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人画”奠基人董欣宾遗作展广东美术馆开幕(新闻稿)
录入时间: 2007-07-13
由文化部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和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江苏省国画院主办的《大师之旅--董欣宾作品展》于7月13日下午三点在广东美术馆开幕,展览为期20天,展出董欣宾生前具有代表性的国画作品近99幅,展示了董欣宾对中国画笔墨程式和美学境界的革新探索。
董欣宾(1942~2002),江苏无锡人,1979年
考入南京艺术学院,成为刘海粟院长的山水画研究生,后至江苏省国画院从事山水画创作,并任理论工作室主任,其中国画创作实践和中国画本体论理论体系的阐述影响深远,著有《中国画对偶范畴论》、《六法生态论》等,被认为是当代中国“新文人画”
幕后推手和事实上的奠基人。著名当代美术评论家栗宪庭为展览作序,再次从学术上勾勒了董欣宾对中国画笔墨色彩程式和美学境界事实上的贡献。栗宪庭在八十年代末期的美术创作生态中就已经发现了董氏创作和主张的脱俗端倪:1989年
《中国美术报》发表栗宪庭文章《南线经皴-新文人画两种风格大致形成》,文章中称董欣宾为南方画派的领衔人物。
此番画展作序,栗宪庭在全面考量董氏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正了他本人对董欣宾的认识,认为董的创作具有事实上的“当代性”和对笔墨色彩程式的创新贡献。认为董欣宾的创作真实面对自己当下的生存体验和感觉,同样的题材和描写对象,在董欣宾的笔下有了董当下和自我的独特况味,突破了当时意识形态、国画的写实主义改造和要有“油画味道”、传统笔墨程式趣味要求等等的干扰;认为“画面物象被纯粹意象化,是董先生在文人画的当代转换上,做出的特别贡献。”
展览展出的作品,凸现了董氏在线条和色彩上独特的驾驭之道,清晰地传达了董氏为了直抒人生当下体验而非因袭题材,从而对中国画的笔性、水性、墨法、色彩、书写性进行全面探索的创作理想。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