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界面影像】广州三年展:以无畏的视野对转瞬即逝的未来进行思考

录入时间: 2018-12-26

主题为“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的第六届广州三年展于近日开幕,分为主题展和文献展两个部分。主题展邀请来自约15个国家的近50位/组艺术家参展,文献展将全面回顾过往五届“广州三年展”的历史发展,梳理学术脉络。本届三年展的另一个亮点是,由广东美术馆展联合广东地区多个艺术空间组成分展场/平行展,共同探讨当代艺术问题。本次展览由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担任总策划和文献展策展人,安琪莉可·斯班尼克(Angelique Spaninks)、张尕、菲利普·齐格勒(Philipp Ziegler)担任主题展策展人。
 

主题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叠加: 数字中的艺术”,策展人:菲利普·齐格勒。这个部分回顾迄今为止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史,提出关于数字基础设施的深刻见解,展现数字对当代的渗透,预测未来数字技术发展的前景。第二部分:“同类演化”策展人: 安琪莉可·斯班尼克。“同类演化”将技术的发明和干预带到伦理层面的探究上,将主体性延伸到非人类的生命,关注人类和非人类共同的起源和共同进化的轨迹,以及生物政治的新视野。第三部分:“机器不孤单”,策展人: 张尕。“机器不孤单”展览进一步将主体概念延伸到非生命领域和物体世界中。无论文化或自然、技术或心理,提出在后人类的共生形态下,对现代性、自由和解放的深刻反思。

三个部分各自以其分主题共同编织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出入点,凸显出一个借由真实和虚构来阐释这个“诚如所思”的世界,让观者得以再一次以无畏的视野对转瞬即逝的未来进行思考。
 

策展人张尕认为第六届广州三年展的题目虽然看起来平铺直叙,其实蕴含着很多内容。前半句 “As We May Think” 翻译成“诚如所思”是去人格化的翻译,这样的翻译也点出了展览所蕴含的去人类中心论的表述。后半句“加速的未来”,英文是“Feedforward”, 即“前馈”的意思,指的是控制论里相对于“反馈”的一种预设机制,即在行动开始之前就采取控制。

本次三年展希望在探讨由技术构建的时空,从真实到虚拟所产生的多重影响,通过人类和非人类、生物与机器、有机与无机的愿景的联盟,提供一种关于新的生态可能性的场景,使得经过重整的人文主义可以在物的集合中共生并互惠地成长。展览现场充满科技和未来感。
 

林恩·赫什曼·利森作品《无限的引擎》。林恩·赫什曼·利森是美国媒体艺术和影视先驱。过去40年来,她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科技、媒体和身份的作品。《无限的引擎》是她仍在创作当中的一个项目,包含许多部分。如同一个基因实验室一般《无限的引擎》将自然展示为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一个进化的过程。
 

《无限的引擎》涉及到的话题包括转基因生物的产生、通过 3D 生物打印来人工制造人体器官,以及DNA 这个几乎无穷大的信息储存媒介。赫什曼·利森将这些再生性医药的成就作为艺术品,呈现出它们独特的美学。
 
 
塔噶·布雷恩作品《深沼泽》。
 

《深沼泽》包含一系列部分沉没在水中的环境作品,其中还结合了湿地生命形式和人工智能软件代理。这两个代理分别叫做哈里森和汉斯,它们耐心地守护着沼泽领地,并不断调整沼泽环境。每隔几分钟,它们就会调整一次灯光、水流、雾气和营养素,想要打造适合不同用途的环境。哈里森想要一个天然湿地环境,汉斯则希望打造一件艺术作品。借助深入学习方法,每一款软件都通过解析从在线图片库中下载的数千张带标签和分类的图片,了解了具体的目标。它们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新的设置组合,给自己拍照,然后选择让自己越来越接近原定需求的渗透方法。
 

作品《第二人生——栖息地》是一件互动生态装置,由艺术家郑先喻与张硕尹于2016年双个展共同创作。作品由组件式温室以及电脑 模拟环境组成。温室中的蚊子会借由艺术家外部提供的血液以及养分循环生长,而死去的蚊子会以人形转生于电脑软件中的荒岛,并且拥有20分钟的生命周期。观众能借由给予补给品增加其生命周期长度,或是任由人形角色死亡。人形角色死亡时会触发作品喂血装置,将血液输入温室喂血器中,提供母蚊养分。
 

吉尔伯托•埃斯帕萨《自动光合植物》项目被视为一项研究试验,其重新构想了污水处理系统,尤其是其中的废弃框架,从而抢救其中蕴含的能源,并建立一个可以让全新生态系统赖以生存的互利共生系统。让需要不同营养水平的生产物种和消费物种(原生动物、甲壳类动物、微藻类和水生植物)可以实现内环境平衡。
 

由彼得·魏博尔和贝恩特·林特曼共同创作的互动装置《You:R:Code》。贝恩特·林特曼是一位艺术家和科学家,他专门从事实时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工作,研究重点是交互系统和生成系统。该装置作品展现了在超人类时代,人类也会成为一堆代码以及数据的载体。装置有两种解读方式。第一种解读是“你的代码”,在欣赏该装置作品时,参观者会体验到不同类型的数字转换。第二种解读是“你是代码”,强调了我们本身也是由代码组成,这也最先体现在我们的基因代码中。遗传代码构成了生命的算法,从出生起就决定了我们要做什么。
 
 
 
 

刘娃的作品涉及多种媒介,如互动装置、表演、绘画等。她的作品取材于社会现实与日常生活,结合人类学的理论框架,探讨人与社会之间辨证的权力关系和相互作用力,意在唤起观者潜在的共同意识,在不同文化和生存方式之间建立对话与共鸣。
 

王郁洋的作品既是对于真实的知性追求,也是对于真实借以显现的材料之潜力的探索。在作品《嘴》中,艺术家在展厅的墙面上安装着一个仿真的机器嘴。当观众走近它时,触发到感应器,墙面上的嘴将口水吐向观众。这时嘴的无理之举却赢得了人们的欢心。
 

艺术家安娜·达米特里的作品《病原之裙》。这件名为“干净的亚麻”的睡袍灵感来源于过去几个世纪里人们的习惯—当时的人不常清洗身体,反而认为清洁自己的亚麻衣服就足够了,因为他们觉得衣服会传播疾病。这一观点出现于伦敦大瘟疫时期,干净的亚麻衣服在那时拥有洁净和体面的独特含义,即使穷人也是如此。
 

达米特里带来的另一件展品是一条 1665 年时期风格的“病原之裙”。裙子采用生丝为原料,同时用胡桃皮进行手工染色,因为当时最有名的草药师尼古拉斯·库尔佩珀(Nicholas Culpeper)曾推荐胡桃作为治疗瘟疫的方法。裙身装饰有典型 17 世纪风格的刺绣,刺绣上浸了艺术家从灭活瘟疫细菌中提取的 DNA。长裙上还部分点缀了薰衣草花束——在历史上的伦敦大瘟疫时期,人们常会携带嗅闻薰衣草,以遮掩疫病所散发的臭味,也起到防止疾病污染的作用。这条裙子的裙衬(一片通常穿在裙子里好让裙子蓬起来的衬垫)里塞进了气味刺鼻的草药和香料混合物,和当时治疗瘟疫的医生所佩戴的鹰嘴形口罩里填充的一样。
 

安娜·达米特里是一位英国艺术家,主攻雕塑、装置艺术、手工艺和生物媒介,探索人类与合成生物以及新科技之间的关系。
 

奥利弗·拉瑞克是一位出生于奥地利的艺术家,目前在柏林工作。他的多媒体作品长期围绕过去与现在、真实与虚拟、原创与重组之间的关系。在创作其最新作品《狗年》的过程中,他继续研究有关变形的概念,并且关注时间以及人类与非人类生命形式之间复杂的动态关系。
 

这件采 用 树 脂 浇 铸 的 人 犬 (Hundemensch) 雕塑。由狗头和下蹲人身组成,怀里护着一只小狗。其肌肉发达的透明背部下方清晰可见人耳、青蛙、蝾螈和螃蟹的轮廓。与拉瑞克此前的许多作品不同的是,创作这种作品的灵感并非来自现有雕塑。相反,他是根据史前至 19 世纪期间创作的各种拟人形象来绘制图纸,然后制成 3D模型,最后依此浇铸成雕塑。
 

作为《狗年》的一部分,这个无标题视频展示的是白色背景下移动和变形的鱼类、真菌、人类和非人类形态的线性动画。随着构成动画的线条不断地延伸或缩小,越来越多的细节也被放大,并且在图像变化的同时也增强了时间感。
 

陆平原擅长用“故事”这一独特的媒介进行艺术创作,撰写了大量与艺术有关的奇幻短篇作品。本次展览上呈现的是艺术家该系列在科幻方向上的最新实践,这不仅仅延续了该系列现实和梦境关系的模糊颠倒,也包含作为日常仪式的创作过程:艺术家将日本漫画家贰瓶勉《人形之国》中的人形赛伯格视为创作的灵感来源,  每天的写作时间都以膜拜这后人类的神祗作为开始。作品讲述的是在人工智能语境下,灵(灵魂)肉(肉体)可分离所引发的冲突和矛盾。故事用 A3 纸张打印,并用一双机械手雕塑固定并悬挂,使得故事带有神秘、雕塑化的人工智能气息。
 

艺术家托马斯·费尔施代恩弥合了应用科学和理论科学之间的差距。他尤其关注言语、视觉和材料元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对事实与虚构之间的潜在关联、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挖掘探索等。他的核心方法被其称之为“观念叙事”。《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讲述了一个关于在科幻小说和恐惧、乌托邦和反乌托邦之间摇摆不定的故事。这个项目结合了雕塑、绘画和文学元素,同时还有生物化学过程——将人体肝细胞经历培养、发酵,最终蒸馏成酒精。
 

作品的中央矗立着一尊《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大理石雕塑。这尊雕塑正在被自养型细菌缓慢吞噬。无机的石头变成了有机的“食物”。
 

菲利普·齐格勒作品
 

乔恩·凯斯勒是一位以机械雕塑和沉浸式装置而闻名的美国艺术家。凯斯勒的智慧和强大的设计能力体现在他对战争、媒体、消费文化、政治和气候变化等主题的诠释。他的作品揭露了对媒体体验成瘾的这一文化现象,并利用这一现象展示了其带来的恐怖和虚伪。
 

乔恩·凯斯勒的动力雕塑《世界是布谷鸟的(时钟)》的核心部分是由沛纳海的制表大师改造的陀飞轮手表机芯。时钟不会告诉我们时间,但它会讲述一个故事!时钟讲的是一个有关失去了飞行欲望和能力的布谷鸟看到的故事。凯斯勒的作品往往具有潜在的政治寓意,虽然它是通过隐喻的手法来体现,但这个作品暗示了环境变化对布谷鸟的影响,从气候变化导致的迁移模式转变,到环境灾难如石油泄漏和森林火灾带来的影响。
 

除了极具科幻感的主题展览,这届广州三年展尝试通过分展场、平行展的方式,重新整合广州周边的各个当代艺术机构,使得机构和机构之间,无论公立还是私立都能够形成交流,达成有效的协作关系,构建一种“地区美术馆群”的联盟机制。其中的亮点紫泥堂艺术小镇改造于紫坭糖厂,小镇保留了大量上个世纪50—90年代的工业风建筑,配套发展多种艺术产业版块和国内一些知名的艺术家工作室,让整个园区充斥着浓烈的当代艺术想象力。作为平行展的承办方之一,紫泥堂艺术小镇开放了两个总面积约1400平方米的主展馆,呈现多元化视觉观感和艺术的思考与表达,形成了一种艺术与空间的美妙结合。
 
 
紫泥堂艺术小镇展览现场
 
 
 
 

来源:界面新闻

作者:游响响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