暧昧的注视--孙晓枫的作品(张嘉平)
录入时间: 2007-07-27
很多年前已“认识”孙晓枫的画,很多年后才认识孙晓枫本人。认识他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与他一起在广东美术馆做“新青年艺术大展”,展览顺利开幕。之后,我们便成为同事和朋友。
孙晓枫的绘画曾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那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事情。他的画是那种一看就很有亲和感的绘画,时尚而不失思想力度,笔头功夫很厉害,颜色、造型都具有独特的魅力。近些年,他画了不少新的芭比娃娃,形象越来越概括,颜色也越来越简练,人物的塑料质感更强,零散跳跃的亮点使人物显得特别精致或物化。我感觉,他是在把绘画的过程当作是生产商品的过程,区别于商品流水线生产的是他每一张芭比娃娃形象都是不同的,脸形、发式、表情、衣着、发饰设计得独具匠心,孙晓枫更像一个谙熟油画技法的玩偶设计师。
看晓枫的画,很自然会联想到海珠广场精品市场里的那些假花,做得比真的还像,
比真的更好看。无论是颜色,质感,而且花、叶子和茎的细节都做得很细腻、逼真,仿造出某种很奇特的自然感,但这种自然感只能是虚假的,因为这些完美的假花是没有生命的,永远不会枯萎。孙晓枫所描绘的芭比娃娃也有类似的感觉,那些小人物五官标致乖巧,圆滑的脸蛋,发式舒展,千姿百态。人物雕凿得很是精巧,华丽得很奢侈。但是她们都有个共同的特点--毫无生命感。那些小人物的眼睛都圆圆的瞪着,她们的眼神或呆滞或痴迷或宁静或孤独,总而言之是比较空洞或虚无缥缈的。我有种感觉--这些眼睛所注视的其实不是我们每个观看者,她们是在注视着我们的时代,她们用并不夸张的方式对这个时代投以了一种可以说是“暧昧”的注视,千言万语,无从道出,但却是最为触动人心的。我们可以在华丽的人物形象背后没有画出的阴影里看到浮华盛世中的虚无、孤独和麻木……还有那许许多多隐秘的欲望--它对应了我们每个个体在庞杂现实环境的各种情感体验,同时也对这个时代共同的心理情感状态进行了某种程度上揭示。
我曾与晓枫到他的家乡广东澄海去拍摄制作一件录像作品,在我印象中,那里就是一个玩具生产的大基地,分工很细,每个环节紧密结合,从最原始的塑料生产到成品部件生产及成品部件的组装、运输等等,在孙晓枫的家乡,几乎是所有的人每天都是在为这个事情忙碌奔波着。而在广州,孙晓枫其实也在用另外的方式生产“玩具”,
虽然是二手的形象资源利用和再创造,但在文化的范畴里,这些玩具“娃娃”的形象能形成独特的图像文化符号,它所包含的信息是很丰富的,比如它触及了后殖民文化、卡通文化(也就是流行文化)、消费文化等等与现代性、全球化、城市化相关的问题,孙晓枫对这些问题是有深刻认识的,之所以这样,他一直都在坚持不懈地创造或设计各种各样的玩具“娃娃”的形象,我认为他是要让这些形象达到泛滥的程度(现在很多画家都试图这样做),通过这样的行为来为现代中国或世界的疯狂发展的某种状态或结果提供作为艺术家个体角度的一个注脚。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孙晓枫参加2005年“广州三年展”的影像装置作品,他试图用另一种方式或从另一角度进入他一直所关注的领域,这次作品的影像部分内容是拍摄两个女工在组装芭比娃娃,把这两段影像和一个钟拼在一起,于是,我们看到是钟的转速的快慢与女工的动作的快慢是一致的(通过编辑软件很轻易就能做到这一点),现场展示时影像投放在堆满由他设计的芭比娃娃包装箱的空间里。结果,我们在这样的简练的影像关系中所获得的信息或体会到的是什么呢?
实际上,它给我们开启了一个对我们生存现状某些层面的审视或思考的空间。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已逐渐发展成为亚州最重要的生产和加工的大基地,大量的外资注入建厂建企业,本土的生产制造业也蓬勃发展,大批外来打工人员涌入,这些来自内地农村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在这段珠三角经济发展史中扮演着不容忽略的角色,但他们所受到的对待或所获得的是与他们所付出的是远远不相称的。在珠三角的大部分工厂里,很多女工被限制了人身自由,她们没有太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就是说她们的时间应该是绝对属于老板的(在大部分工厂里,通常都有闭路视频监视工人的工作情况),她们的时间在她们进入了整个社会大生产环节的时候已被充分分配,同时她们也就被大生产这场运动抛离于时间之外。另一方面,影像中的女工所做的就是反复地完成一件事情--组装芭比娃娃,她们工作十分认真,或许也是惯性的使然,动作的类似于被设定程序的机器人,所有的过程是不需要智力发挥或自主性的。然后,一个个将会出现在世界各地消费市场的玩偶就这样产生了,这使我想起了卓别林在上世纪30年代拍摄的《摩登时代》在工厂的大机器前不停反复的拧螺丝的情节。最后孙晓枫还做了似乎挺耐人寻味的事情:他把她们组装和包装好的芭比娃娃签上他(孙晓枫)的名字,送给了这两位女工。
在这件作品里,孙晓枫选择这一影像内容来处理和最后的综合呈现是有比较清楚的判断和思考的,我相信他不单单是去关注女工,他所关注应该还是消费文化与大生产的关系,他选择了生产-消费环节中最原初(相对而言)的某个局部去做文章,试图去进一步去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化和展开,为我们提供从中获得更多启示的条件,或许人们会考虑:是什么导致了这些产品在不断的被生产出来?为什么是这样的产品而不是那样的产品?为什么我们今天的生活需要这么多的产品?
现在,作为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的孙晓枫,分身忙碌于各种不同性质的活动中,但绘画始终是不会间断,至少我每次去他的画室,都能看到新一批的作品产生或在生产。孙晓枫也曾跟我谈过一些装置方案或摄影计划,他一直也在酝酿着其它类型的作品,相信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也会看到他更多的不同类型的好作品。
张嘉平
2007年5月29日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
广州影像三年展2025即将启幕,本次展览以“感知生态学”为主题,探索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