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古印度雕塑史话

录入时间: 2007-08-07

    印度的文明起自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它最早的史前艺术,一般称作"印度河文明时代(约公元前2300~前1750年)的艺术"。据考古学家们发掘,作为印度史前文明的曙光,最远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后期,即铜器与铜石并用时代。它包括旁遮普省的哈拉帕(Harappa)和信德省的莫恒卓·达罗(Mohenjo-Daro),这些地区现属巴基斯坦。经过对莫恒卓·达罗的三个古城遗址的发掘,发现其历史分期为上下数层。历史最早的一层约当于公元前3300年,其次是约公元前3000年,最晚的一层约公元前2700年。从遗址地基的坚固性,建筑规则的整齐性来判断,证明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古城的居民已经组成了自己有条理的生活区。那时,不仅渔、农、饲养业发达,还有相当规模的手工业,如织布、制陶等。足见古代印度土著的审美天赋是早熟的。这里我们欣赏两件艺术品,一件是青铜小雕像,一件是石灰石雕刻品。可以为我们的上述论断作出例证。
    印度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地形是一个大半岛。它的东、南、西三面是大海,北部是雪山,四周是天然的屏障。由于它与中国、埃及分别位于东亚、南亚、西亚三个不同方位,很早以来,作为东方文明古国,它的古代文化与中国、埃及的古代文化共同形成了争相辉映的东方文明。印度的艺术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它那独特的佛教美术是印度古代艺术的光辉典范,受到各国艺术史学界的重视。人们在历数人类艺术智慧之果中,凡涉及到印度美术时,首先令欣赏者倾倒的是它那独放异彩的佛教艺术。
    据印度远古文化遗址的发掘报告,印度的美术最早大概产生在公元前4000年,即印度史前时期的铜石并用时代。至公元前2300~前1800年间的印度河流域上古文明时期,已经出现了火砖建筑,陶器、青铜器、棉织品等实用艺术品也相继问世。不过,全面认识印度远古的文化,还是在本世纪20年代的事。据今所知,最重要的古城遗址是在莫恒卓·达罗与哈拉帕地区。这里要欣赏的石雕残片,就是哈拉帕出土的古代雕刻文物。
    印度的建筑与雕刻艺术的思想基础是印度的佛教教义。宣扬宗教是印度古代王朝的重要政治需要。尤其自公元前273年登记的无忧王(即"阿育王")开始,佛教的作用已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摩揭陀的难陀王朝于公元前322年被推翻后,反外族侵略的战争以及随后的领土扩张战争,使人民死伤惨重。无忧王在位40年,经历了无数次战争,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吞并羯陵伽。这位君主在一个摩崖诏书中写道:"15万人从那里被掠走,10万人被屠杀,而且还有比这个数目大许多倍的人死亡。"这使他顿然产生深刻的反思,似乎从此颖悟了人事纷争的本质,决意放弃武力,毅然皈依佛教。其实,这是统治者欲改变既定策略,择其善者行事而已。他领导佛教僧团,利用它来达到更大的政治目的。后来,他召集佛教徒在华氏城集会,反对佛教的宗派主义纷争,使其统一成为印度正宗的佛教政治。无忧王通过兴建庙宇来巩固佛教的阵地。这时,由于印度与西北方域外的交通频繁,希腊人与波斯人得以进入印度从商。随着通商渠道的畅通,也接连不断地传来了新的技术与新的艺术,特别反映在建筑与雕刻上就为明显了。这一件"阿育王狮子柱头"圆雕,就是其中最杰出的艺术例证。
    公元前321年,古印度丹护王(旃陀罗笈多)率军赶走马其顿侵略军之后,便推翻了难陀(Nanda),建起了摩揭陀国,史称孔雀王朝。"孔雀"据说是从其母名。首都建在巴特那(即史称的"华氏城")。这个时期印度的雕刻是以动物为主。人物造像虽有,但不如动物雕刻来得生动,数量也少,这一尊《持拂药叉女像》却是一个例外。它反映着印度雕刻艺术在转变时期的面貌特征。
    巴卢特的人物雕刻不能算是最好的,较为生动的雕刻还是动物形象。但有一些建筑装饰雕刻,却别有一番艺术情趣。这一件现藏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的圆形建筑装饰浮雕即是一例。它可以算是印度民间建筑雕刻的极好范例。这种装饰浮雕最初发端于象牙雕刻,后来改在红砂石上凿刻。构图很有想象力。在圆形的框内,描绘佛本生"购买祗园"的故事。由于构图的局限,雕刻家采用多焦点透视法。树木与房子,车马与神龛以及各种人物动态,都各呈角度,或平视或俯视,或坐或站,极其生动。有的在祈祷,有的牵牲口,有的种庄稼,有的在修车,是一个繁忙的生活情景。雕刻家把佛传故事世俗化了。这些人物也都缠着头巾,表情单调,但人物脸部的各种转侧变化,处理得很协调。圆饰浮雕像上,完全采用平雕镂空法,体现着以前象牙雕刻的民族形式。
    在印度巽伽王朝的出土文物中,最富纪念意义的是马尔瓦(Malva)波帕尔(Bhopal)附近的桑奇大塔了。这一尊药叉女圆雕像就是装饰在桑奇大塔的托架上的雕刻品之一。据印度考古学家们研究,此塔建于不同时期。塔的圆顶核心可以上溯到阿育王时代,即公元前3世纪中叶。但现在的圆顶以及周围的四座陀兰那(即牌楼),则属于巽伽王朝时的作品。四座陀兰那中最大的是南门。现从上面镌刻的文字看,证明这座牌楼是安达罗王朝的沙多迦尔尼王(Satakarni)在位时的总建筑师发愿奉献而建成的,时间在公元前75至前20年间。而桑奇大塔则建造于公元前1世纪。现在塔门上面的精湛石雕残片都已被存入博物馆内。这一尊药叉女托架像原来就兀立在塔门横梁的一角上,象藤蔓一样斜挂在塔门横梁与立柱之间,成一托架,故?quot;托架像"。作品主题为"树神药叉女"。看到这种用于建筑部分的女雕像,使人想起古希腊雅典卫城上厄勒克西奥神庙上的女像柱。但印度这一尊不是直立式,而是以动态自如的舞蹈姿势来充作"托架"。它承受一定压力,却不受建筑物件的局限,因而形象显得摇曳多姿,表现出印度女性美的传统"三屈法"(即头部向右倾斜,胸部向左扭转,臀部又向右耸出)的身段。富有一种曲线美的节奏感。
    桑奇大塔上的雕刻,是古代印度艺术家的独特创造。西方美术史家常常把这种艺术说成是模仿波斯艺术与希腊艺术的结果。他们的主要根据是,桑奇石刻上有带翼狮子与半鹫半狮的怪兽等形象。当然,古代印度艺术与上述两种民族有密切的文化往来,也受到一定的影响。那时不少希腊匠师曾留居印度,波斯工匠也来到这里为宗教建筑与陵墓工作过,这些外族工匠常常被聘请为主设计师,使大塔上有些雕刻具有西方风格,但这不能替代整个古代印度雕刻艺术自己的面貌。这个佛教古国,更多的是保留佛教艺术的传统形象,这件《攀着芒果树枝的药叉女》即是明证。它作为桑奇大塔(堵波1号)塔门的托架像,从形体到姿态都具有强烈的民族传统。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