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第二届GDMoA年度艺术家学术提名展·获提名艺术家

录入时间: 2023-09-08

1963年生于天津,1991年获美国新泽西罗格斯大学梅森•格罗斯艺术学院硕士学位,并定居纽约多年。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北海海参 布面油画 30cm×40cm 2023年
 
春秋五霸 布面油画 60cm×70cm 2023年
 
 
 
贵妃贝大海虹 布面油画 40cm×50cm 2023年
 
巨蟹六秩 布面油画 120cm×80cm 2023年
 
竹林七贤 布面油画 80cm×80cm 2023年
 
伏波一洞 纸上水墨 36cm×52cm 2022年
 
 
展览现场
 
倪军对“物”进行的个性化处理与叙事性、文本性形成纠缠,始终在传递出对世界广博的关照与深刻的思考,体现出具有历史感、哲思的文化姿态。在当代艺术多媒介多融合的表象力,绘画性的塑造值得讨论。
 
作品由艺术家提供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主要致力于西方美术史教学、研究、写作;当代艺术批评,展览策划。
“通过与其他欲望的连接,生命努力去保存和增强自身”,克莱尔•科勒布鲁克导读德勒兹的这句话,适合于观察、理解倪军近年油画作品。画面所选择、描绘的,花卉、书籍,肖像,各种日常事物,属于艺术史中常见的绘画母题。倪军对“物”进行的个性化处理与叙事性、文本性形成纠缠,始终在传递出对世界广博的关照与深刻的思考,体现出具有历史感、哲思的文化姿态。在当代艺术多媒介多融合的表象力,绘画性的塑造值得讨论。
 
在咀嚼传统的存在、厘清认同的同时,倪军画作建立了属于当代生活的审美维度。这些油画创作甚至在母题的重复中,传递出对绘画本体的迷恋。源自艺术史的,不仅仅是可见的构图、光线、色彩处理,更触及对东西方传统文化的熟悉、观察。倪军所擅长的绘画语言在平衡明晰强烈的历史判断与绘画语言之间构成了个性化的词句。
 
艺术家经历过多重文化洗礼,将回眸与展望中关于磨难,关于幸福感的思考转化为外部的视觉语言,强化了此刻我们对自身文化的感知和意识。
 
1960年生于北京。198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现工作、生活于中国上海。
20211207 绢本水墨 91cm×176cm 2021年
 
20220111 纸本水墨 75cm×360cm 2022年
 
20220114 绢本水墨 91cm×176cm 2022年
 
20220224 绢本水墨 140cm×300cm 2022年
 
 
展览现场
 
作品由艺术家提供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山•水》这一系列作品用非常传统的山水画技法表现出海浪瞬间凝固的庄严与巍峨。静观画面,看得到董巨、范宽、元四家、沈石田等大家的影子;也看得到《潇湘图》《溪山行旅图》《青卞隐居图》《庐山高图》等作品中典范性的勾皴、点苔甚至局部图示。但一切又似乎消弭无痕,以最古典最传统的笔墨呈现出一种简约而又纷繁的当代性。画家亦借此完成了内心视像的自传,更是对人类命运的追问。
艺术学博士、策展人。
何曦性子清冷,不善言辞,甚至有些口吃,于是他的才华、妙趣和万千言语都集中泼洒在了创作上。他为中国花鸟画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风格体系和叙事方式,自成“何家体统”,既有工笔的精微之致,又有写意的丰神潇洒。何曦突破了传统国画梅兰竹菊的陈旧隐喻系统,以玻璃柜、水族馆等全新的题材形象隐喻着现代人类的处境——你我都市中人,如鸟在笼,花在瓶,鱼游缸中,早已没有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宽广天地。更以标本的形式“剪枝倪瓒,盆栽龚贤”,将国画名作的精彩局部描绘于玻璃柜中,致敬历代名家,延续着古代文人的雅量高致和活泼泼的诗心。在解构和重构之间,何曦以深厚的笔墨技法、机智的思辨和活泼的隐喻完成了中国画的当代转型。
 
1980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五百笔#93 纸本水墨、彩墨、剪纸拼贴 500cm×800cm 2021年
 
五百笔#72 纸本水墨、彩墨、剪纸拼贴 137cm×180cm 2020年
 
五百笔#30 纸本水墨、彩墨、剪纸拼贴 200cm×280cm 2017年
 
 
 

 
展览现场
 
作品由艺术家提供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所谓‘五百笔’,其实就是‘众生的笔画’的意思,‘五百’指代众生,而不是具体的数字。笔画就像面相或者手相,能传达出生命个体的信息,在挥笔的一瞬间,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就都无所保留的投影在了纸面上。小心翼翼的将笔画从白纸上剪刻下来,把不同人的笔画汇集在一起,让他们在一大片空白上交错、穿插、缠绕,直至笔画的群体共享了整片空白,一件五百笔作品就诞生了。每个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都是那么真实、直接,属于个人的瞬间被拼贴在一切,打破边界坦诚相见,组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大同世界的预言。”
 
——邬建安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美协副主席。
邬建安善于发现潜藏在当代社会和文化现实中的问题,并以观念的方式进行解读和重构。《五百笔》是他持续多年的一个创作系列,也是他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系列。作品采用特定或随机的方式邀请参与者,每人用相同或不同的工具、颜色画下一笔,而后艺术家再重新整合这些笔画的空间秩序,构成一幅完整作品。在邬建安看来,参与者提供的每一笔都承载着一个个体生命的切片,每一笔都成为一幅独特的肖像画,是参与者内在精神世界的投射和表达。而通过组织这些笔画形成一幅作品的过程,也是艺术家探讨个体与整体关系、容纳独特性和多样性的过程。随着这个系列不断的积累,艺术家也发现画面在逐渐产生变化,那些由他组合的画面关系,正导向一个新的视觉审美结构。
 
1957年出生于杭州。1982年毕业于上海轻工业学院设计系,曾任教于上海理工大学。现工作、生活于中国上海。
 
 
默 装置 尺寸不一 2022-2023年
 
展览现场
 
作品由艺术家提供
Courtesy of the artist
 
“这组酒瓶作品最初创作于2022年4月至6月,当时无法到工作室,只有借助喝光的空酒瓶子来进行创作。画面的内容依然延续了我一直以来所创作的各种奇异生灵,以表意趣。现在回看,我认为这是那段时期保留下来最有意思的作品,表达了当时一种特有的心境和行为。”
 
——孙良
 
艺术学博士、策展人。
 
孙良是最早参加1993年“第四十五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艺术家之一,他的艺术创作体现了中国文人传统、西方现当代艺术以及民间工艺美术等多元传统的综合影响,且对油画、国画、陶瓷等各类媒介运用自如。孙良的色彩表现力在中国油画界堪称翘楚,其想象更是瑰丽怪异:其笔下的生灵自在地盘踞于画面,似人非人,似兽非兽,似虫非虫,或像爬行动物,或像海洋生物,有着华美的身姿,仿佛孙良豢养了一脑门子的奇异生物,像是出自《山海经》或魔法,但全部为孙良即兴发挥和原创所得。不同于油画作品中奇异炫丽的精灵形象,孙良的国画创作题材多以现实生活中可见的虫草花鸟为主,同样生机勃勃、神采动人。
 
 
 
1962年出生于中国江西吉安市。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刺 硅胶、报纸灰、铁丝 可变尺寸 2013-2023年
 
 
 
把自然中熟悉的物体通过个人化的工作形态放大呈现,从复杂的过程中去体验物质转化中的微妙变化及视觉陌生感。使人在熟悉的现实环境中对事物作出规避习惯的判断。
 
泡沫墙 瓷 426cm×144cm×45cm (71cm×45cm×36cm/件) 2018-2020年
 
 
作品由艺术家提供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展览现场
 
泡沫轻、不牢固、形态容易坍塌,将其与人类社会语境进行联想,产生对现实的思考。陶瓷具有一定厚重感、易碎,技术上的局限和烧制过程中所带来的裂痕及手工痕迹,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日常生活经验在这些痕迹中去感受。泡沫和陶瓷之间有很强的事物对立面。但和真实事物之间有微妙的差异和距离。
 
现任广东美术馆馆长,研究员二级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策展人、美术教育家、艺术家,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馆协会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刘建华的作品,给人最深切的感受是静。这种静源自于艺术家的专注,及长期以来对东方哲学的思考。尤其是对陶瓷材料在当代艺术中的运用,凸显出具有学理性和前瞻性的观念转化与形式突破。他的作品总是不露痕迹地追求极致,简练却准确而深刻。越是单纯的形式,越是需要基于大量的实验与工作,越是考验对材料的深度理解和对细节的把控。艺术家始终用一种勤恳、认真的态度进行最朴素的创作工作,作品没有任何侵略感,却在沉静中释放出巨大的张力。
1976年出生于福建,200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生活及工作于北京。
120705 布面丙烯 180cm×160cm 2012年
 
无题190120 布面丙烯 180cm×140cm 2019年
 
作品由艺术家提供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展览现场
 
通过连贯的机械动作,不同于目的明确的年代,“过程”在今天也被纳入形式转换及分析的范畴。时间的形式、文化的形式、历史的形式,在王光乐的“不完全覆盖”中被理解和显现。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馆》杂志主编。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近年来,在“无题”“寿漆”“水磨石”等系列的 不断探索中,王光乐正在追求一种从抽象走向观 念的视觉表达。他用平面的绘画语言,投射出人 的精神主体形态,时间在王光乐笔下的画面中得 到了无限延伸。微妙的颜色渐进,繁复的动作涂 写,也为观者带来一种“宗教感升华后的精神性”。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博士生导师,某集体ART+TECH 创意总监。
 
情绪几何 4.0 多血质
 
情绪几何 4.0 胆汁质
 
情绪几何 4.0 抑郁质
 
情绪几何 4.0 黏液质
 
情绪几何 4.0
互动装置(数据采集模块,图形生成模块,自动化设备,投影仪)
尺寸可变
2023年
与许晨阳、刘正奎合作作品
 
 
情绪几何 4.0 实时生成情绪图形
 
作品由艺术家提供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展览现场
 
《情绪几何》是艺术家费俊与代数几何数学家许晨阳以及心理学家刘正奎进行跨学科合作的艺术实验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本次展览作品为《情绪几何》4.0版本,作品邀请观众站上交互台并与之互动,触摸的情绪会通过心率等生理数据采集设备记录并计算出来,并生成一个个“因人而异”的情绪化的动态三维图形。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美协副主席。
 
费俊的艺术创作始终在借用一切的资源探求艺术的边界,而且注重观众对艺术作品的反应以及与作品的互动性,这就使得费俊的作品给人以新奇感的同时又具有亲切感。近年来,他着眼于“情绪”的艺术化表达和交互,创作了系列作品。《情绪几何》是一件交互装置,最初是费俊与数学家许晨阳、心理学家刘正奎进行跨学科合作的艺术实验项目,经过艺术家不断的创作迭代,现在,这件作品已经进化到4.0版本。作品邀请观众触摸交互台,通过数据采集模块来记录观众的心率等生理指标,并将这些数据传送到系统中,生成因人而异的情绪化动态三维图形。这些图形犹如情感的抽象化呈现,将观众的内心映射到面前的屏幕上,使观众产生一种独特的交互体验。艺术家希望通过艺术装置帮助现代都市生活中忙碌的人们缓解焦虑、释放压力,并在艺术与科技的交汇中获得愉悦与启发。
1964年生于北京,以水墨、油画、雕塑、家具和园林等创作,延续一种特定的中式美学,形成独有的语言形式和个人风格。
北冥2 纸上水墨 300cm×200cm 2023年
 
凤朝阳 纸上水墨 285cm×175cm 2019年
 
作品由艺术家提供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展览现场
 
以“鲲”与“凤”的形态构成了二幅水墨作品的基本元素,有着极致纯净的画面,让不存在来暗示可能的存在。其中压缩了他的冷静和严谨的处理方式,成为他既节制又实验的创作态度。笔墨的繁复与幽微所形成的相互吸附,使形象、结构、秩序之间产生了一种视差转换的关系,形成了与当下流行与趋同艺术的反向,甚至他为古典主义的艺术样式吟诵了最后的挽歌。
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并兼任四川美术学院艺术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现生活、工作于北京。2007-2017年兼任何香凝美术馆艺术总监。2010年、2016年两次获“艺术权力榜”年度策展人奖;2018年获第十二届AAC艺术中国“年度策展人”奖。从20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策展、评论、编辑等工作。关注于边缘的、另类的艺术家和群体,以及年轻一代艺术家的生存状态和艺术创作;注重中国当代艺术的实验性、批判性和实践性。撰写有几十万字的论文和评论文章;策划有上百次的当代艺术展览。是为中国目前最活跃的独立策展人和评论家之一。
 
以“鲲”与“凤”的形态构成了二幅水墨作品的基本元素,有着极致纯净的画面,让不存在来暗示可能的存在。其中压缩了他的冷静和严谨的处理方式,成为他既节制又实验的创作态度。笔墨的繁复与幽微所形成的相互吸附,使形象、结构、秩序之间产生了一种视差转换的关系,形成了与当下流行与趋同艺术的反向,甚至他为古典主义的艺术样式吟诵了最后的挽歌。而他偏执予物像所能抵达的视觉穿透力,以及借助这样视觉语言,探寻着自身表达的能量。或许这也是他寻求到了一种适宜于自我的工作方式和自由状态,一种只有艺术家才能达到的极限。
 
1970年出生于河南郑州,1995年毕业于广州美院油画系,现任教于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
餐桌(正面)布面油画,丙烯,喷漆,彩色油性笔,铅笔  180cm×200cm 2021年
 
田螺姑娘No.1 布面油画,丙烯,喷漆,油性笔 150cm×150cm 2021年
 
田螺姑娘No.2 布面油画,丙烯,喷漆,油性笔 200cm×150cm 2021年
 
贤者时间No.1 布面油画,丙烯,喷漆,油性笔 142cm×215.5cm  2021年
 
贤者时间No.2 布面油画,丙烯 180cm×120cm 2021年
 
作品由艺术家提供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在段建宇近作中所展开的场景、体态、“画中画”的引用和转换、“画中物”的设置以及空间结构的多重性,在欲望与无欲之间、叙事的潜能和绘画语言之间、形象的表演性和绘画本身的行为性之间,她持有高度自觉的意识,时刻让我们在虚构性和现实、肉身经验之间游移,使得绘画不再轻意可以成为实现欲望或唤起欲望的工具。在这样富有辩证性的绘画运动中,绘画敞开了人与世界共存所应有的包容。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主要致力于西方美术史教学、研究、写作;当代艺术批评,展览策划。
 
通过描述现实与虚构的距离,关照真实生活,捕捉和建立画面形象与生活、历史、“经典图像”之间的彼此渗透,是段建宇近作关于“众生”最明确的讨论。画面人物百态,包括艺术家自我形象的出现,从题材选择看,属于艺术家多年倾心投入的内容,现实意义的讨论角度明显而突出。当段建宇以批评的立场,赋予话题内在的比照关联,处理画面中与社会、历史、日常相关联的人、物,艺术家对审美的重新考量就建构了近作的社会学框架。
 
 
 
基于对历史文化各个层面的透彻解读,对现实状态的深刻体味,段建宇绘画通过所选择的母题,彰显出强烈的对话、讨论动机。丰富并且深化了当代艺术中关于绘画性的尝试探讨。
 
 
 
将创作者对古今东西的文化脉络与图像生产的思考判断导入现实层面,形成了新的解构与重构。由于画家自身的文化批评立场,不同形态的形象串联起关于社会生活的整体描绘。画面中的鱼、鸟、莲叶和人,共同呈现出的生命形态,使图像背后的意义幽默并且深远。
1966年出生于北京,现在生活和工作在北京。
 
 
 
 
 
装置(渔网、镜子)尺寸可变 2023年
 
有冇(草图)
 
“《有冇》的题目使用广东地区的当地文字表达‘有’和‘无’的字的并置关系形成 题目。我一直认为,无是极大的有,有是极大的无。镜子即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件,又是思考和认识的哲学物件。我一直对‘何为镜子’进行⻓时间的追问,我认为‘万物皆为镜’,镜把世界分为实与虚,有和冇。又把实与虚,有和冇融为一处。是‘在’与‘空’的临界面。我用一张大网,网住收集来的镜子。形成 一个‘横膈膜’。把空间分为虚实两重天。这些镜子曾经照见过不同的人和物,也不断地刷新和腾空。它们背后带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气息,把所处空间和周边不断地融入其中。正所谓:万物皆镜身与处,一网打尽空与无。”
 
——宋冬2023年7月20日于北京
 
现任广东美术馆馆长,研究员二级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策展人、美术教育家、艺术家,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馆协会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宋冬的创作横跨多种媒介,是一位具有活跃创造力的艺术家。他擅长使用老物件,尤其是最具有普通人生活记忆的日常之物,让生活的痕迹,历史与记忆,通过观众的进入而产生新的立意。首次呈现的新作《有冇》,保持了其一贯的思想穿透力。当观众流动于作品的空间,镜面对空间虚幻地延展、对镜前主体的自审意味、各式镜框设计对时代文化、审美特征的提示,以及渔网作为一种隔离而又连接的特殊媒介,共同构成了这件作品巨大的思考场域。深思的要素,关乎宋冬一直以来在创作中所提示的:自我与历史、自由与边界、日常与无常……诸多当代文化所面向的重要问题,我们都能在宋冬的作品中找到探寻的线索。
1970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199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居北京。
嵩岳古寺 布面油画 250cm×1100cm 2022年
 
作品由艺术家提供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嵩山的这条山谷是我在一个很偶然的情况下发现的,当时的第一眼就相当惊艳。这条谷中几乎有我需要的所有内容:古老的传说,壮严又变化多端的地貌,巨石分布,其沧桑的质地令人动容。做为一个绘画的母题令人爱不释手。那是一个开始,是我给自己设定的命题作文。十二年过去,如今的这件作品是这个地方的最新的写照。如同一个独立的生命,它缓慢地生长着,辉煌而凛冽。它是记录此刻的我的真实现状的一枚证据。”
 
——尹朝阳
 
策展人,写作者。
 
“大风景” 系列的出现,尹朝阳画家的身份再次觉醒。重返故乡嵩山,重启了尹朝阳的关于如何用绘画重新连接自然与社会的雄心。他建立了一个新的目标,对于并不当代的“风景”进行再造。之后每年固定往返于嵩山和北京之间,这样的历程持续至今,创作了几百张风景作品,并创作了个人绘画史上最大的一件作品——《嵩岳古寺》。在这个过程中,尹朝阳延续了自民国以来,通过油画改造中国山水画的传统,将魏晋造像脉络与西方风景画中古典的崇高、如画、瞬间光影的捕捉,以及自塞尚风景的语言变革、现代主义之后重返精神和社会场域的映射等艺术流派与语言融合,汇集成展厅中全新的“当代风景”。
1961年出生于青海,1983年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1989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中国上海。
 
 
2013 10 15 10:48 阴 8×10英寸明胶银盐负片 自然光 曝光 24' 135cm×107cm×30cm(厚);30.4cm×35.6cm×96.5cm(灯箱) 2013年
 
2020 08 02 11:56 晴 8×10英寸明胶银盐负片 自然光 曝光 2'30 135cm×107cm×30cm(厚);30.4cm×35.6cm×96.5cm(灯箱) 2020年
 
2020 08 17 11:22 晴 8×10英寸明胶银盐负片 自然光 曝光 1'26 135cm×107cm×30cm(厚);70.8cm×35.6cm×96.5cm(灯箱)2020年
 
2023 02 17 14:20 晴 8×10英寸明胶银盐负片 自然光 曝光 1'45 135cm×107cm×30cm(厚);131.4cm×35.6cm×96.5cm(灯箱)2023年
 
2023 02 19 10:49 晴 8×10英寸明胶银盐负片 自然光 曝光 1'15 135cm×107cm×30cm(厚);50.6cm×35.6cm×96.5cm(灯箱)2023年
 
2023 02 26 10:49 晴 8×10英寸明胶银盐负片 自然光 曝光 45 135cm×107cm×30cm(厚);50.6cm×35.6cm×96.5cm(灯箱) 2023年
 
作品由艺术家提供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拍件是明代树的躯干,也是素工木器的残件。在日复一日的实验中,为了达到理想的灰阶平衡、空间压缩效果,秦一峰可以对同一件家具的衰变局部反复拍摄几十次之多。而接下来,如何静下心审视,并最终筛选出那张独一无二、最能说明问题的负片,这个读图过程在秦一峰看来,与最终选定并被打印输出的图像同等重要。也正因此,他别出心裁地将筛选负片的过程、最终选定的负片、以及负片打印输出所获得的图像这三个部分称之为“三位一体”,三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在观念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存在。
 
艺术学博士、策展人。
 
不同于很多人到处向外寻觅机会,秦一峰却转向反省内观和自我修炼,从未知到已知并再次探索未知,在尘世中依靠时间和智慧建筑起个人的高塔。就像他本不会做设计排版,却自己去着手试验到最终独立完成整本书的设计排版。同样,他根本不关心摄影原来是什么样,也不关心家具作为家具在世人心中是如何体现价值的,他关心的是内心世界中一切与艺术真正相通的东西,并且冷静地重组成他自己的系统,等你再次看到的时候总令你不由血脉偾张、激动不已。
 
1955年出生,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被广泛认为是当今语言学和符号学方面重要的观念艺术家。
徐冰天书号 影像纪录片 27分6秒 2019-2021年
 
作品由艺术家提供
Courtesy of the artist
 
作为徐冰35年前代表作《天书》的又一次延伸实验,通过《徐冰天书号》艺术火箭作品实施过程的影像纪录,试图将他创造的无法释读的文字发射到宇宙之中。这是他对“天书”意义的叠加和命名,再次验证了天书与外星人对话的可能与悖论。而这种天人合一的太空艺术方式,不仅为我们拓展了艺术创作的边界,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空间,抑或也打开了以往难以界定的未知领域。
 
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并兼任四川美术学院艺术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现生活、工作于北京。2007-2017年兼任何香凝美术馆艺术总监。2010年、2016年两次获“艺术权力榜”年度策展人奖;2018年获第十二届AAC艺术中国“年度策展人”奖。从20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策展、评论、编辑等工作。关注于边缘的、另类的艺术家和群体,以及年轻一代艺术家的生存状态和艺术创作;注重中国当代艺术的实验性、批判性和实践性。撰写有几十万字的论文和评论文章;策划有上百次的当代艺术展览。是为中国目前最活跃的独立策展人和评论家之一。
 
作为徐冰35年前代表作《天书》的又一次延伸实验,通过《徐冰天书号》艺术火箭作品实施过程的影像纪录,试图将他创造的无法释读的文字发射到宇宙之中。这是他对“天书”意义的叠加和命名,再次验证了天书与外星人对话的可能与悖论。而这种天人合一的太空艺术方式,不仅为我们拓展了艺术创作的边界,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空间,抑或也打开了以往难以界定的未知领域。
1948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后赴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学习,曾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工作于深圳画院。现退休生活于深圳。
大均 色、墨、宣纸拼贴 161.7cm×122.8cm 2022年
 
惠明 色、墨、宣纸拼贴 122.8cm×160.6cm 2020年
 
景宁 色、墨、宣纸拼贴 122.8cm×160.6cm 2021年
 
沙湾 色、墨、宣纸拼贴 160.6cm×122.8cm 2022年
 
作品由艺术家提供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梁铨近年的创作用拼贴制造时空,而不仅仅描述时空。每一件作品达到的确切情境,在艺术家的描述中是“表现当年翻山越岭,天地寂静的感受”,语言使“空”变活,使“空”有度。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主要致力于西方美术史教学、研究、写作;当代艺术批评,展览策划。
 
很明显,“抽象”正在当下的创作中努力拒绝被泛化。但内涵贫乏的现代汉语又无法提供微妙的词语描述各种不同的抽象,其中哲思和情愫,生动自然,指向万物。梁铨近年的创作用拼贴制造时空,而不仅仅描述时空。每一件作品达到的确切情境,在艺术家的描述中是“表现当年翻山越岭,天地寂静的感受”,语言使“空”变活,使“空”有度。
 
画面既有静寂消融之意,也涌动着源自真山真水的生命意识,由于一些具有连接性的结构形态,观者在其间充分感受到可居可游的意趣,我甚至愿意大胆地附会出一种古典园林的现代性体验。梁铨以面壁参禅的方式每日工作,看茶水浸染宣纸,沧浪之水可能从来没有干净过,梁老师的创作始终一往情深。
 
自然真诚永远心安理得,一个时代的文明,相当重要的一部分由这样的作品担负和象征。
1965年出生于吉林。1989年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大学艺术学院,现工作、生活在上海。
吃素的人 布面油画 200cm×250cm 2021年
 
园丁 布面油画 250cm×300cm 2021年
 
内心平静的人 布面油画 250cm×200cm 2022年
 
打喷嚏的人 布面油画 150cm×150cm 2022年
 
作品由艺术家提供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张恩利的作品一直专注于描绘寻常事物以及日常生命活动的痕迹。他常将勾画出的无以名状的线条与抽象掩映的色块相互转化,使画面获得具体的质感与体量感。他的绘画装置作品通过融合环境、历史与个体经验的体悟,创造性地将观者置于时间与空间叙事的双重虚空之中。张恩利通过描绘常在事物的不同角度,引发观者对“存在”这个命题的不断思考。
现任广东美术馆馆长,研究员二级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策展人、美术教育家、艺术家,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馆协会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一直以来,张恩利都像是一位漫步于城市的行者。作为一位南居的北方人,他以自己的视角敏锐地捕捉日常生活的本质,并持之以恒地以绘画游走于东西方文化之间,记录对于生活的所思所感。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节奏,并在自觉的思考中探索更为恰切的表达。从最初对所见世界的表现性描绘,逐步演化为借助容器、电线、马赛克等几何或线条的变化呈现不可名状的情绪,再到彻底放弃载体走向纯粹抽象,是感性而精确的提炼与归纳,以及对自我内在精神的发掘和对真实世界的情感链接。
 
蒙古族,1974年生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任教于油画系第三工作室,工作生活于北京。


 足迹 布面油画、沙土 320cm×1187cm 2021年
 
足迹 影像纪录片(静帧)2022年
 
作品由艺术家提供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对于刘商英来说,《足迹》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作品,全然基于一次偶发的行为。在阿尔金山的沙子泉,刘商英无意间看到几百米外的沙山上有一条清晰的野牦牛脚印,他决定跟随其脚印行走。行至途中,沙山的险峻让刘商英体验到人的渺小与狂妄。在沿着野牦牛的足迹穿越险境后,刘商英将自己与野牦牛的足迹共同保留下来:他用涂满白色油画颜料的画布,以一种严苛的取证方式将人与野生动物的足迹拓印在画布上。这件作品的意外出现,再度触发了刘商英对绘画与自然的思考:在自然中,绘画不仅仅诉诸于视觉,身体的介入及身体性劳作亦不可替代。
 
策展人,写作者。
和传统的画家不同,刘商英的作品并不取决于画家自身的能力、思维和感知,而是取决于他在行进过程中的遭遇。这些遭遇有主动的,比如他去往罗布泊、额济纳旗、阿尔金山,而有些遭遇是被动的,这些不可控的外力有天气、地形、季节等自然因素。他主动地借助那些人迹罕至的地区特有的自然与风貌,与自然场域一起完成作品的创作。巨幅的作品和天地、万物一样广阔,它也有着一样风化与漫长遗留的痕迹,它既是自然赐予的礼物,又是艺术家抗争自然的结果,同样,亦是艺术观念和行动的产物。
 
第二届GDMoA年度艺术家学术提名展
 
指导单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广东美术馆
展期:2023年8月29日—2023年10月08日
地点:广东美术馆5、6、8、9、10、11、12号厅
 
总策划:王绍强
 
学术委员(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崔灿灿 、冯博一、樊林 、吴洪亮、项苙苹、张子康
 
获提名艺术家(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段建宇、费俊、冯羽、何曦、刘建华、梁铨、刘商英、刘韡、倪军、秦一峰、宋冬、邵帆、孙良、唐晖、王光乐、邬建安、王之纲、徐冰、夏小万、尹朝阳、张恩利
 
展览统筹:胡锐韬、江飞
项目负责:赵婉君、朱颖、张艺
展览组织:黄海蓉、洪雯雯、廖呢喃、冯勇
展览陈列:武鹏飞、苏利民、梁卓然
公共教育:叶小青、植凯鹏、戚祖晴
宣传推广:涂晓庞、曾睿洁、刘丹妮、温嘉宝、李伟杰、刘世新
藏品管理:黄亚群
文献管理:胡宇清、周善怡
展览协调:郭慧
展览助理:薛峤
视觉设计:another design
 
The 2nd Exhibition of GDMoA Annual Artist Nomination
 
Advising Organization: 
The Depart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of Guangdong Province
Organizer: Guangdong Museum of Art
Date: 2023.08.29-2023.10.08
Venue: Galleries No.5\6\8\9\10\11\12, Guangdong Museum of Art
Chief Curator: Wang Shaoqiang
Academic Committee (alphabetic order): 
Cui Cancan, Feng Boyi, Fan Lin, Wang Shaoqiang, Wu Hongliang, Xiang Liping, Zhang Zikang
Nominated Artists (alphabetic order): 
Duan Jianyu、Fei Jun、Feng Yu、He Xi、Liu Jianhua、Liang Quan、Liu Shangying、Liu Wei、Ni Jun、Qin Yifeng、Song Dong、Shao Fan、Sun Liang、Tang Hui、Wang Guangle、Wu Jian’an、Wang Zhigang、Xu Bing、Xia Xiaowan、Yin Zhaoyang、Zhang Enli
Exhibition Supervision: Hu Ruitao, Jiang Fei
Project Management: Zhao Wanjun, Zhu Ying, Zhang Yi
Exhibition Administration: Huang Hairong, Hong Wenwen, Liao Ninan, Feng Yong
Exhibition Installation: Wu Pengfei, Su Limin, Liang Zhuoran
Education Program: Ye Xiaoqing, Zhi Kaipeng, Qi Zuqing
Media Promotion: 
Tu Xiaopang, Zeng Ruijie, Liu Danni, Wen Jiabao, Li Weijie, Liu Shixin
Collection Management: Huang Yaqun
Documents & Archives: Hu Yuqing, Zhou Shanyi
Exhibition Coordination: Guo Hui
Exhibition Assistant: Xue Qiao
Visual Design: another design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