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作者介绍

录入时间: 2007-07-10

    董欣宾,1942年1月生于江苏无锡,2002年去世,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班,现为江苏国画院一级美术师,著作有《欣宾画集》、《中国画对偶范畴论》、《六法生态论》等。


1986年    于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同年,《江苏画刊》第5期发表其文章《也谈几句我见》;第7期发表郑奇论文《董欣宾初论》,并发表董欣宾中国画作品十多幅;第8期发表董欣宾文章《再谈我见》;同年8月,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欣宾画集》,著名文学家高晓声写序。 同年9月28日,《解放军报》发表陈大鹏文章《从好战士到名画家-记退伍军人、中年画家董欣宾》; 同年,《红旗》杂志发表董欣宾中国画作品《情高质洁》;《山东文学》杂志发表 中国画《姿曲意直健且劲》、《朵云》发表其论文《中国画若干理论问题初探》。

1987年    1月15日《爱国报》发表其文章《画家书简》;1月22日发表《说挑头》,2月19日发表《技巧议》。

1989年    《中国美术报》发表栗宪庭文章《南线经皴-新文人画两种风格大致形成》,文章中称董欣宾为南方画派的领衔人物。1989年第7期《江苏画刊》发表陈孝信文章《我的画既不是传统,也不是新文人画-董欣宾采访录》,并发表董欣宾中国画作品10幅;同年12月27日,台湾《中央日报》发表朱旭初文章《董欣宾其人其画》; 同年,《中国美术报》第23期发表董欣宾、郑奇文章《关于文化对流的对话》; 同年,台北《雄狮美术》月刊出版《董欣宾专辑》,发表中国画35幅及5篇学术论文.

1990年    4月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董欣宾、郑奇合著学术专著《中国绘画对偶范畴》和《中国绘画六法生态论》。 同年11月,董欣宾受骋为华东五省一市书画鉴定提高班任课教师。

1991年    1月《中国绘画对偶范畴论》获江苏省哲学主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991年第3期《文艺研究》发表凝寒(陈孝信)介绍《中国绘画对偶范畴论》文章; 同年第3期《江海学刊》发表陈同高文章《中国绘画美学的构建与开拓-读《中国绘画对偶范畴论》与《中国绘画六法生态论》》; 同年第6期《江苏画刊》发表董欣宾、郑奇、牟国良论文《论0的美学-中国画原理探索之一》; 同年10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董欣宾文章《读刘典章先生书法》。

1992年    第1期《朵云》发表董欣宾、郑奇论文《从“六法”之生态看中国画的现 状》; 同年《中国绘画对偶范畴论》与《中国绘画六法生态论》由江苏美术出版社第2次印刷; 同年10月,台湾随缘艺术基金会《艺术潮流》(香港)杂志社出版《中国大陆中青年美术家百人传.国画篇》;董欣宾名列第4; 同年,被美国哈佛传记研究所编入《世界著名杰出个人》大词典,又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研究所编入《国际文化名人大词典》。

1993年    7月赴美出席20世纪世界文化艺术交流大会;同年,江苏音像出版社出版郑奇为董欣宾诗词谱写的歌曲《董欣宾歌传-此身宛若云一朵》盒带专辑。

1994年    6月20日,受聘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同年9月16日,《扬子晚报》发表著名作家庞瑞垠的评论文章《从<董欣宾歌传>说起》。 同年12月,百花文艺出版社会出版式《南京大观》,收入董欣宾散文《中山陵寝巡思》、《游燕子矶记》。

1995年    11月董欣宾、郑奇合著经济学著作《无锡县社队工业年谱》,由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

1996年    5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无锡县社队工业年谱》的首发式暨乡镇企业研讨会,费孝通、钱伟通等题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均作了报导。 同年,《东南文化》第2期发表郑奇论文《论江苏画派的两个发展阶段-从傅报石到董欣宾》,并发表董欣宾中国画作品3幅。 同年9月,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纪念文集》收入董欣宾、郑奇论文《赵陵山族徽在民族思维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同年7月,董欣宾、郑奇合著《太阳的魔语-人类文化生态学导论》由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 同年,美国《世界报》发表学者连文山关于《太阳的魔语-人类文化生态学导论》的书评; 同年,《读书》杂志刊用索菲《太阳的魔语-人类文化生态学导论》的书评。

1997年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艺苑》(美术版)第3期发表郑奇论文《董欣宾研究》,同时发表董欣宾作品4幅; 同年10月,澳门举行亚细亚现代艺术交流会,董欣宾任美术代表团团长;

1998年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艺苑》(美术版)第1期发表董欣宾论文《纵横国画如是观》,并发表其国画作品《太湖夜泊望月西》; 同年5月,《中国绘画对偶范畴论》与《中国绘画六法生态论》由江苏美术出版社第3次印刷; 同年8月,译林出版社出版豪华本大型画册《董欣宾画集》。

2000年    《美术》第1期发表董欣宾、郑奇论文《谈吴冠中、关山月的不同"零"说》; 2000年5月,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出版《荣宝斋》杂志第3期发表郑奇论文《董欣宾与当代中国画》,同时发表董欣宾中国画作品31幅。

2001年    5月,香港《星岛日报》连载孟昌明文章《关于董欣宾》; 同年,《新民周刊》第15期发表著名作家陈丹燕文章《画家的不甘心》;同年6月,中国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策划《董欣宾人物画集稿》,出版《画语与印痕》; 同年,《太阳的魔语-人类文化生态学导论》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文艺出版社再版;同年8月7日,“江南好-董欣宾中国画展”于中国美术馆1楼圆厅举办; 同年,董欣宾诗集《百感浩茫诗与画》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同年,香港出版董欣宾诗词,郑奇谱曲的《丹心不寄旧春秋-董欣宾歌传》专辑CD.

2002年    3月刊、5月刊《江苏画刊》连载郑奇论文《董欣宾对中国画理论的贡献》一至三部分,第四部分未刊。 2002年10月15日下午6时,中国画坛一代大师董欣宾在上海逝世;10月19日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同年12月17日,由文化部中国对外艺术展览公司主持,在北京政协礼堂金厅举行“董欣宾艺术人生追思会”; 同年12月26日,由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京博物院、中国对外艺术展览公司、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美术家协会、江苏省书家协会、《江苏画刊》、无锡市文化局、无锡市博物馆,共同主办“大师的苦旅-董欣宾艺术回顾展”;出版《大师的艺术若旅-董欣宾先生追思集》。

2003年    10月15日,由文化部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于1997年批准立项的,由董欣宾任负责人的国家重点课题《中国绘画学科建设研究》,由郑旗继任主持人,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正式启动,参加本课题合作者有南艺、浙江大学艺术学院、东南大学等院校的专家。

1939年    11月23日出生于无锡张泾。

1945年    拜无锡书法家张云耕为师学习书法。

1953年    拜名家秦古柳为师学习传统中国画。

1958年    考入南京艺术学院附属中学美术班。

1962年    入伍。

1968年    转业,当印刷工人。

1975年    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当中医。

1979年    考入南京艺术学院,成为刘海粟院长的山水画研究生。

1981年    香港《集邮》杂志发表其中中国画和吕《黄山云海奇观》;同年《江苏画刊》发表其中中国画《匡芦莲溪图》。

1982年   于南京艺术学院展览馆举办研究生毕业画展,轰动江苏画坛。 同年,分配至江苏省国画院从事山水画创作,并任理论工作室主任。同年,大型文学期刊《钟山》发表其中国画作品《傲天》、《黄河》、《枣园》。

1983年    《美术丛刊》第28期发表其论文《中国画点线内结构解析》以及中国画作品十多幅。

1984年    于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同年为香港《集邮》杂志题写刊名。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