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欣宾:生来就是大师《信息时报》
录入时间: 2007-07-16
大洋新闻2007年07月15日来源:信息时报
从
7月13日开始,广东美术馆开始展出《大师之旅--董欣宾个人回顾展》。该展览看似是一个平常的中国画展,但参展当日,人数不多的展厅却出现了一片惊叹。董欣宾,一个陌生的名字,一个在2002年已经逝世的中国画家,为何会赢得“大师”之名,他的画究竟又有何不同?他的人是怎么样的人?
越多了解董欣宾这个人,就越发现他的不同与天分。他的自信,他的“生来大师”,他的骄傲以及他令人惊叹的作品,都让人感到,我们必须要重新去打破自己对中国画的成见,重新看待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内心世界。
展览中,我们采访了董欣宾的儿子董博先生,听他讲述董欣宾的故事。
董欣宾,1939年11月23日出生于无锡张泾,1945年拜无锡书法家张云耕为师学习书法,1953年拜名家秦古柳为师学习传统中国画,1958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附属中学美术班,1962年入伍,1968年转业,当印刷工人。1975年
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当中医。1979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成为刘海粟院长的山水画研究生。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班,为江苏国画院一级美术师,著作有《欣宾画集》、《中国画对偶范畴论》、《六法生态论》等。2002年患肺癌逝世。
信息时报:很多人都不了解董欣宾的经历,请简单讲述一下董欣宾的生平吧。
董博(董欣宾的儿子):他小的时候在农村种田,16岁开始当学工,所谓的学工就是我国第一代农民工。后来,他去了南京求学,学习后就去当兵。当兵回来后,去印刷厂当制版工,后来他感到这种生活离艺术太远,就离开了。当时正好社会上在征中医,他就考了中医。他的医术非常好,有处方权。他当了医生后,时间比较宽松,就有时间画画,一边行医一边画画。1979年,他考上了刘海粟的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就分配到江苏省国画院。艺术经历大概是这样。
信息时报:在谈论他时,他的几位朋友都谈到他的“高处不胜寒”,为什么呢?
董博:“高处不胜寒”是这样。他的性格就是一辈子抗争所有的事情,只要是不正确的,他一分不接受,坚决不要任何过渡,从来都是直言。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高度太清楚了,他非常清楚自己在中国画上取得的成就,心里太明白了,所以很多事情他就不参与了,比如一辈子不卖画。因此,他的生活就相当简朴,他的画室住进去就是毛胚房,一直到他过世都没有装修过。
二十多年来,他都是在一小块地上作画,要么是墙上,要么是地上,都是蹲着画。门被画破了,就拿了一个木板挡着,画画下面那块水泥地一直被他画得凹下去。这次展览几张大画,都是在室外画的。
信息时报:除了画画,他日常生活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董博:他是一个美食家。他一生没有多少个头衔,但他最看重的是头衔是“全国烹饪学会总顾问”,因为他自己也烧了一手好菜,光一个豆腐,在中国美术圈都很有名,他能烧一百种豆腐,味道都不一样。平常,如果你给他一百块钱,他就像个小孩子一样非常骄傲,说自己有钱了,出门就抢着花钱。就是这么一个人。
他的武术也非常棒,在广州很有名,广州白眉拳的人专门去拜访他。而且他的武术是实战性的。所以他的成就不仅是绘画,还有诗歌、中医、武术、哲学,他一直说绘画是他取得成绩中最小的一部分。
信息时报:为什么这样一个杰出的人却不为人所知?或者说,生前他为什么没有成名呢?
董博:因为那个时代讲究三个东西:影响力,覆盖面,知名度。他把这三个东西总结成--“弱者的通行证”,所以强者不需要。你现在可以说他被埋没了,但有一天他被重新发现,他的高度不是一般艺术家可以比拟的。
他有一句话,一将成名万骨枯。但是一家成名,在这个时代,也是白骨如山。这个时代只要出一个人,其他人的其他努力都显得很不重要。
信息时报:他是因为太骄傲,所以自愿选择了无名的生活?
董博:对,因为他太明白了。因为他的西方哲学,西方美术史烂熟于胸。1985年,他的画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何海霞看了他的东西非常喜欢,就对他说,如果你要出名,就留在北京,如果你要做出巨大的成就,那你就把你的东西写成文章。他就回去了,一回去就是20年,20年中,他都不出门,除非有重大的学术活动,期间他出了6本书,有两本现在被大学作为美术辅助教材。这也是今天,我们说他是中国画学科的奠基人的原因,他的著作和画都会在将来得到更重要的认识。
信息时报:董欣宾对于他的成就最骄傲的是什么?
董博:他的老师都是最优秀的人。这是中国文化传承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师承。他一辈子最骄傲的事情是他的老师都是一流的。他的启蒙老师是秦古柳,他的书法老师是张云耕,都是不得了的人物,当时都是对他手把手的教出来。都是这些人教育他的,他一辈子说自己最骄傲的是老师。
信息时报:那么,这次展览,我们选出了他一生各个时期的作品吗?
董博:这次的风格由栗宪庭先生挑的,不是严格按照时期来挑,而是按照他的各种风格来挑选。
董先生在色彩的运用上,一是处处见笔,即强调色彩如书法般的笔法,一笔下去,如书法之一波三折,既是物象的形,也是笔法的形状,更是笔法的意象。二是不使用勾线填色的方法,以写的笔法运用。所以董先生的重彩画,彩和墨常常混合使用,粉与水处处浑然一体,既保持了彩的厚重,又发挥了墨的透明。而且墨块、色块、线条随性情所至,既挥洒自如,又节奏分明。其中很多张作品,在粉彩的厚重中,穿插着水分饱和的浓淡墨色,让画面有极强的呼吸感觉,和略带神秘的空间感。
--栗宪庭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