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藏品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信息时报》
录入时间: 2010-08-16
时间:2010年8月6日—8月29日
地点:广东美术馆5、6、8、9号厅
8月6日,广东美术馆展出了一批馆藏当代艺术品,这批作品5月在中国台湾台中市“台湾美术馆”参加了“时空中的一个点——广东美术馆藏当代艺术作品展”,如今回到广州,再度向广州观众集体亮相。这些馆藏作品,曾在广东美术馆历年来的不同的展览中出现,因此,对一些常来看展览的观众来说,他们不仅能再度与这些作品相遇,也将在展品中,看到时间的痕迹——从时空中的一个点到另一个点。
展品共分四个单元,可表述为“如梦”、“如窗”、“如眼”、“如雾”四个境界。第一部分“城市/蜃楼”如梦,展开的是对都市幻象和心灵乌托邦的隐喻;第二部分“昨天/今天”如窗,讲述着文化集体记忆与现代科技的交织与撕扯;第三部分“他们/我们”如眼,探查着边缘化人群及小人物的社会沉浮;第四部分“可能/不可能”如雾,弥漫着消费时代人际之间的陌生与孤独。
沈远的《南国长城》也是参加了第二届广州三年展。沈远1959年出生于福建,1990年移居法国,开始持续用装置作品来表达自己身为女性的感受。《南国长城》的创作出发点来自她2005年在广州参观陈家祠和骑楼的经历,这些南方建筑让她联想到中国北部的长城,长城是往日政治和军事的象征,南国的骑楼则与商业文化气息密切相关。她把陶制的中国南方的骑楼模型安放在传统房屋建筑的木制屋脊结构上,仿佛浓缩了南方商业城市的市井生态;又因为陶制模型近似冥器,隐含着南方传统的生活形态正面临生死消亡的危机。
2001年,广东美术馆举办了展览《中国·水墨实验20年》,邱志杰带着他的作品《磨碑》参加了这个展览,他将一块中国墓碑和一块美国墓碑面对面地叠在一起,由本人亲自旋转美国墓碑,直到两块碑文磨光为止。展出时既有磨碑的录像,也有磨碑的各阶段拓片,隐喻着两个文化体系碰撞、消磨的结果,两种文化身份逐渐褪淡直至无法辨识,只剩下模糊的轮廓。
2005年11月,梁钜辉的装置作品《变变变》参加了第二届广州三年展,被认为是对中国充满活力而又不失混乱的特殊现代化模式最好的解读——在迷宫般局促的生存空间里,四面八方都是可能的出口,而选择不同的方向,就会有不同的遭遇。2006年5月,梁钜辉因突发心脏病逝世,年仅47岁。此次,在广东美术馆看到他的作品,更能感受到作品中所蕴含的世事无常,变化多端。
2006年12月,刘小东在广东美术馆举办个展“刘小东:写生”。展览前夕,刘小东的作品《三峡新移民》以2200万成交,创下当时中国当代艺术品成交价的最高纪录。刘小东也一下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圈的明星艺术家。也让他在广东美术馆的展览变得格外引人注目。有趣的是,刘小东本人并不回避“明星化”,在画展开幕式上,他宣布,他将于近期为台湾明星林志玲画一幅“写生”,与他同行而来的法国著名收藏家让·马克当即决定买下这幅美女图并赠送给广东美术馆。整个事件犹如一场喧闹的时尚秀,此次展示的,就是这幅《美女林志玲》。
2008年,奥地利的建筑小组feld72参加了第三届广东三年展,带来了作品《都市主义——皆为销售故》,这个作品用多个人体模特展示着多件新样式的服装,传递着作者对都市主义的一种解读——他们认为在现代都市,商业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的界线正在消失,建议人们正视城市生活中的消费问题,可以以更积极正面的态度去面对。
2005年11月,施勇的摄影装置作品《引力——上海夜空》参加了第二届广州三年展。那是一个探讨中国现代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三年展,参加的艺术家共同参与了一个“特殊的现代化实验空间”,在展览中呈现全球化、快速发展对中国、自身的影响。
施勇的作品显然非常符合这个主题。他呈现了一种“幻觉现实”,以高耸的建筑物与摩天楼为对象,仰望城市的夜空,出现了海市蜃楼般的城市建筑景象。那些超高层的建筑被城市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甚至几乎成为了我们试图在这个所谓“全球化”背景之下赶超国际的全部想象与寄托。如施勇自己所说:“一些东西隐去了,另一些东西放大了,幻觉就此开始……”
责编:张玥晗
美编:梁文珊
时间: 2010-08-15 来源: 信息时报 B09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