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雅昌艺术网】广东美术馆二十年 如何从“开荒”到“引领”?

录入时间: 2017-12-04

广东美术馆座落于广州市中心风景优美的二沙岛上,是这座小岛上的第一座建筑。如今的二沙岛建筑林立,绿草茵茵,繁花四季不断,而在20年前,这里却是一片荒芜。
 
导言:1997年是广东省内美术馆集中“爆发”的一年。
 
广东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深圳何香凝美术馆这三座大型美术馆先后落成开放,不久后,广州艺术博物院也建成,共同建构了广东新的美术生态环境。
 
这其中,广东美术馆的发展格外引人注目,一度成为南中国当代艺术的前沿阵地。历经林抗生、王璜生、罗一平及王绍强四位馆长,这个年轻的美术馆已具备了一个成熟的机制,它的发展也具有可供参考的样本性。“在这二十年间,广东美术馆摸着石头过河,稳健地、逐步地探索出具有很强的文化针对性的办馆模式及学术方向。在这个过程中,美术馆结合对中国当下艺术情境的考量,明确了自身的定位和方向,在策展、收藏、运行的不断实践中发展出自主的道路。” 王绍强表示。
 
广东美术馆外观
 
开荒者:摒弃“为了展览而展览”
 
广东美术馆座落于广州市中心风景优美的二沙岛上,是这座小岛上的第一座建筑。如今的二沙岛建筑林立,绿草茵茵,繁花四季不断,而在20年前,这里却是一片荒芜。当时人称“广东美术馆是二沙岛的开荒者”,进岛所需的泥路,用水用电,所有的基础设施都要靠当时第一批进到二沙岛参与建设广东美术馆的人解决。
 
在广东美术馆第二任馆长王璜生的记忆中,“那时候,二沙岛上满是野草和高高的芦苇,芦苇开着白白毛毛的花,很美。” “据说,那时候,广东美术馆建设过程中,夜里有时会有人开着大卡车,大摇大摆到二沙岛来‘偷’美术馆的钢筋、水泥、木料等,由此可知,那时的二沙岛是怎样的一种荒凉状态。被戏称‘抗战八年’的广东美术馆,灰绿色不起眼的建筑物,隐落在高高芦苇、杂草丛生之中。”
 
建设中的广东美术馆
 
由于广东美术馆的筹建和开馆在当时都走在全国前列,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供借鉴,加上政府对文化的重视和投入程度还不够,这样一座“不起眼的建筑物”的落成因此颇费了一番周折。从20世纪50年代起,历届广东省美协党组和主席团领导就开始为建设广东美术馆奔走呼吁。1985年7月,当时的广东省美协副主席汤小铭提出自筹资金建设“广东艺术博览中心”的提议。1988年2月,广东省委办公厅决定,广东美术馆正式立项,然而由于没有经费,迟迟未动工。
 
直到1990年12月28日,广东美术馆建筑工程奠基破土。从1991年到1997年,广东美术馆终于完成了基本装饰工程,于1997年11月28日,正式开馆投入使用。整个建馆工程前后追加了七次投资,数额也从最开始省委立项时计划的预算2900万追加到1.4068亿元。
 
“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广东站”展览现场
 
建成之后的广东美术馆由当时的广东省美协常务副主席林抗生任首任馆长,当时在广东画院做专职画家的王璜生做了主管业务的副馆长。王璜生当时也有过犹豫,但还是很快就答应了。“答应也是出自于我学一些美术史,对国外的一些美术馆会有所了解。因为谈到一些研究和重要的研讨会,都会想到是哪些美术馆办的。国外美术馆作为一个公共跟学术的机构,是有理想的,中国的美术馆也应该成为一个令人尊重的地方,能够在文化中做出一点事情来。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我去了。”
 
那时候,国内美术馆事业还没有起步,大多数美术馆都是“群艺馆”“展示馆”的性质,充斥着大量的家属,没有经费,没有学术标准,很多学者对当年的美术馆体制是不敢苟同的。当时的广东省美协汤小铭也是美术馆筹建办主任,他甚至曾说:“我不知道今后这个美术馆能不能活下去,会不会变成卖衣服、卖家具、出租场地的地方。”
 
“历史与现状”首届青年艺术理论成果评选与研讨会
 
不过,广东美术馆的基本定位很快便确立了,林墉、汤小铭、林抗生等老先生以具有前瞻性的眼光提出了美术馆的收藏、研究、陈列展览、教育、交流、服务的六大功能,坚持以学术研究为出发点,而不是仅仅“为了展览而展览”。 这样的眼光与见识在当时是罕有的,美术馆后来的成功也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主编尚辉认为,“广东美术馆在二十年前的筹建,几乎和一百年前岭南画派的崛起具有某种同样重要的意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岭南画派提出‘折衷中西’的口号,意在引领中国画坛接收日本和西方画学,进行中外融合。一百年后,广东美术馆建立,并且从中西融合的境遇中,再次触发一种与世界接轨的风貌。”
 
“首届广州三年展”期间与策展人冯博一(左一)、艺术家黄永砯(左二)和“三年展”办公室主任郭晓彦(右一)
 
引领者:南中国当代艺术的前沿阵地
 
改革开放后,美术创作逐步挣脱“高大全”“红光亮”的条条框框,艺术家对历史画一类的主题创作愈发排斥,而是转向关注个人自身的意识和感受。各种美术思潮涌起,“85美术”已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中标志性的事件。不过,这种热潮在广东似乎没有得到太大的回应。尽管在1980年代初期广东就出现了 “105画室”“汕头青年美术协会” “南方艺术沙龙”等少数青年美术群组,以及90年代出现了 “大尾象”工作小组、“卡通一代”等影响力更广泛的实验艺术群组,但广东的当代艺术真正引起全国乃至国际的注意应当是由“广州三年展”开启的。
 
2000年,王璜生正式接任广东美术馆馆长。2001年1月,王璜生应邀出席在美国纽约MOMA举办的”东亚博物馆专家研讨会”期间,与著名艺术批评家巫鸿进行了多次讨论,初步确定了举办“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的意向及学术主题。“2002年11月,首届广州三年展就成型了,我们当时的主题是‘中国实验艺术10年’。这是具有开创性的,因为当年,还没有哪一个官方的美术馆敢正面地面对中国的实验艺术,我们是第一次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先锋艺术、实验艺术进行有历史意义的梳理,因此一下子牵动了很多国际的眼光,奠定了广东美术馆后来在艺术界的影响力。” 王璜生曾说。
 
2001年“首届广州三年展”前期筹备会议(左起:冯博一、巫鸿、王璜生、黄专)
 
“首届广州三年展”由巫鸿作为主策划人,由巫鸿、黄专、冯博一和王璜生组成策划委员会,确定学术主题为“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展览由“回忆与现实”、“人与环境”、“本土与全球”、“继续实验”四大部分组成。展览期间还召开了题为:“地点与模式:当代艺术展览的反思与创新”的国际策展人研讨会,并推出由十几位国内外专家共同参与撰写的《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图录,这本大型图录对90年代中国实验艺术作了全面的展示,并对相关的问题作 专题研究和学术梳理。
 
这次展览使广东美术馆在美术界的名声一炮打响,开幕时,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大佬们”几乎都到了。加上巫鸿在国际上的影响,很多国际著名的美术馆馆长、画廊等也都到场。持续到第二届、第三届的“广州三年展”已经获得了国内外广泛的影响力,成为广东美术馆的核心学术品牌。“当时广东美术馆敢为天下先,举办了广州三年展和一系列影像作品展,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毫无疑问广东美术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引领作用。”尚辉说道。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开幕现场
 
除了“广州三年展”,“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也是王璜生在任期间开创的学术品牌,这是国内第一个大型国际性摄影双年展。“广东美术馆在国内众多美术馆中脱颖而出,当代艺术尤其是当代摄影这一块起了很大作用。在王璜生任馆长时期,广东美术馆对当代摄影的整套收藏,典型的如2003年的《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大型图文专集展》,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型的纪实摄影展览。与其他美术馆不同,广东美术馆把目光转向‘真实地记录社会’,关注个人对社会的观看。”知名艺术批评家杨小彦曾经说道。
 
这些活动有效地推动了新一代年青艺术家和学者以新的艺术形态和艺术观念介入于广东新文化的发展,也将广东的美术、学术力量和影响推上国内国际的新的台阶。在王璜生任期内,这座新馆仅用了几年时间就被普遍认为是国内最好的美术馆之一。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参展艺术家赠送给广东美术馆的礼物
 
作为地区文化标杆 广东美术馆有哪些示范意义?
 
早在2012年广州市委市政府就提出在海珠建设文化行政区,2013年海珠湖北侧规划广州“四大馆”,包括广州博物馆新馆、广州美术馆、广州文化馆、广州科学馆。按工程计划,新美术馆与新文化馆将于2019年完工。再加上计划筹建的广东当代艺术馆,届时,广州的艺术生态将更加多元、立体。
 
而作为“开荒者”和“引领者”的广东美术馆无疑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在一片荒芜中摸索出路子的广东美术馆现已建立了良好的运转机制,这也与王璜生的努力分不开。
 
2006年“中国人本”在德国巡展
 
建立美术馆的规范和标准曾是王璜生非常注重的工作。在他看来,广东美术馆从开馆至今最重要一点,就是不断在建立行业规范。“我在广东美术馆担任馆长的十年,让我深切感觉到国内的美术馆和国外差距很大,缺乏规范。如何弥补我们的不足,建立美术馆的规范和标准,成为当务之急。当时,不仅普通百姓,国内的学术界对美术馆的概念都是非常淡薄的,以为就是租个场地做个展览,互相招呼朋友来看看。当然不是这样的。但怎么在中国当时的情况下建立起综合美术馆规范化的操作,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中陈侗的录象装置作品《齐达内·图森·陈侗》
 
现任馆长王绍强曾总结广东美术馆发展的核心,他认为,首先要关注学术高度,确立长期的学术路线。在学术定位上,广东美术、中国近现代及当代美术一直以来都是广东美术馆收藏和研究重点。其次,要掌握好艺术发展的规律,并有清晰和前瞻性的认识,提高策展团队与机制的专业程度。学术研究是美术馆的灵魂,确定了美术馆的学术高度,为顺应不断变化的艺术发展趋势,对高级研究员和专业策展人的引进及培养尤为重要。最后,广东美术馆还注重品牌宣传推广,通过新闻与公共教育,培养观众艺术兴趣,陶冶艺术情操,不断完善美术馆的教育和休闲功能,综合发挥美术馆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尝试走出美术馆围墙,使广东美术馆从殿堂型向服务型转变,让艺术回归到公众的参与中,使艺术品与城市公共空间完美结合,让公众在美术馆有回到家的感觉,从而实现艺术展示由单一空间向多元开放空间的转化。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中玛丽亚·特雷沙·阿尔维斯的作品《在广州苏醒》
 
在引领美术馆其他的发展的问题上,可以从展览和机制这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展览要突出分享和共享的理念,通过统筹展览资源的方式,联合各地方馆共同策划展览,以起到资源共享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广东省美术馆协会的机制,做好对地方美术馆的扶持工作,广东美术馆作为会长单位,要成为行业内的标杆,引领整个广东省美术馆体系的完善和建立,在资源整合上充当有力的纽带,创造更多对话与合作的机会。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中约瑟夫·迪拉普(Joseph DeLappe)的作品《甘地》
 
未来,广东美术馆走向何方?
 
在硬件上,广东美术馆将进行改扩建工程,这是广东省十三五规划的重要文化建设工程,将为广东美术馆未来的发展带来新的面貌。
 
在展览项目上,即将开幕的“广州影像三年展”是王绍强对举办了三届的“广州国际摄影三年展”重新启动的项目,“‘三年展’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化模式,它必须和时代进行深入对话并在其中生长。如果‘三年展’模式已经僵化了,那么它本身也就丧失了文化抱负与能力。所以,每项工作我们都必须敏感地应对时代内外的张力,以更大的开放性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要利用近年来活跃于国际舞台的‘数字艺术’,利用全新的跨界方式为展览带来全新的呈现方式,催生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王绍强与“广州影像三年展”学术团队合影
 
王绍强说,“首先,广东美术馆将强化近现代美术研究功能,完善美术馆的学术团队,研究和梳理区域美术发展状态,了解广东与全国其他地区的艺术发展现状,思考美术馆在不断国际化的过程中人才结构的调整;其次,是引进人才,尤其是资深研究员和专业策展人及学术评论家,学术研究是美术馆的灵魂,决定了美术馆的学术高度;最后,是需要完善美术馆的收藏体系,藏品是立馆之本,广东美术馆自创馆以来一直有很好的藏品,在未来应该继续强化收藏管理这项工作。藏品的研究展示更好的提升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努力让更多群众分享到美术馆发展的学术红利。”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与广东专家学者交流探讨广东美术馆的学术发展会议现场
 
对于广东美术馆未来的期望,尚辉说道,“如何把当代艺术和中国当下文化现实以及美术发展能够更紧密的联系,我们希望广东美术馆在此方面能够做出更多的思考和引领。我对广东美术馆的期待,并不仅仅是‘做好一个美术馆’,因为我一直认为广东美术馆在全国的美术馆行业里面是具有引领性的。我最大的期待是它能够在当代和中国本土方面做得更加扎实,从而为21世纪中国美术馆的整体形象做出它应有的探索和贡献。”
 
广东美术馆第四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广东省美协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则认为,“广东美术馆是一个研究性的展馆,是可以延伸、引进国外美术进行国民教育的展馆,也可以把中国的美术推向国际有深度的展馆。一个美术馆要有自己的学术引领态度,而不只是一个‘衣架’。美术馆如何选择艺术家,如何吸引更高层次的人去观展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美术馆需要成为问题的提出者,所有的研究和呈现是以围绕区域与区域之间以及区域与全国之间为载体的。美术馆只有自觉地承担起区域的重责,才能把更饱满的态度呈现出来,才能造就具有民众美誉度,具有文化、学习与休闲为一体的美术馆,并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流向,成为到访广东的必去之处。”
 
(文中图片与部分引用文字来自广东美术馆,特此致谢!)
 
 
 
(编辑:杨晶)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