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山河之美--陈金章教授的山水画艺术(刘大为)
录入时间: 2007-08-22
1947年考入由高剑父担任校长的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至今,当代岭南画派山水画家陈金章教授的绘画生涯已走过了60年。回首人生,纵然经历了不少风吹雨打,但是这位老艺术家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的情感却依然真挚,对山水画创作始终充满着激情。他一直信守“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念,在那描绘宏伟壮丽的山河,以及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作品中,倾注了他最真挚的感情,表象细腻的笔墨之中蕴涵着一种中国山水画审美的现代意识。
一
作为中国文化表征的传统中国画如华夏文明一样有着悠久的演进历史。自隋代开始,原本只是作为人物活动的环境背景的山水画渐渐独立了出来,从早期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到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南宋马远的《踏歌图》,山水画已发展得相当成熟。而以“元四家”为代表的文人山水,使中国山水画从注重“形”的表现转向侧重“意”的表达,是中国绘画史上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其影响力覆盖了明清两朝。清末民初,传统中国画日渐式微,随着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人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了反思,改造中国画的呼吁也日渐高涨,人们大都将中国画衰败的原因归咎于远离生活,图式概念,不写生的缘故,重提“师造化”、“写生”的理念。在这些人当中,既有黄宾虹这样从传统中找寻中国画变革之路的画家,也有提倡借鉴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徐悲鸿、高剑父等人。黄宾虹说:“写生法,须先明白各家皴法,如见某山类似某家皴法,即以其法写之。盖习中国画与西洋画不同,西画之初学者,间用镜摄影物质入门,中国画则贵神似,不必拘于形样,须运用笔墨自然之妙,故必明各家笔墨及皴法,方可写生。”(《沙田答问》)高剑父等则期望通过“折中中西,融会古今”来创造一种直面人生、反映社会现实的大众的新国画。很显然,他们的“写生”概念并不一致。前者始终以传统画学为依归,后者则部分代表了美术家积极的入世观,但从如何挖掘、拓展传统笔墨的表现力方面来看,显然尚未能做到更进一步的研究。其实早在宋徽宗的宫廷画院中,写生就曾经受到极大的重视,当时要求画家们要认真、细心地观察自然界的花鸟草虫,尤其是一些细节,然后如实地还原出来。新中国成立后,深入生活进行写生又一次被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同时对其涵义也有了新的阐释,这是由于党中央为文学艺术的发展制定了“文艺必须为政治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针政策。于是,深入工厂、农村、部队,在向工农兵学习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并以工农兵群众喜闻乐见的写实手法、创作反映现实斗争与人民群众火热生活,也成为那个年代艺术家们共同经历的艺术道路。在这种情形下,一部分人对中国画是否能表现时代生活产生了怀疑。对此,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黎雄才以积极的态度调整自己的艺术思想与表现手法,以中国的审美方式创作了许多表现新时代的优秀作品,如关山月的《新开发的公路》、黎雄才的《武汉防汛图》等都堪称火红年代的经典作品,对拓宽传统笔墨的表现力无疑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大胆兼容并蓄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年轻的陈金章。还是在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的时候,陈金章曾学习过两年的中国画,解放后他进入中南美专继续深造,接受了全面、系统的苏式美术课程训练。在准备毕业创作时,他觉得自己的油画较中国画更有优势,所以他用油画完成了名为《长江的黎明》的毕业作品,并且还获得了当年中南五省美展的一等奖。1956年陈金章毕业留校,担任黎雄才的助教。针对陈金章传统笔墨比较薄弱的问题,黎先生指导他先临摹大量古代经典作品,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尽管如此,当1958年陈金章跟随黎先生到黄山写生时,面对峰峦叠翠他却还是感到无从入手,甚至直接“移植”西洋画法用块面、明暗来画中国画。见此情形,黎先生告诉他:中国画是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的艺术,画山水画应从研究个别对象入手,从分析对象的具体结构入手,一棵树、一块石、一湾水均可形成一幅画。这一番话使他茅塞顿开。从黄山归来后陈金章创作的《黎明》可以视为他绘画上的一个转折点,显示他已找到了掌握中国山水画窍门的钥匙。1961年,广州美术学院邀请李可染先生到学校进行学术交流。李先生提出的通过写生掌握自然规律的“写生创作观”给陈金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认为与黎雄才先生的写生观不谋而合。从此,陈金章开始了自己“写生创作”的艺术道路。他从各种生态的结构入手,认真观察,细细琢磨,画了数千幅毛笔写生。这些作品描绘了不同的山石结构,变幻莫测的云雾,形形色色的水流,多姿多彩的树木等等。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创作素材的积累,更是溯本求源,通过写生来把握山川树石的规律性,经年累月,脑海中渐渐“拥有”了众多形形色色的山石、树木的造型,在创作中便能游刃有余。此外,写生还使陈金章体会到古人的所谓写生并非真正的对景写生,而是一种基于临摹之上的程式化表现,未能真正描绘出景物的形象特点。他认为西洋绘画的方法素描训练与传统笔墨并不矛盾,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关键在于找到它们之间的契合点。比如向传统学习是为了掌握中国画的用笔规律,而素描训练则可以帮助你理解物象的结构,从而增强自己的造型能力。陈金章通过作品证明了别人用西洋画技法出来的作品,自己用中国传统绘画工具一样能表现。
二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基本规律。前者是画家对现实生活的最直接解读,虽然它包含了一定的“再创作”元素,但并不等同于艺术创作。在“师造化”的过程中,陈金章深深体会到画家对生活的感悟的重要性。他深信,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只有感悟到生活的激情,才能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同时,画家就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如果作品带给人们精神上的享受,那将是对自己最大的奖励。于是,用中国精神和笔墨“创造山河之美”成为他在艺术上的终极追求。几十年来,陈金章创作了许许多多表现祖国美丽山川的作品。通常,他笔下的高山大川并没有具体所指,更不是写生作品的“放大版”,而是根据自己对山河的理解和感受虚构的。刘骁纯曾这样评价陈金章的作品:“画的时候是轻柔的,最后的气氛是豪壮的”。形象地勾勒出陈金章的绘画特点。熟悉陈金章的人都知道,他对待艺术创作的态度极其严肃认真。每创作一幅作品,无论是立意还是构图他都要反复推敲,数易其稿,而且作画的过程很慢,每次下笔前都仔细斟酌,然后边画边思考。其次,他的作品大多为煌煌巨制,不仅画幅的尺寸大,其气势更大。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如长达十米,高约七十厘米的《千古江山图卷》,咫尺之间表现出千里之遥,令人宛如身临其境。又如最近被选入广东五十年经典画集的《龙腾虎跃》,是陈金章另一出色的作品,这幅作品是陈金章到部队体验生活时,看到战士们在海堤上操练很是壮观进而荫发创作激情的。画面的前景是波涛汹涌的海浪,中部是厚重的礁石,远处是淡淡的云雾和若隐若现的山脉。虚实相间,层次分明。以线条勾勒的海涛,显示出作者深厚的传统功力。礁石上微小的人物身影,不但衬托出整个场景的广阔,而且突出了《龙腾虎跃》的主题。大气中蕴涵着细腻,豪迈中流露出柔润--这就是陈金章的山水画。在传统中国画中,山水画最强调意境的表现。就绘画技巧而言,“知黑守白”往往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显然,陈金章深谙其理。为了营造自己心目中的山水画意境,陈金章常常反复琢磨,然后寻找最佳的表现方法。他作画首先确立好最黑、最重的部分在画面中的位置,然后大胆落墨,放笔直取又再用中度墨慢慢渗化,有了强化的对比,才逐渐向整体过度,犹如素描中黑、白、灰的关系,构建出整体的效果。他常常通过暗与亮、深和浅的对比处理来实现画面的空间感,黑就黑到极致,黑而灵透,白也愈发显得明亮,白而有物。以画云为例,陈金章认为画云应该见笔,所以他用干画法,不将纸打湿,用几近清水的墨色薄薄地、一层层地慢慢渲染,于是画面上真的浮现出云,缭绕着雾,有了大自然的生气。所谓“远观其势,近取其质”,陈金章创作的山水画既再现了大自然的风貌,使其具有合理性、写实性,又注重笔墨技法的运用,无论是云雾缭绕的崇山峻岭、还是湍急的河流、苍古的林木,都极力塑造出一种难以名状的自家意境,体现出浪漫色彩。意境的营造当然离不开“诗情画意”,少时背诵的唐诗宋词,常常使陈金章在面对大自然时触景生情而有所感悟。他觉得山水画应该达到像诗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甚至能让人从中感受到音乐的流淌。1990年陈金章带学生到四川小三峡写生,当他步入河滩中,湍急的溪水在脚边哗啦啦的流淌时,他被眼前的景象触动了,从而创作了《秋声》。为了更好地表现河水的湍急,增强视觉效果,陈金章采取了倾斜式构图,河水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奔去,几片落叶随波而流。唐人诗中有“一叶落知天下秋”句,而《秋声》不仅让我们“看见”了秋天,也让我们“听见”了秋天,更让我们感受到山水画的灵魂。从陈金章的作品中可以发现,他非常善于观察,一些在旁人看来司空见惯的生活细节,经他的提炼能起来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在珠江三角洲的许多乡村,由于水路的发达,农民们通常以小艇作为谋生工具,劳作间隙便在艇中休息。陈金章在创作《榕荫夏日》时,巧妙地将这一场景表现出来:在一棵有着浓密树冠的大榕树树阴下,一位农民以斗笠遮挡脸部,小憩于艇中,点出了“榕荫夏日”这个主题。陈金章凡事都强调一个“慢”字,慢慢看,慢慢体会,慢慢琢磨。他在海南岛尖峰岭体验生活,一住就是两个月,同去的人都厌烦了,他还痴迷其中。结果,根据此次写生创作的《南方的森林》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该画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暮韵图》入选二十世纪中国画展,收入《百年中国画集》。还有一次他到大连的老虎滩公园,看到海潮冲击礁石的情景,内心非常激动,于是在旁边一坐就是大半天,慢慢观察,久久不愿离去。后来,他据此创作了《潮》。整幅画只用浓淡不一的墨色以及留白来处理,变化多,层次丰富,人们仿佛看到了汹涌澎湃的海浪撞击礁石的真实场面。木棉,是岭南地区特有的树种,当春季到来,满树盛开红彤彤的花朵。以前很多画家画木棉大都着重于花朵的刻画,未能对木棉的精神象征做进一步的诠释。而陈金章觉得木棉花开意味着岭南春天的莅临,一定要将她挺拔的身姿,伟岸的气质与精神内涵描绘出来。为了画好木绵,他跑遍广州城观察她的生长状态。他创作的《报春图》,将木棉的生长环境回归于原始森林中,肆意、粗犷,以昂扬的姿态象征着祖国的春天,时代的春天。创造山河之美离不开对美好生活的表现,陈金章尤其关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2005年他创作了一幅名为《山楂红了》的作品,画面上是一棵结满果实的山楂树。或许有人会问:山楂树有什么好画的?这其中有个故事。有一次陈金章到太行山写生,看到当地农民满心欢喜地望着结满一树果实的山楂树,内心很疑惑,一了解才知道原来一斤山楂可换两斤半大米,山楂丰收就等于粮食丰收啊!于是乎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创作了这幅《山楂红了》。陈金章觉得画山水画并非单纯地描山画水,那些从生活中有所感悟,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并能触动人们心灵的作品,才是好的山水画作品。
因为热爱脚下的这片热土,因为胸怀激情,陈金章创造了心中的山河之美。他的山水画宛如这喧嚣尘世的净化剂,带你远离浮躁的都市,走进大自然,感受山川之美,发现生活之美。
刘大为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