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探访非凡视觉里的世界真实《南方都市报》

录入时间: 2007-07-24

    最近两年商业活动越来越多地涉足艺术领域,或者说是二者的互相渗透更为准确,2007年7月18日,法国著名干邑品牌马爹利举办的“2007年度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获奖艺术家作品巡展在广东美术馆隆重揭幕。继5月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举办盛大颁奖典礼及6月上海美术馆巡展之后,四位“2007年度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油画家曾浩,空间艺术家施慧,摄影家保罗·罗维西、缪晓春,再度携他们的艺术杰作来到了广东美术馆,为广州呈现了一场艺术盛宴。

参展艺术家

保罗·罗维西
传承美与光明的摄影家
    保罗·罗维西以顶级时装和广告摄影师的身份蜚声国际,曾创作出大量在业内最引入瞩目的肖像作品。他的知名度提升是在1980年,那一年他参与了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化妆品广告宣传活动。此后罗维西在被他称为“梦想之幕”的工作室中创造出了源源不断的感动世人的非凡作品。

缪晓春
超越时空的摄影家
    1989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1999年获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学士学位,1999年至今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与数码媒体工作室。自1988年至今,缪晓春已在世界各地近80个展览中展示了自己的作品。缪晓春的思维习惯中总是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想像,而这种历史与现实的语境转换也一直是他思考问题的重要方式。他试图以新技术重新创造规则,把人类以往经典的文化遗产带入当代艺术的全新语境。

施慧
关怀自然的空间艺术家
    198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工艺系,1986年始师从世界著名壁挂艺术家M A R Y NVARBANOV马林·瓦尔班诺夫(万曼)教授从事现代纤维艺术创作,1987年作品《寿》(合作)人选第13届瑞士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代表中国艺术家首次步入世界壁挂艺坛。之后一直坚持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作品形态由墙面走向空间。其作品先后在国内外许多重要展览及提名展、双年展中展出,引起广泛关注。

曾浩
洞悉时代变迁的油画家
    1963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曾先后任教于昆明教育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居北京,职业画家。作为“新形象”绘画的代表人物,曾浩在他的作品中并没有使用任何夸张的造型、刺激的视觉符号,也没有阐述任何凝重的历史记忆或政治寓言。他总是让观者置身于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引发观者对人与物关系的冷静思考。


对话

缪晓春

以古代文人的眼光看今世
    记者:在您的摄影作品中总是有一个古人雕像,是怎样考虑的?
    缪晓春:这个中国古代文人的雕像是我按照自己的形象翻制的,这是一种双重的解读,用他的目光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在这些生活的普通场景中建立并呈现一种人与周围世界的对立。摄影这种方式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他者”与当代生活戏剧性地结合在一起,让熟悉我们当代生活的每个人,都以独特的方式意识到过去的存在,同时,这也让过去含蓄地提出对于当代生活的提问。
    记者:您最近的作品是用3D技术置换的《最后的审判》,从二维到三维创作的跨越是否很难?
    缪晓春:这个并不难,我希望用技术的手法重新诠释艺术史上的名作,也由此来改变人们传统的看画方式,是一种新的可能性的尝试。摄影不只是纪录,它完全可以重新建构一个新的世界。
    记者:您怎样看传统摄影与数码摄影的关系?
    缪晓春:传统的摄影和数码摄影一样都是一种拍摄者对客观世界的主观选择。而选择用数码摄影拍摄并经过电脑修饰来呈现场景和人物只是主观行为的另一种方式。用数码手段做过的照片会更接近真正意义上的真实,它会呈现一种时间的流逝,或者有更深邃的空间感。

施慧
希望作品能与自然融为一体
    记者:当初是纤维给您创作的灵感,还是有了创作的观念之后才找到纤维来表达?
    施慧:我本科是学染织,因此对纤维比较感兴趣,后来又有一个机遇,“万曼壁挂研究所”在中国创立,我便进入“万曼壁挂研究所”师从万曼学习壁挂艺术。我并不很强调作品的观念,更关注怎样把这些材料做成我所感受到的新的视觉语言,也不喜欢用特定的观念词汇来注解作品。
    记者:您认为纤维艺术作品更适合被摆放在展览馆里,还是大自然中?
    施慧:我不想刻意追求异化与突兀,万物总是生长于自然之间,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草丛、树木、光影融为一体,然后静静地相互依存。当然,有些作品放在展览馆里,配合灯光的照射,才能形成比较完整的效果。
    记者:创作一件纤维艺术品,其中最难的部分在哪里?
    施慧:这个很难说,创作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我比较享受实际的操作,竹子、棉线、宣纸这些材料在感觉上温暖、柔软.富于弹性,尽管它们的物质形态不同,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反复地缠绕、交织,有秩序地叠落、并置,这些古老繁复的纤维编织手法让想象在作品的空间中不断生长着,最后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曾浩
我在洞悉时代的变迁
    记者:在您的作品中,人和物的相对尺度极,您曾用“平行”来描述画中人和物的关系,可以说得在具体些吗?
    曾浩:我可以举一个例子,90年代初,我还在广州的时候,一个朋友刚装修完新房,请我们去玩,朋友又极为爱惜,必须小心翼翼地搬动椅子,以免磨损地面或者蹭坏家具。在我一个旁观者看来,人和物的关系因此颠覆,人的重要性降到物之下,人在空间也成为一种“陈设”。因此我开始思考人、物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我不太相信人的创造能力,也不太相信人作为个体与别人的差异。当我面对一个人时,我相信我的感受就是他的感受,只是有时生活的空间不一样,生活的轨迹不一样,而导致了一种局限性。
    记者:许多作品是按日期作为题目,这是刻意的吗?
    曾浩:开始是一种刻意,后来觉得很好,希望大家在画面中可以体会到时间的流逝。因为特别的强调,所以给人感觉那一时一刻是个很特别的日子,会让人在画前停顿下来,有所思考和感悟,人生正是由诸多重要的时刻连接起来的。其实我觉得,一个人会怎么样?其实这种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就是每天重复不断的那种很日常的生活决定你的一生。
    记者:您怎样理解马爹利给您的评价--“洞悉时代变迁的画家”?
    曾浩:我只能说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洞悉时代变迁的画家”,创作之初我并不想做什么改变,不过这种围绕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却一直潜伏在我的潜意识中,直到拿起画笔试图表达自我的那一刻,点燃了灵感,在画布上完全呈现。


解读作品

每一张照片都是一场邂逅
   
作品:人像摄影
    作者:保罗·罗维西
    对罗维西来说,“每张照片都是一场邂逅,一次内心的相互忏悔。”他以自己的语言敏锐捕捉每一个瞬间,“拍摄对象在摄相机前发现自我、完全与外部世界相隔绝、沉溺于她的孤独和从北边窗户流进工作室的美丽光线时那一刻的表情”深深触动了罗维西的艺术神经,他照片中返璞归真印记的溯源也由此展开。保罗·罗维西的作品中透发出一种明快的幽默感而不显浮华。正如经常和罗维西一起工作的创意总监Ronnie Cooke曾经说过的:“保罗在创造美与光明。”

在背面看米开朗琪罗
    作品:《虚拟最后的审判》
    作者:缪晓春
    现场:通过3D动画虚拟与合成将米开朗琪罗的这幅巨作重新演绎,原有的观看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一个原先是二维的图像便转换成了三维的空间,现场记者不仅能从前面看这个场景,也能从侧面、旁边、上面来欣赏它。
    艺术家解读:雕塑能从许多面看,但绘画只能从前面看,设想一下,从背面看米开朗琪罗的《最后的审判》会是什么样子呢?这样大胆的设想促使缪晓春用3D模型“置换”《最后的审判》中的所有近400人物,然后按照“最后的审判”中的格局进行翻转。3D虚拟动画不但在技术方面成为艺术家的超级助手,也改变了艺术家的视点和成为新思维的导航仪,3D的转变体现在主题上,虽然使用了3D虚拟动画技术,但是缪晓春认为他的视点仍然是摄影这门职业的延伸。

寻找有弹性的墙
    作品:《老墙》   
    作者:施慧
    现场:作品长8米,高1米,由上百块形状各异的石头拼成,配合上灯光,气势上比生活中现实的老墙更宏大。而所有的这些石头全是由纸浆制成的,记者小心地轻轻触摸,竟然还有弹性,与印象中的墙完全不同。洁白的纸浆横亘在木柱之间,仿佛一堵墙被抽去色泽和质感,释放出一种空无的震慑力,犹如无声无息中默默流淌的时间。
    艺术家解读:2003年施慧接到一个亚洲地区的空间艺术邀请展的邀请,邀请展要求伊朗、印度、中国、日本等国家的艺家创作一个能够代表所在城市的软雕塑作品。生活在杭州的施慧喜爱散步,尤其喜欢到杭州郊外的矮山上走走,那些散布在郊外低矮山丘上的老房子的院墙是从小伴随她长大的生活印记,细心的施慧发现南方的墙和北方的并不一样,南方的墙很湿润,长满青苔,笼罩着晨雾,然而,在快速的城市化建设中,这样朦胧的、柔软的、亲切的老墙正在慢慢消失,于是施慧希望用自己的作品、用纤维这些特殊的材质,再现老墙的美。

都市里“疏离”的生活状态
    作品:“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系列画作
    作者:曾浩
    现场:在曾浩的作品中,直截了当地选取日常生活景观加以描绘:洗头、起床、无聊的站立、呆望等等,各种物品以及人物都变成了同样大小的玩具式模型,星罗棋布地散置在空旷的背景之中,而且彼此不发生任何关系.永远处于一种“疏离”的状态。
    艺术家解读:在现实生活中,曾浩很早开始了人对物质的屈服、对社会的妥协的思索。他的作品主题开始转向表现人与物之间的错位关系。他说,“人不断创造物质,但最后被物质束缚,不知道谁为谁服务。”曾浩希望解读他作品的人都有自己的角度,“希望自己是在做一种建设性的工作,但面对某种现实,我不知道我做的这种事情是在建设还是在破坏,现在正处在这样的时期。我只能找一种可能性,一种这样做下去的可能性。”


记者手记

但愿让更多的人读懂他们
    看展览,总是幸福的。无论是商业还是非商业性质的展览,我们都能从中看到不一样的视角和表达。之前从来不知道用纸浆可以设计并制作出那么宏大震撼的巨型作品,又从来没想过绘画的主题可以完全不像主体,而被缩小100倍地放在超大的背景上,还有,摄影作品不是平面的一张照片,而是可以从更立体的方向欣赏照片上的人和物。在一个下午的采访和参观中,不断“遭遇”激动、过瘾和灵魂的撞击,开启心智,启迪思维。
    可惜的是,这么好的作品,在展览中没有完美地诠释。记者本人因为工作需要,事前查阅了各位艺术家的大量资料.这才敢说大概明白其中三分内容,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参观者,看完所有四位大师的作品可能还是一头雾水,现场缺乏相应的文字介绍,也没有任何讲解人员,更加令人不解的是,各位艺术家本人也是惜字如金,即使在采访中也相当“低调”,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当然,艺术也许原本就该是小众的、高品位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但是,既然是一场公开的展览.就该对得起兴冲冲赶来的观众,观众品位和知识面的成长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链接

“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简介
    自2004年创办以来,由法国著名干邑品牌马爹利所推出的“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评选活动旨在欣赏与褒奖在艺术领域中取得非凡成就的艺术家们,并将这一广受瞩目的奖项颁发给了包括导演贾樟柯、油画家张晓刚、法国女摄影家莎拉·莫恩(Sarah Moon)、法国摄影家马克·吕布(Marc Riboud)等人在内的13位杰出艺术家。“2007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作为本年度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评选之一,特别邀请到了4位在中国极具权威性的艺术家组成了专家顾问团,他们分别是:潘公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国美术馆馆长)、李磊(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和王璜生(广东美术馆馆长)。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