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画语拾零》读后(王子云)

录入时间: 2007-08-15

    在美术发展史上,创作实践与美术理论或评论从来都是两者并行,相互促进的。一般说来,美术理论多来自创作实践的经验总结,但反转来又对实践起着指导作用。在绘画方面,中国历来的名画家多数也是绘画理论家。根据1982年出版的《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一书所集,上自东晋,下迄清代,共得画论著述73家。其中不属于画家或历史不详者仅数人而已。乃时至近代,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美术步入新的历史阶段,新中国建国的30多年中,由于美术教育的发展,东西方美术不断得到交流,专业队伍空前壮大,创作上有了崭新的面貌。只是在美术理论上,由于缺乏人材的培养,另外,对于清末以来的专业画家所发表的片断画论也很少进行整理,这就导致了现代美术创作理论的贫乏,与日渐繁荣的美术创作不相适应。
    现代水彩画家王肇民教授执教于各美术院校,30余年来他在教学和创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美学理论和美学法则的经验体会,所著的《画语拾零》已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此书虽卷帙不多,但内容却包涵有精辟的美学以至哲学思想的论点。由于出自教学实践,叙述出来,言简意赅,使人感到切实有用,不像一般泛泛的道理说教。这种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绘画理论,对于习画者会有很大的教益。
    绘画的创作实践,依人而异,所以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但是,与这种状况相应的理论述评,却比较少见,尤其是不同立论的争鸣文章,更是凤毛麟角。这种状况对创作实践是极为不利的。在这方面,王肇民教授以一个艺术家的责任感,将自己在实践中的感受陈述出来,以供研讨、借鉴,也作为“争鸣”的立论。从中国古代绘画历程中看,凡新的理论的出现,正是文化繁荣的象征。所谓“推陈出新”也正是由于“百家争鸣”而引出了“百花齐放”的昌盛局面。
    在绘画理论上,有关于创作中“形”与“神”的问题,这是历代美术理论家阐述论证的核心。从顾恺之、谢赫、荆浩,直到清代的道济等绘画理论名家,无不主张“以形写神”、“气韵”与“象形”或“真(神)与似(形)”,并以此分别品级,作为评画的依据。可是王肇民教授在《画语拾零》中,一开始就提出“形神一致”、“形是一切”的见解,这种新颖的提法,自然难免要引起争论(见该书151、152条)。他不仅阐述了自己的理论,而且结合古代名作的实例,反复论证,明确了形神两者的关系,并且作出了“形”与“神”实质是一致的结论。
    一幅绘画作品,不论是人物、山水或其它,甚至一条线、一点墨,无不可以达到传神写意的境地。因此,所谓“神”者,可以说是形的深化。如人物的精神面貌,山水的笔墨气韵,实际上无不是形的生动的体现。因而也有人把“神”称之为“真”。一幅绘画作品,如果达不到“真”的形象的表现,那将不成为一幅成功的创作。在一幅已完成的作品上,想把“形”和“神”或“形”和“真”分开来评价,是难以符合“形神一致”的实质意义的。
    又如在《画语拾零》的30、77条中指出,在美术创作上“内容决定决定形式”的论点是错误的。针对这一问题,王肇民教授加以多方面的引证,以中外各种形式的艺术正反两面的实例,论证了自己的见解。这也足以说明著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真知灼见,决不人云亦云。不仅如此,如古代画论中的“传神写照”和近代画评中的“似与不似之间”的论点,在一般人的认识中,似乎已没有什么值得疑问的,而《画语拾零》竟据理加以批判(见该书151、152条),这仍然反映了著者的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治学和研究精神,是很值得钦佩的。
    《画语拾零》一书,我在一年前初次阅读时,就感到立论多有新义,并曾致函著者,愿为写出一篇书评;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现在得知《美术之友》将对《画语拾零》一书向广大读者介绍,在迫促的时间中,写成这篇短文,殊感愧歉,并希望能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


王子云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