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70年的时光《信息时报》
录入时间: 2007-07-30
在广东美术馆正在展出的《雕刻时光》展览,让人感慨万千。“雕刻时光”是一个大众熟悉的名词,它曾被用在酒吧或描述电影的书籍上,然而,当它放在罗映球的展览上,在漫长的木刻生涯和大量的作品面前,却非常的贴近,有谁能经历这样一种人生,雕刻了70年的作品,把自己的一生时光都浓缩在版画和木刻上。
相比较作品,展览中,人们最流连感慨的展区,是展现罗映球一生的生平记录。在一张发黄的纸张上,写着罗映球老人的遗笔:地上的画要收起来。凌乱的字迹和简单的话语,几乎在一瞬间打动了所有观看者的心。艺术是灵感,然而,在他面前,谁又能否认,艺术就是人生,艺术就是人的本质。
以罗映球的一生和作品,对应喧哗的中国艺术届,有时会让人们反思,我们需要的真正的作品是什么?而艺术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木刻70年的艺术家
在罗映球的经历中,我们只看到了他对绘画和木刻的专注,却没有看到时下时尚艺术家的踪迹。老一代艺术家,他们在他们的时代遭遇中,建构了他们与当今时代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他们怡然自得,并以令人惊讶的热情为艺术坚持了一生。
这是一个至死都在惦记画画的纯真执着的画家,93年漫长的人生岁月,跨越70多年的绘画生涯,他的一生好像就是为绘画准备的。罗映球从1936年发表第一张木刻作品到临死前几个月才放下刻刀,几乎可以说,他不是中国新兴版画最早一批拿起刻刀的艺术家,却是坚持到最后一刻的殿后战士之一,也是木刻实践最为长久的中国艺术家。
因为很多版画家,到了晚年,或是精力问题,或是兴趣原因,或是其他利诱,大多放弃了刻刀,就是比他晚走的陈望也早在1996年以后就都把精力放在中国画上不刻木刻了。除了文革受;中击外,罗映球从没放弃木刻刀,总在不停地刻,所以作品数量惊人。
罗映球虽然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开始他的艺术创造之旅,但除了抗战期间短时期前往韶关以及在新时期的70年代和80年代偶尔外出写生外,基本生活工作在兴宁梅县地区,其活动区域的狭窄,制约了他艺术的影响力,一般版画史和许多叙说文章均把他放在50年代才兴起的崭露头角的画家,而他也经常称自己创作的两个高峰期在上个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以后,再加上他所处位置的边缘化和解放前资料的大部分遗失与匮乏,以致他在美术史上应有的评价被部分遮蔽和滞后。
他们从事艺术的理想
为了解释行为,我们往往从人的动机和理由去判断。要理解罗映球老人的一生,我们不得不把视线放到更远以前的历史,去追溯艺术曾以怎样的姿态出现,曾如何成为生命的动力。
罗映球木刻实践发表的开篇之作始于1936年,这距中国新兴版画的萌芽期的1929年才过7年,与开始之年的1931年仅距5年之期。这一年,现代版画之父的鲁迅溘然去世。此前,在鲁迅这位新兴版画的倡导者不遗余力的推进下,新兴版画的新锐画家不断涌现,版画团体竞相成立,木刻运动风起云涌。
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从一开始,就与广东有着奇特的缘分和深厚的渊源。这一画种早期的主将大多是广东人,鲁迅说:“擅长木刻的,广东较多”,其中粤东的潮梅地区的画家又几占一半,而兴梅客家特别是兴宁籍画家更是地位突出。1931年8月17日至22日,鲁迅与日本版画家内山嘉吉在上海举办为期6天的中国现代版画史上第一次木刻讲习会,掀开新兴版画运动的第一页。讲习会结业师生合影照上仅13个学生中竟有5个兴宁人的身影,他们是陈铁耕、钟步卿、邓启凡、黄山定、陈广(陈卓坤)。
当年这批粤东籍木刻青年早期的版画实践路线图构成一个有趣的相同现象,即从上海学艺,然后带艺回乡,从事教育,发起推动家乡当地的木刻运动,抗战全面爆发后,又从家乡出来,奔赴抗日一线。
1936年,对罗映球来说是人生角色肇始的时间之窗。在文宇小学任教,拉开他教师生涯的序幕;在上海《大公报》他发表人生第一次的作品,以木刻家面目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至1938年暑假,罗映球与他的同学曾铎良、罗文耀在兴宁东门的立范小学举办联展,每人25幅作品,内容以反映抗战漫画为主,小部分版画和国画。兴宁义正小学的校长看了展览后,遂聘请罗映球为美术教员。从此,一个泥水匠的儿子完成了到美术教师蜕变过程,并把这种职业身份保持到1980年退休。
一个美术老师的艺术生活
今天,我们再去回顾一个人的一生,会很轻易讲述时间的流逝,但实际上,没有人能够真的了解他人在岁月中所经历。四十年,转瞬而逝,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唯独没变的是,罗映球依然还在作画,从事木刻,不断尝试。看他的作品,有时真的会去想,一个能去雕刻70年的人究竞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正如我们现在去分析艺术家的性格,追溯他的一生。然而,在罗映球的一生,似乎这些都不是主题,哪怕他的故事被平淡的讲述和生活湮没,似乎都不是他坚持木刻的主题。
1950年代,罗映球平静的乡村和教师生活有轻松温馨的表现,他与第二任妻子刘嫦英的儿女相继出生。1956年,罗映球加入广东美术家协会,接着选为兴宁政协常委。从1957年开始,他在执教中学时,先后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出了许多有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像曾道宗、潘晋拔、陈其旋、罗幼新、陈伟巨、张治平等,他在继续践行着他的前辈刘汉光所做的培育后进的事业,在课堂上他教学生美术,组建了课余美术创作小组,办美术专栏,带领学生外出写生,接触社会。他的木刻作品《画出可爱的家乡》画着一群学生在写生,如情景再现,生动勾勒出他的学生成才示意图。
1980年,罗映球进入人生另一阶段,退休了。时间空间拓展使专心致志成为可能,版画创作也进入再一个繁密高峰期。此后作品的风格风貌方向,按照罗映球自己的说法是继续实践鲁迅倡导的理论,致力作品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这也是解放后绝大多数画家跟随的方向。
鲁迅所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成为罗映球守望的艺术标杆,作品的表现内容继续反映的是粤东地方的风土人情,而且侧重家乡山水和城乡场景;表现形式借鉴民间木板年画和中国画平远高远构图,运用改造山水画中云层水路隔断的手法,表达宏大深远的意境。年近古稀的罗映球创作精力弥张,而且几乎将这种良好状态保持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仅这一年就创作100多幅版画作品。他的刀法愈老愈茂朴缜密,圆融细腻。繁复刀刻,层层叠叠,”罩套在大片灰蓝灰绿的统一单纯色调中,繁中见简,平中蕴奇。在整体制作技法上,罗映球不断尝试,摸索一套适合自身的方’法,称之为遁刻法,这是他在刀法娴熟到炉火纯青的基础上,独创的方法。
信息时报记者:张玥晗
赞文:全南海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