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野夫著的《木刻手册》(张泽贤)

录入时间: 2010-06-17

    笔者所藏《木刻手册》是文化供应社出版的“青年自学指导手册”之一种,1948年8月初版。书后有书目,除木刻外,还有文学、英文、戏剧、珠算、物理、化学与生物。
    书前有野夫写的绪言,最后几段颇有意思,最后一段引用了郭沫若在《北方木刻》序中的话:
    虽然在技法方面仍不免经过短时期的摹仿,但总算消化得快,不像一般洋画搬到中国以后,一辈子停留在“洋化”的窠臼,不能变为自己的东西。
    我们只要稍为留心一下木刻艺术发展的沿革,便很容易看得出它是很快的从“抄袭”转为“自由创作”,从“抗战八股”转为“一般人民生活写照”,从“洋化”转为“国化”。
    “民族的确复活了,艺术的确是复活了。我们永远保持着这个生机,使它不断的茁壮,蕃息。”
    笔者所藏之书实际上已是第三版,称为“重著新版”。作者在《三版增订感言》中讲到:1939年夏印过三千册,1941年春再版,此书是重新修正后重排付印的。作者在感言中说:
    胜利以来,因交通逐渐恢复,及木运地区逐渐宽阔,而有关木刻技法的书籍反不多见,战前及战后出版的几种亦都未续版,“中国木刻用品合作工厂”“新艺丛书社”在战时编印的一本《给初学木刻者》,亦于本年春间售罄,该社因经费无着,一时无力再版,而各地初学木刻者又迫切需要,后经文供社同意牺牲原有纸型,重加修正重排付印,感激之余,便不辞炎夏的威逼,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它从头至尾重写一遍,添了不少章节,插图亦全部重选重制。
    从“重著新版”看,全书的框架设计较为合理,条理清晰,分有:绪言、版画概说、木刻概说、用具及材料的准备、刻作的程序画面构成诸要素、学习步骤和木刻史话。笔者最感兴趣的是“木刻史话”中的“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史略”。作者把运动史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从1929年至1937年;第二期从1938年至1945年;第三期从1945年至1948年。第一期便是人们称之为“萌芽期”的,那是在鲁迅指导与扶持下的时期。在文章中,称鲁迅为“中国新兴木刻艺术的保姆”,这种称谓很少见,颇为新鲜。另一感兴趣的是,在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发展至第二、三期时,木刻界内部意见不睦已经公开,致使抵消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正常发展。木刻界的派别众多,是由历史原因、地域因素和学术观点各异所造成的……
    全书收插图24幅,涵盖版画的铜版、木刻、石刻、砖刻、刮版画、石版腐蚀及各种刀法刻制的版样例子等。封面由黄苗子作,题为《柳叶摇摇草青青》,很有装饰味。在扉页有行字,那是原购书者所写:郭君购于沪滨百老汇路65号三楼中国木刻合作用具工厂民国三十八年(1949——编者)二月十五日,其中点明了野夫所创办工厂的地址,百老汇路即现今上海大厦附近的大名路。
    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1940年1月郑野夫著的另一本木刻技法书《怎样研究木刻》由丽水会文图画社出版,此书早于上述的《给初学木刻者》和《木刻手册》两本书。这书,家父曾经收藏,故隐约还记得其中的内容,再与其他资料一对照就较为清晰了:代序文章是作者写的《鲁迅先生所留给我们的遗言》,之后是《绪论——木刻在抗战时期的重要性》,主体部分是《中国新兴木刻艺术发展的概况》,把这段历史分为:起源、复兴、萌芽、成长、全盛、延续、振作期七大部分,好像又是一种“分法”。
    看来,这本早期出版的木刻技法书,是后来两本书的写作基础。


原载张泽贤著《民国版画闻见录》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