和保存,这次有一个机构来组织,提供创作的地方、展览的空间及条件,还有相应的活动及收藏等,大家觉得很有意义,就做起来了。这个活动不仅得到了现在这批艺术家的支持,还得到了年龄比较大的艺术家的高度关注。他们年纪大些,各种要务缠身,没有精力参与绘画,但是他们关注和支持着这次活动。
记  者:你们对这次历史画创作的期待是什么?
    王璜生:主要的问题是,如何看待历史?怎样站在当代人的角度来反映历史?历史究竟是什么?我们表达历史,是记录一个历史事件还是表达一个历史精神?我们在跟艺术家的沟通中,也特别提到不要停留在对历史事件表面的了解,要挖掘历史事件背后深刻含义,或者是透过这些历史事件,如何给人一些精神上的、情感上的东西?当代人如何看待历史?战争的含义是什么?它与当今的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等等。
    记  者:现在参与创作的是四组人,在不同的地方创作,如何贯彻你所说的对历史精神的表现?他们在风格上也许会最后表现出很迥异的风格,如何协调?另外中国画毕竟是中国人的传统画,这次是否有跟他们探讨运用新的元素、新的手法的问题?
    王璜生:我们面对的是四个作品而不是一个,所以我更希望他们的风格是迥异的,就是说四个作品要拉开距离。另外,在四组艺术家创作的四件作品中,他们也尝试着用四种不同的手法来表现,甚至有的还提出在同一作品中,尝试用多种手法来表现,这也是一种新的创作手法。当然现在作品还没有出来,我不知道会怎么样,但是他们提出这一想法,我们也探讨过,我觉得是很好的思路。手法和风格的问题,我们在选择这些画家时就已经做过一些思考,如邓超华,他本身已经创作过不少大画,他的主题性创作还是比较多的,风格手法我们比较熟悉,但我们提出希望他对原有的成熟稳定的风格手法能够有所突破和推进;另外的方土、方瑞一组,方土以前主要画写意花鸟画,并做过很多实验性的水墨作品,他比较注重观念,方瑞比较年轻,人物画较有个性,我们设想,他们可能会做一些观念性较强、水墨淋漓的写意作品,我们也就这些想法沟通过,希望能做出超越性的、个性较强的作品;而李劲堃、黄国武、宋光智、崔跃、何俊华等那组的想法很有意思,他们将表现东江纵队的历史和现在,因为东江纵队的一些老人还健在,所以他们准备去采访这些人,并努力复原历史的“碎片”。他们可能会利用采访中的一些材料直接运用到作品中。王大鹏和陈鹏,他们在学院里,风格、特点比较统一,写实能力很强,他们合作出来的画面,我们相信也会很有特点的。我们很高兴的看到,这些艺术家都在思考问题,历史画毕竟跟常规画不同,我们必定要加进历史、文化、观念的东西,如果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事件过后的当下联系起来,转化成不同时期的形象,不同事件在不同时空中的转化和呈现,也许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无论如何,艺术家想怎样就怎样,以艺术家为主,我们是比较强调这点。但我们在整个过程中会有很多交流,这种交流也包括四组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切磋,交流是促进思想和创作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组织这次活动的目的之一。
    记者:在他们创作的中期或者后期,你们是否还会与他们进行交流,然后再考虑怎么去完善?
    王璜生:其实这样的交流已经有过两三次了,而且还不断进行着。在他们的创作过程中,我们曾经去过他们的画室,跟他们交流过,在他们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也跟进他们的思路和介入他们的思考。
    记者:这些画家在年龄层次上的差距怎样?
    王璜生:差距不大,如邓超华,方土、王大鹏、李劲堃等,差不多都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出生的。
    记者:他们是不是代表了广东中国画创作的最高水平?
    王璜生:我想他们在中青年中是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的,尤其他们在人物画方面是比较出色的。
    记者:这次的整个策划活动,从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角度来看,它的社会价值是很大的,但是作为一个艺术作品,它的展览价值、收藏价值有多大?
    王璜生:周年纪念,这是一个时间点的问题,选择这样的时间点可以做得更深入,更有时间和现实上的意义,对于收藏的价值也是很大的。我之前也说过了,我们与这些艺术家有很好的沟通,他们不仅仅是表现历史,他们也是在用艺术家的眼光看历史;另外,我们在选择艺术家的时候,也特别慎重,他们都是当下广东中国画艺术创作的中坚力量,我们充分地相信他们能画出好的作品,并且也相信通过大家的交流沟通,在创作想法、手法、感觉等等方面有所突破及提升,这样的作品收藏价值必定是很高的。另外也许会是很有趣的,他们的作品将在一个大展厅里展出,展厅有四面墙,刚好是四幅大画,这四组艺术家好像意识到这可能有点打擂台的意味,他们将尽自己所能做到最好。
    记者:其实我对美术馆一直有很多的关注,不仅仅是展览活动,还有你们的定位等,广东美术馆跟其他美术馆有很多的不同,它的定位是什么?问这个问题是因为我觉得你们做这样的一些活动好像基于某种定位的考虑,请您谈谈?
    王璜生:这个是当然的,我们美术馆的定位是现当代美术馆,现代方面是关注历史,对20世纪以来的一些美术作品、文献资料的管理、挖掘、保存,并做展览及研究,要做出历史性强、时空跨度性也比较强的展览,包括对资料的挖掘、收藏和对作品的陈述等等。另一方面就是当代艺术方面,我们最大的活动就是“广州摄影双年展”、“广州三年展”以及一些相关的文化活动。应该说,从时间的跨度来说,有对历史的挖掘、保存,也有对当代文化的推动,但是从风格或者从理念的角度讲,我们强调的是历史感和文化感,这也形成了我们馆一定的风格,这也许跟我读美术史论有关。我们曾经做了一个题为“人与人--中国20世纪美术的人文性”的展览,其策展初衷、组织方式、切入点是突出强调20世纪以来人类的图像如何被美术呈现出来,这种呈现,跟历史有什么关系、与艺术家所理解的社会和生活又有什么的关系等;还有,社会上的人与人关系的演变,我们很关注美术跟人的关系、美术跟历史的关系,其实后来我们做的“中国人本”展览也是基于这样的做法,用图像的方式来研究和呈现中国人的“个性化”和“人性化”历程。在当代艺术方面我们也强调在历史中建构历史,如“广州三年展”,既是一个很强的当代艺术作品展览活动,也同时把上个世纪90年代的历史截取下来,做一个完整的研究,我们所出的大型图文集就是针对这个时期所做的系统研究及成果。
    另外,像第二届“广州三年展”,我们也请来了国内国外的策展人及艺术家、学者等参与,让他们来研究广东广州、珠三角地区,研究这里的历史文化以及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或者是正在发生的事件--这一切也将形成历史和成为历史。我们希望美术史的研究不能仅仅从美术史的角度出发,仅仅从形式的演变、“美”的形式等角度出发,而是应该关注和强调美术的形式及发展背后的文化问题。展览活动不仅是美术作品的展示,更重要的是如何体现我们对人文的关怀,文化的关怀。战争其实是对人类造成极大的伤害,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由和和平又充满着渴望和追求,我们希望艺术家去关注这些东西、了解并表现这些东西,这些过程其实就是当代文化中最主要的课题,从对历史的关怀转化为对当下的关怀,这次的创作其实也就是一次文化关怀的活动。


记者:吴小攀  梁  洁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