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录入时间: 2011-04-14
本次题为“关系”的展览,是一次试图探讨在当代视觉文化与当代艺术表达的语境中超越各种二元对立关系(如西方哲学中的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等,中国哲学中的天与人、名与实、有与无、道与器等)可能性的学术活动。策展人姜节泓为这个展览作了大量研究,遴选出12位中国当代艺术群体中思想活跃,且在语言探索上坚持不懈的艺术家参加展览,受邀的艺术家热情地回应了这个展览的命题,使得这个展览不仅能够展现中国当代艺术与中国当代大文化语境的关系,更可以呈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内部自身的学术关联与学术思考。
20世纪以来,当代哲学、社会学大多至力于对二元对立关系(主要是主客二元关系论)的反思,将主客观二元对立关系视为人文学科领域内最根本、最具破坏作用的一对范畴。因为自古至今,人文科学领域内所存在的任何对立都是围绕着主客观二元对立而展开的,由于主客观双方都处于一种相对独立的状态,因此二者关系的融合则成为一种不可能协调的悖论关系。因此,如何克服二元对立并实现它们的统一就成为当代哲学和社会学一个重要的战略性课题。而“实践先行”,正是姜节泓为超越二元对立关系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姜节泓与艺术家的书信对话中,我察觉到他主张“实践先行”的着眼点。在他看来,主观主义始终将“生存”体验,即行动者的“直接体验”视为必然并将其贯穿于理论之中,所以无法对“这类体验为何成立”的问题做出反思。就是说它无力对“实践”的成立条件提出质疑,因而也无法对“实践”进行客观化与对象化操作。而客观主义尽管将超越个人意识与意志的“客观规律”作为其主要研究对象,但却忽略了对客观关系(客观化时研究者的态度和立场)本身进行客观化操作。也就是说,客观主义者忘记了在与行动者直接体验保持一定距离的同时,从外部对客观关系进行对象化的操作。那么,如何克服这种二元关系的对立,我揣摸,他的立场是让学术性实践服从于另一种有关认识主体的认识,因为无论是主观主义还是客观主义都属于一种学术性知识,它们都以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的关系为其认识前提。换句话说,要想克服主客观二元对立,只有从“关系主义”思考方法出发,将观察者与观察对象的关系也列为主要考察对象。由此,姜节泓将策展的学术目光集中到了在艺术家对某一对象进行客观化操作时,观察者所应采取的态度,即所谓的研究者(观察者)的“价值中立性”也即“实践先行”问题之上。
对姜节泓而言,艺术家的艺术行动通常是在“实践先行”这一思想被身体化的图式支配下而展开的,“实践先行”是艺术家实践性地认知世界并呈现世界的一种认知结构和艺术方式,并且,实践先行这一“主体的契机”反过来又对艺术家认知结构的再生产做出了超越前置概念的贡献。显然,在姜节泓这里,“实践先行”成了一个可以摆脱主客二元对立关系的束缚,并最终实现当代艺术创作范式、展示传播范式转换的重要概念。也许,正基于此概念,本次展览的英文名称,主题词“关系”并非“relationship”或“connection”,而是直接使用了“Guanxi”这样的表达。由此,这一以“Guanxi”为主词的展览,艺术家在“实践先行”的行为下对“关系”所做的不同阐释与呈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如何认识和理解当代艺术的独特视角。
广东美术馆为这个展览提供了一楼和二楼的所有展区,每位艺术家都拥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以供他们以视觉实践对“关系”进行多维度的解读。而所有参展艺术家,则将以视觉的方式展示他们对“关系”的理解和演绎,将个人经验中所听、所见、所感、所经历过的“关系”,透过装置、影像、雕塑、绘画以及“对话”的形式,与展览的视觉实践并行,在开放的“关系”框架里,实现文本交流和策展人与艺术家,艺术家与公众的积极互动。
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
2011年4月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
9月11日下午,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新闻发布会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