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邱志杰:一只脚在江湖 一只脚在学院《东莞时报》

录入时间: 2010-07-20

    我本来以为活佛无所不知,现在发现他们都用google。
    我本来以为只有汉人的香格里拉想象,现在发现藏民都有“杭州想象”。
    这是在广东美术馆 “头脑风暴:邱志杰与总体艺术工作室”展览中展出的文字。该展集中艺术家邱志杰2003年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以来的工作成果。

性格 “心灵的焰火在绽放”
    2006年4月,中国美术学院“总体艺术工作室”四十多名学生,在艺术家邱志杰的带领下,开展了为期一个半月的《颠覆香格里拉——关于西藏题材绘画的调查》项目。邱志杰要求学生搜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西藏题材绘画,带到西藏后,搜集藏民对这些画的评论,籍此,揭开被误解的西藏。另外,他要求每位学生,用“本来以为,现在发现”的句式造句,叙述对西藏的前后认识。
    这就是邱志杰独特的教学模式——以文化研究为基础,发展成观察、艺术创作等要素合一的文化生产实践。“调查很重要,学生超越本身对某事物的成见后,确立自己的见解,才会获得新的想法。”邱志杰解释道。
    邱志杰谈不上帅气,留着平头,戴厚底眼镜,典型的南方清瘦型。真想象不出邱志杰开着高大威猛的吉普的样子,因为看上去他带有书生的气息,睿智、沉思,言辞却犀利激烈。
    生于福建的邱志杰,少年成名,虽是中国美院版画系出身,可创作涉猎了文学、装置、摄影、新媒体艺术等,是一个多面手的艺术家。在艺术圈内,有“鬼才”、“艺术怪杰”之称。可他认为“一通百通”,“一个事情想通了,别的事情也都能做好,关键是悟道了”。
    作为当代艺术界装置艺术领军人物、最年轻的“艺术院士”邱志杰,以一贯的尖锐公然。有一次,陈丹青指当代艺术家被“招安”,遭邱志杰炮轰。
    芝加哥大学艺术史学家、策展人巫鸿说,他的脑子转得很快;就像是心灵的焰火在绽放。

生活 到北大蹭哲学课
    17年前,邱志杰以一个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生的身份出发,远赴北京,到今天成为中国中青年艺术家的标杆人物。现在,他依然在北京与杭州之间穿梭,“飞来飞去都是根据地。”邱志杰为此很自豪。
    1994年,邱志杰在三台山隐居了一年,读康德,读海德格尔等哲学理论,刚开始他尚能读懂,当读到维特根斯坦就像天书,他感觉在杭州没法进步了,“周围的人都吸我的氧,我没办法从别人那里吸到养分。”邱志杰说。
    于是,进京成了他的首选。他不是冲着北京艺术气候去的,而是冲着去北大读哲学。当时当代著名哲学家陈嘉映刚从美国回来,邱志杰就跑到北大去听他的课,一蹭就是一年。后来他和陈嘉映还成了好朋友,在他心中,陈嘉映是他的恩师。
    “从很多高手身上吸到养分,就回不去了”,邱志杰认为,“哲学并不是给人一种观点,而是能够保证你思维的一种水准,保持时刻审慎的态度。”相比起艺术圈里的人,和一些哲学家、人类学家的交流对他的影响更大。
    福建人爱喝茶,邱志杰也不例外,他一天要喝3种茶,每天至少要泡50分钟的茶。另外他还号称“千杯不醉”,睡觉前还要喝一瓶红酒。“我在作品一分钱都卖不掉的时候,还和张晓刚天天喝酒,他从来不会因为我没钱而不跟我玩。”

教学 要求学生做靠谱的人
    2003年,邱志杰被中国美术学院“招安”了,从一个自由艺术家,成为了该校综合艺术系教师,创办了邱志杰的“总体艺术工作室”。从此,他的身份又多贴了诸如“副教授”、“院士”的标签。
    在执教前的首次讲座上,他对学生们说:“只有一条道路能让你们感到幸福,那就是:使用和实现你的想象力。”而执教的第一节课他就开始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
    随后,为了实施邱志杰独特的教学,培养有想法的学生。他常常指导学生,带学生出外调查。《贫困设计博物馆计划》、《这不是一张自画像》、《如何成为无知者》等艺术作品,就是他们共同合作的。
    在学生眼里,邱志杰是一个敢说真话的老师。综合艺术系大二学生田震坤还用“正直机敏的智慧老人”来形容邱志杰,“他平时经常让我们打开思路,去想、去认真研究、去讨论,还叮嘱我们注意团队合作。”
    “我从来都觉得没有坏的学生,只有差劲的老师。唯一的现实问题是时间的成本--你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关心到每一个学生,也就是说无法彻底地因材施教。其实想象力匮乏也是早期教育造成的,关键在于找到适合他的方法,其中当然也有运气的问题了。”邱志杰说。
    有学生给他算过一笔账,算他每天教书会损失多少钱,他的工资收入还不够京泸的来回路费。“我心里面想做的事情,靠我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我需要帮者”,邱志杰认为他的同代人大多已经堕落,只能把未来得及堕落的学生培养成另一个邱志杰,“如果中国出现二十个小邱志杰,中国艺术的情况会比今天要好。目前我对学生们最大的要求是做靠谱的人。”

艺术 “一切都很宿命”
    “艺术就像热气球,带你离开惯常的生活方式。它的目的是为了提醒大家,你目前所拥有的生活方式并不是唯一的。”邱志杰打了一个极好的比喻,把看似高深莫测的艺术一下子变得简单明了。
    邱志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使用摄影作为媒介。此后,他的摄影创作从未间断。他的摄影作品,一度备受拍卖会瞩目。2005年,由于邱志杰对摄影有独特的研究,出版了专著《摄影之后的摄影》,广获好评。
    但更为人熟悉的,是他的《南京长江大桥计划》。
    2009年,邱志杰在北京著名的798尤仑斯艺术中心举办大型个展《破冰--南京长江大桥计划之三》,是中国艺术界近年来最宏大的艺术和社会实验计划。
    2006年,邱志杰开始对南京长江大桥自杀现象进行调查和干预。他在南京长江大桥上和从事自杀干预的志愿者一起工作。每天见到一些自杀者、自杀未遂的人,听被救下来的人讲那种“悲惨得要命”的故事。作为一个艺术家,他除了现场拉住他们,还要动用自己的艺术阻止自杀。
    这座城市在他个人成长史上的印记不可磨灭。“离开南京后,我相信什么都不会把自己打垮。”他认为在他最苦闷的日子里在南京解开了心结。
    《南京长江大桥计划》非常有冲击力,观者能体会到邱志杰切身的感受。可展览对他而言最宝贵的,不是展览本身,而是女儿的出世与病危。
    女儿名叫邱家瓦,出生于2008年,那是他接到展览通知后的十五分钟,可不久,女儿重病,医生下了病危通知。布展时,邱志杰只能一边跑医院,一边把自己的想法融进展览中,那时,他几乎不眠不休。后来,家瓦幸运地痊愈了,一百天诞辰那天刚好是他的个展开幕。
    “一切都很宿命”,对此,邱志杰心存感激。
    目前邱志杰面临的困难就是,抓不住流失的时间,因为生命有限。

对话文化调查 是为了改变自己
    东莞时报:从你做作品、写文章策划展览,到当教授都显得非常疯狂,支撑你这样坚持下来的理由是什么?
    邱志杰:是因为好奇心得到满足时的那种快乐。所以,我不需要“支撑”,“支撑”是一种来自外部的力量。对我来说,一切只是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东莞时报:为什么你那么重视文化研究?
    邱志杰:我们文化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自己。我相信人不是天才,学生在创作的时候总会出现各种想法,他们总以为很独特,其实很平庸,很多人想过。我们怎样才能拥有真正的独特呢?其实,我们在创作前,要先做文化研究,学会更广、更细地思考,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其实真相有着大量的蛛丝马迹,只是因为太信任这些话语,才会视而不见。假如我们没有好的创作方案,是因为调查得不够深入。
    东莞时报:“头脑风暴”被广泛运用于创意产业,它不是任何一件作品的名字,而更像是作品产生的方式,你怎么看待呢?
    邱志杰:“头脑风暴”最早是社会学家开始用,后来才用到广告创意的领域中去,那么他有明确的游戏规则,就是每个人不得重复、不得赞同、不得批驳,必须不同。这个方法的规则与艺术之间的高度相似性。
    其实我一只脚在江湖,一只脚在学院里面。学校给我充分的自由,我会让学生们去参与很多展览,用实战来教育他们。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和创作活动中,这是很有效的方法,我们能在非常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东莞时报:谈谈《贫困设计博物馆计划》,这个项目很有趣。
    邱志杰:“贫困设计”是我和学生们在2006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希望在日常生活中,为底层人民解决生活需求,随机进行的设计行为。学生们为普通居民进行的种种设计,其中包括自制电热毯、葫芦做成的花盆、“永久牌改装偏三轮车”改造的衣架、健身器材等等,非常有趣,也非常实用。

鬼才邱志杰语录
    有时学生说不够经费买材料进行创作,其实,有想象力的话,一堆稻草都可以拿来创作。”
    有人说我太分散精力,我说有人是垒砖墙,我是垒金字塔。砖墙很快就能起来,也容易商业操作,金字塔建造得很慢,但金字塔是推不倒的。
    文化调查最主要的功能是去除成见,我们误以为对社会有什么认识,其实还不够细致,全面,也不够特立独行。我们其实很普通。有些事情你稍微一做调查,就会把原有的想法扔得干干净净。


见习记者 陈晓勤  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