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心中的目标——张文博老师访谈(麦荔红)
录入时间: 2007-10-25
不经意之间,张文博老师离开我们已经5年了。这些日子他的学生们一直筹备着在广东美术馆给他办一个画展出本画册,印象中这么多年张老师既没有举办过个展也没印过画册,画倒是画了不少。在这个时候,我们这些当年的学生似乎都想说点什么或做点什么。为的是内心深处那些挥之不去的思念和感激。于是我把以下这篇几年前写的文章拿出来,并不是因为文章写得好,恰恰相反,觉得当时实在是写得粗且泛。然而作为访谈,又确实是记录了张老师某些真实的想法和观点,这些片言只语对我们来说都是难得且珍贵的。我想,重温这些谈话也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怀念吧。
对于广州爱好美术的青年朋友来说,张文博这个名字并不陌生,1970~1980年代他曾经在广州市少年宫美术班做了14年的辅导老师,他身上所兼备的严师与慈父的性格使其拥有一批青年崇拜者;尽管他在大学里学的是雕塑,却迷上了水彩,连着当了三届广州水彩画研究会的会长;作为原广东美术馆副馆长,他参与了该馆的整个基建施工过程,可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此外,他雄心勃勃要重振广东的建筑环境艺术,并对此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张文博属于这样一种人:他以积极的态度去接受自我,接受人性,接受众多的社会生活,接受自然和客观现实。这一切,自然而然地为他的价值系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基于此,在夏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在张老师那个明亮宽敞的客厅,我和他进行了一次坦率的对话,而在此之前,他曾经病了一段时间。我们的谈话自然也从养病开始:
麦:张老师,听说去年您在病中画了一批题为《回忆》的水彩画,是什么触动了您?“回忆”的又是些什么呢?
张:当时心情很沉重。医生初期诊断我得的是喉癌,我觉得自己马上就要离开人间了。人生一世,一无所成,于是我毫无顾忌地在画面上渲泄内心的忧伤以及对人生的留恋。画的时候很舒畅,但画完之后又感到内心非常苦涩,心情是灰溜溜的。例如这一幅《回忆》,窗是一个主题。画得时间最长的是窗框角那四个点,有时几个月都下不了笔。
麦:的确,您的《回忆》系列画了不少窗户,“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窗内的阴暗、寒冷、局促和窗外的阳光、温暖、自由。您如何评价自己这批略带苦涩的作品?
张:我喜欢这一批画,因为画这批画时既没想到去展览,也没想到拿去卖,去讨好人,所以画的时候绝对的自我。纯艺术肯定是要绝对自我的。这批画代表了我生命中的一个阶段,是我的财富。
麦:是的,这批作品在意境的推敲、虚实的处理、水份的掌握、色彩的对比等方面都是颇见匠心的。画面所传达出来的那种沉重和苦涩也确实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重量。《回忆》过后,接下来您打算怎么画,画什么?
张:我会画另外一种面貌的画。现在医生确诊我的喉咙声带得的是广基型水肿,说是一种少见的病,但毕竟不是癌症。我现在的心情与去年不同了,情绪不同,画的面貌也肯定会不同。我已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和素材。大概会画一些怀旧的景物,如旧房子。在怀旧中给别人一点光明的东西。我一向倾向于画微观的东西,从中寻找一种人情味。我以为画画多不一定是好事,如果方向不明确,熟不是生巧,而是伤雅的事。艺术品应在生与熟之间。
麦:说到画画,您怎么看待中国画家的命运?
张:搞艺术还是在中国好。国内的专业画家有工资和画室,生活有保障。但有一点,我们都怕政治运动。当然,铁饭碗也容易养成画家的惰性,同时减弱其生存的竞争意识。外国画家的生存压力比我们高出10倍,昨天也许是大名家,其作品被总统私人收藏,10年后却已不再被人注意,其作品变得一钱不值。资本主义国家的职业画家是靠自己争取的。1989年复活节的时候我在法国,在卢浮宫看到了几百年来的艺术精品。那些登峰造极的写实水平是我们难以超越的。在国外,商品艺术和纯艺术的划分并不明显,在法国巴黎白教堂旁边摆卖的画中,有些是挺不错的。那里曾孕育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
麦:那么,您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又如何评价自己的职业?
张:人生最重要的是:去实现你的理想。这么多年来我得到了一批学生的爱戴,这是我一生最大的欣慰。至于说职业,我想我是个美术家。尽管画画只在我的生活中占的位置,而作为广东美术馆的副馆长,我从事着艺术的组织活动。但同时,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着建筑与环境艺术的发展。我的性格中有一种挑战性,什么都有兴趣去试一下,青少年时期我到武汉读书,学拳击、当大型足球赛的守门员,横渡长江,我全都很投入地去做,从不考虑失败。今后,我想重振广东的建筑环境艺术。
应该说,张老师只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最最普通的一份子,所不同的是,他总是为自己设立目标,而且实实在在地为这些目标努力着。事实上,生活中,人们往往惧怕自己身上最坏的或最好的东西,尽管方式各有不同,但绝大多数的人都一定有可能比现实中的自己更伟大,都有未被利用或发展不充分的潜力,以及回避或逃避了自身暗示给我们的天职,或者说召唤、命运、使命、人生的任务等……倘若我们把生命看作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选择过程,倾听自己的声音,承担责任,真诚无欺,而且勤奋努力,那么,我们便有可能最终达到心中的目标。这就是我从张文博老师身上以及与他的谈话中所得到的启示。
麦荔红
(本文为配合展览“张文博·诉说心灵水彩画展”专题研究资料,详见《展览出版典藏档案》。)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