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故事写进陶瓷里《南方都市报》
录入时间: 2010-08-23
说起陶瓷,我们都很熟悉,日常用品、家居摆设,不少都是陶瓷。不过,今天说的陶瓷跟以往见的全然不一样,当你用看摆设的眼光看它时,它是一件摆设,而当你想深一层,探究两个为什么之后,你会恍然大悟,为表达的精确而叫绝。而当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对看到的陶瓷仍无从解释的话,你还可以扭头就走。
“马爹利·南都艺术沙龙”第十期活动由后现代雕塑的代表人物之一刘建华带来,讲的就是一个陶瓷新用法的故事,看起来,它们日常,简单,但又会蕴意无穷。
■ 现场
具象的瓷,减法来做
现在广东美术馆《2010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展厅,可以看到一些由瓷做成的作品,这些作品看上去都很简单:瓶、骨头、叶子、纸,有些一眼可看出是陶瓷,有些则会以为就是一张纸。
一面墙上,挂着一张张薄如蝉翼的白纸,纸角微微上翘,好奇的人们凑到它的跟前来,仔细检查它是怎么挂上去的,又会发现它竟然是用瓷做出来的,而且烧得如此的薄细。看着它,或许会让人在一瞬间想起极简主义艺术,但仔细观察后却会发现,“白纸”的各个边角有不同的卷翘,白瓷本身的特质让这些卷翘看上去更有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这种细节将它们与强调使用基本点线面块的西方式抽象或极简区别开来。而另一边还挂着两件作品:《一片苇舟》和《骨头》,这两件作品倒是很具象,但你会无法获取任何现实性或观念性信息,似乎它只是一片苇叶、一根骨头。而角落里还有一个以瓷为材料名为《容器》的作品。它们均制造于景德镇。
艺术家刘建华以青花瓷旗袍等前卫艺术作品享誉海内外,但这次推出了与过去风格完全不同的作品,硕大的青白瓷骨头、纸张、树叶以及唐宋元样式的容器构成了展览的所有元素。
在“马爹利·南都艺术沙龙”第十期的论坛上,刘建华表示,这些作品的制作过程很复杂,每一件都是经过多次实验及精心挑选才合格入场的。他认为,现在有很多东西都很满,他觉得应该要少一点。对事物的内容进行抽离,回避叙事以及符号,这就是刘建华在做的减法。
■ 观感
有传统文化中的“气韵”意境
对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像《容器》这一系列的作品,有人认为艺术家把一壶“红酒”倒在盘子里,这“红酒”剔透莹泽,当你想去尝一口的时候,心头又是一惊,那不是红酒,而是瓷。艺术家用他的“诡辩”告诉我们———“真实”是靠不住的。
在面对这些作品时,你会无法把之与各种熟稔的当代语言联系起来,反而却会回想起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气韵”和“意在言外”的追求,就像古人在画具体的梅兰竹菊时,细微的气韵区别可以引发无限的精神遐想,而这种具体性与抽象性的关联却完全不同于西方的观念艺术。
从早期的带有旗袍元素的“嬉戏”系列到上一个展览“无题”,一直在“瓷”上做文章的刘建华,给广州大众带来的是他向自身文化传统靠近的想法。这种方式不动声色,但却是艺术家从作品的精神内核中寻找其与自身文化的相关性。
■ 解读
工艺为表达服务
刘建华强调,不是他去将就工艺,而是与一般的做法正相反,为了表达去寻找合适的工艺。他关注作品的想像、作品的语言、作品的精神涵义,希望有比较明确的个人的语言方式,希望由此带来他个人的系统。
他表示,前一段时间他的创作对社会题材关注比较多,有很强的叙事性,观众容易进入;而现在这个系列则更单纯。他希望还原到单纯、纯粹,致力于挖掘材料的可能性,而不想只是讲故事。单纯的作品不是没有观念,丰富性、多样性并不缺失,难的是纯粹地表达人类文化精神层面上的东西,需要艺术家的积累与思考。
把陶瓷推进当代艺术
早期在景德镇锻炼出娴熟的陶瓷工艺技术的刘建华,一辈子似乎都在逃避那种完美工艺的要求和意念,甚至,他不惜不断采用各种媒材,来打破别人对他是陶瓷艺术家的认知印象。
然而,在这同时,刘建华又有很强烈的愿望,想把一般人贬抑为工艺品的陶瓷媒材,推进当代艺术的领域中,他在2001年开始的白色系列,就将一些日常生活的物件,翻制成表面坚硬,其实特别脆弱易碎的瓷器。经过这几年的探索,他把陶瓷做得和当下有了关系,而且越做越极简,越做越像哲学。
刘建华则表示,他的作品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形,一个物质形态,而是特定的材料特定的工艺,与一般的材料如铜等不一样。他的想法需要新的工艺、材料来实现,新的尝试带来新的挑战,其难度体现在几个层面:首先创新需要积累:陶瓷材料如果做20厘米大小的作品很容易成功,放大10倍就难了,就变成新的实验;其次需要耐心:作品都是手工做的,每一次实验要完成一个流程,需要一个月才会有答案;另外需要好的心态:陶艺创作有综合性的特点,胚土、上釉、烧制等,问题会涉及方方面面,有点像修行,与其他艺术形式不一样。他还透露,这组作品刚开始做时大部分是失败的。不过,这正是其有挑战性的地方,难度也是其魅力。
■Q&A
用陶瓷来表现一些事物,会加强矛盾效果
Q:艺术创作常被认为是很个性化、个人化的一件事,一些社会问题和你的个人生活和艺术创作有关系吗?
A:我对自己生活的社会非常关心,这个社会的发展会深深地影响着我,尤其是在做了爸爸以后,开始关心儿子的未来,当然对社会也就更关心。
Q:你认为你的作品可以影响社会吗?
A:这已经超出了艺术家的能力,但是艺术家更加警觉、敏感和富于批判精神,因此比那些“街上的人”能更早地发现问题并指出不足,加快自我意识的过程。
Q:你特别偏爱用瓷这种材料来创作?
A:我对它很熟悉,它是我能驾驭的一种材料。再有,用像陶瓷这种易碎的材料表现一些事物,会加强作品的矛盾效果。例如,锤子、安全帽、枪、锁、拳击手套和哑铃:这些物体都被认为能够承受很大压力,有的是被用来压碎其它事物的。在陶瓷的状态下,它们失去了所有的特质,变得和其它事物一样脆弱。
Q:在充满对现实的介入性和符号化语言的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中,你似乎在走另一条自己的路。
A:我认为,艺术不是简单地做一个焦点话题,它是文化现象,需要去积累,需要艺术家个人深刻感受当下的生活状态,作品是自己内心感受的需要。
■
评论
陆蓉之,MOCA上海当代艺术馆艺术总监,策展人。
他永远在重构新局
陶瓷工艺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并且在国力强盛时流传到国外,原本就有很深的文化象征意义。刘建华站在陶瓷工艺制作技术严格要求的传统基础上,却不断推翻自己,否定过去的法则,实验各种变调的形式与新媒材,即使在市场肯定自己某种风格的热潮里,他仍然勇于改变,能够一再挑战自己开疆辟土、开创新局的能力,以永不妥协的精神,在矛盾对立当中,依然勇往直前,推向极致的极限。而刘建华又能在塑造当代新语境的同时,和传统陶瓷工艺结合,使当代艺术在材料的运用方面增加许多的可能性。刘建华艺术的可贵性,在于他关注生命的态度,无论对社会、性别、人道、环境、国族、文化,他都不懈追求极度的制高点,在勇于批判、解构以后,再随时重新赋予新意、建构新局。
作者:黄河方
稿源:南方都市报 AII 06 2010-08-21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