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世界中心,纯粹的铸造者《信息时报》

录入时间: 2007-08-27

    大洋新闻2007年08月26日来源:信息时报作者:张玥晗


    时常去参加艺术展览,有时会获得惊喜。来自人类深处,世界中心的感染——总会有那么一些人,用穷尽一生的时间,去寻找、发现、创作并演绎生的秘密。米歇尔·马多和他的展览《隐逸之美》就是这样,人和画不动声色的在你面前,淡色的画面、浅浅的线条,人隐在画中,是你的面孔,也是我的面孔,而他隐逸于画中的秘密,却与眼前喧嚣的人群无关。他说,这一刻是他和画分离的时刻。
    在现场,播放着曹丹拍摄的一个短片,记录了三月,米歇尔·马多的展览在一个大教堂中展出,作品隐逸在教堂古朴的墙壁中,浑然一体,似乎画本身已经生长了几百年乃至更长时间。短片的结尾,米歇尔·马多出现在画面中,沉默,眼光投向了“难以猜测的前方”。
    米歇尔·马多的纯粹,难以用语言来形容。也许,我们在他和这些画面前,必须“尊重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不能听到的边界”,那样,才能以纯粹,以根本,以寂静,与之相对。


    信息时报:这些画用什么材质绘制?
   
    曹丹:亚麻布,然后在亚麻布上裱皮纸,然后在上面用炭笔画,或用一些彩色的粉笔。
   
     信息时报:听说你在年轻的时候读过禅宗的书,受过禅宗的影响, 那么,你如何理解禅宗?
   
    米歇尔·马多:我不是和尚。我尽可能去想更少的意义,用最简单的方式,让一些东西呈现出来。用最少的笔墨表现漫长的人生,在里面不断地扔掉一些东西。
   
    信息时报:中国对你会有什么影响?比如你在开幕式上提到的黄山之行。
   
    米歇尔·马多:黄山这种感受不会马上在画面上呈现,那些风光是滋养我的成分。
   
    信息时报:这些作品中的人有时看上去更像由人的骨骼构成,为什么呢?
   
    米歇尔·马多:看人的样子,我也看到了人的骨骼。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但每个人又很不一样。比如这个画面呈现的就是标题:“所有的脸庞都是我的,他们也是我们的”。
   
    信息时报:对于美术馆和教堂这两个展示空间,你更喜欢哪个?
   
    米歇尔·马多:两个空间并不矛盾,两个都好,因为两个展厅的观众是不一样的。不过大教堂没有灯光,是很自然的光线,一天24小时都在变化。在博物馆永远是很专业的光线,画面呈现的东西不一样。
   
    信息时报:你绘画的环境是怎么样的?
   
    米歇尔·马多:没有什么光线,光线很暗。所以我的眼睛不好,不过,在光线很暗的环境下,可以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一些绘画的细节。
   
    信息时报:你认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米歇尔·马多:我是一个学习的人,每天都在学习,每天都在往更完美的方向学习一点。


    本版采写 张玥晗


    我需要精疲力尽,像中国古代的铸造者,用上百次的熔炼来提纯,为了让那些熔渣远离绘画;为了燃烧后只剩下白色灰烬的那个人,走进自己画中的神仙之境,那个通明的世界。
    恐惧是多面的。绘画,有时如在忍受带反手套的经验。画面不偏不倚地诠释了“自己”,诠释了那个上下颠倒,内外反相的我。然而,终究还是那个我。
    要在最初的虔诚和纯洁中绘画,就像这是最后一次。
    人们常常只是看到我绘画中的素描,我必须纠正说那些不是素描,而是绘画。只因带着一层素描和线条的表象,但粘裱的纸,亚麻布,裂痕,材料,涂抹,重做,反复,思考,持续的阅读使素描不再是素描,好像它从来就没有存在过。
    纸,张裱的纸,撕裂,捣碎,重组,纸,材料。纸的工作,把它撕成碎片,裱贴,用手掌和手指把它做平,塑造它的起伏,由此我投入到未来的画面当中,把场地准备好,开始建造。
    纸是皮肤吗?小鸟柔软的绒毛,犀牛粗糙的皮肤,人的皮肤、灰色、玫瑰红、黄色、红色、黑色、赭石色、琥珀色……只要是土地上能找到的颜色。呼吸的皮肤,呼吸,对了,就是这个词,呼吸,呼吸!
    皮肤充满细孔,我在皮肤上记录,把它撑到画框上,为了让它能发出回音。世界宁静的歌唱,我是鼓槌和歌声,歌声和鼓,画一皮肤,鼓一歌声。在创造的虚空里回荡着世界的歌声。
    另一段路程,另一种素材:画家只是试图解开连接此地和此时的绳结,在这个意义上作品没有先后,它将产生回响,整个、完全、那里、这里、现在,见证永恒的现在。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