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录入时间: 2007-04-12
1937年,摄影术结缘中国的第98个年头,中日战争在这一年的七月七日全面爆发。在中国摄影发展的史册中,沙飞的名字从此彪炳其上。1937年12月,25岁的沙飞得偿所愿,参加了八路军,并进而组建了人民军队的第一支新闻摄影队伍。沙飞为今人留下了关于那个非常时段的最具个性化色彩和艺术成就的一批经典影像,他所怀抱的个人理想和才情,以及他为这个灾难深重的民族所自觉背负的责任,永远铭刻于这一张张照片之中。
2005年,我们获得了一个重要契机来回顾这段不幸而激越的历史:沙飞家属向广东美术馆捐献了保存至今的三百余幅沙飞照片,学术界也因此得以重新认识评估沙飞摄影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1937之前,沙飞已经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探索过程。他成长于意识趋于开化、行迹遍及海内外的司徒家族,革命与文艺气氛浓厚,家庭陶育了沙飞早年的人文素养。三十年代初,家境没落之时,他考取了无线电专门学校,同时开始广泛阅读左翼文学作品和都市杂志,并在业余时间研习摄影。1935年,沙飞加入了上海摄影团体“黑白影社”。这一阶段的摄影创作是以倾向唯美形式感的作风为主,《渔光曲》等作品还参加了“黑白影社”举办的摄影作品展。1936年,沙飞来到上海,就学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这段短暂的学习经历让沙飞广泛接触了上海的文艺界人士,尤为重要的是他接触到了鲁迅先生,并拍下了鲁迅与青年版画家亲切会面的一组照片,这组传神的杰作在鲁迅逝世后被媒体广泛发表,沙飞作为摄影家的身份开始为人们所认可。而他对于摄影的理解在这一年也发生了重要转折,他开始深入思考摄影之于社会的现实意义,认为“摄影是暴露现实的一种最有力的武器,我总想利用它来做描写现实诸象的工具”。他将镜头转向了底层民众和国防前线。在积极融入左翼文艺运动的同时,沙飞不仅在摄影观念及技术上获得了较为全面的启蒙,同时他也通过为报章、杂志、通讯社的拍摄、采访等环节深入参与了现代媒体的具体运作过程。这些经历都为日后他在战争环境下开展出色的新闻宣传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6年和1937年,沙飞还在广州和桂林举办了两次个人摄影展,获得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1937年参加八路军后,沙飞全身心投入到了民族救亡的新闻摄影事业中。在极其艰险恶劣的战时条件下,沙飞率领战友们组建了人民军队的第一支新闻摄影队伍,这样的一支队伍,不仅为我们留下了晋察冀边区的军民战斗和生活情态的生动记忆,同时还创编了解放区第一本摄影刊物-《晋察冀画报》。在以对敌抗争为根本目的的现实环境下,沙飞的摄影观进一步发展,他总结了新闻摄影在战争环境中的优势:“第一,它能最忠实地反映现实,因此它能给人以最真实的感觉,最具体而深刻的印象,而为人们所最容易接受与欢迎。第二,它能最迅速地反映现实,并能最迅速地将所反映出来的广泛地传播出去。所以毫无疑问的,它是一种负有报道新闻职责的政治任务的宣传工具,一种锐利的斗争武器。”即使在获取这样一种成熟的政宣工具意识下,沙飞仍然坚持将镜头聚焦于“现场”的真实,反对为了短期的宣传效果而事后补拍的做法,认为虚假的成分始终会损害到新闻摄影在传播中的可信度和力量感,从而失去鼓舞士气的作用。这样一种立足于长远利益的摄影伦理观始终贯彻于沙飞的采编与教学工作中。经过沙飞和石少华的努力,晋察冀军区和冀中军区从1940年到1948年共举办了九期摄影训练队,使整个军区的各支部队都配备了摄影团,从而开展了广泛而有效的宣传活动。这样的一支团队在建国后成为了新闻摄影界的主力军,沙飞的新闻摄影实践及相关理论也一直影响至今。
在这一阶段,沙飞的摄影作品呈现出一种折衷的美学风格,平易朴实而阳刚沉着,唯美倾向与民间醇情融洽地调和在了乐观无畏的战斗状态中,时而整肃,时而欢快,一个朝气弥满、意志坚定的青春中国跃然眼前,沙飞的照片中极少出现引起悲伤情绪的灾难性场面,这样的一种题材、风格的形成,应该是沙飞在现实的政宣工作中理性追求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他努力调和了自己本真的艺术追求及不同受众所乐于接受的风格样式,并先见地意识到如何将图片的信息价值在快速而广泛的传播过程中得以体现,从而为人民军队开创出一套行之有效、积极灵活的宣传策略,为战争争取到来自国内外最广泛力量的支持。
沙飞在战争中拍摄的愈千张底片今天大都完好地存放于解放军画报社,这样一笔巨大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保留下来,与他本人当年极其重视影像资料整理的态度关系密切。在那样一个动荡的环境下,沙飞组织战友们冒着生命危险随身携带大量的底片资料转移,这在今天仍然让人感铭至深。
1948年5月,积劳成疾的沙飞来到了石家庄和平医院疗养,从此再没有出院工作,两年后,时年38岁的沙飞因精神疾病发作枪杀了为其诊疗的日本医生津泽胜。沙飞死在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祖国的刑场上,怀中还暗藏着他为鲁迅先生拍摄的照片底片。
直至1981年,中国摄影界才首次公开评价沙飞,之后关于沙飞的众多展览和出版物陆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样的一个艰难而曲折的记忆恢复工程,实际上主要由沙飞夫人王辉女士及其子女推动的,沙飞的战友、学生及其摄影艺术的爱好者也纷纷加入了这一行列。近年来,广东美术馆开始了对中国现代摄影史的系统梳理工作,而沙飞作品的入藏及研究成为国内学术界全面启动这一学术工作的重要环节。
沙飞摄影奖组委会
2007年4月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