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马“耕耘”《铁马版画》(张泽贤)
录入时间: 2010-06-17
《铁马版画》,是木刻团体铁马版画会“耕耘”的成果。“铁马”的很多史料,都是从《铁马版画》的集子中知晓的。
1935年秋冬之后,上海的木刻运动走出低谷再度复苏。它的标志之一,便是铁马版画会的成立。
铁马版画会,也称为“铁马版画社”,是由江丰、郑野夫、力群、温涛、黄新波、程沃渣等木刻青年中的“实力派”发起的,除此,成员还有杨澹生(杨提)、王绍络、郭牧等。会址在上海法租界拉都路(今襄阳南路)的一家裁缝店楼上。后来,铁马版画会因经济拮据,难以维继,到1936年冬就停止了活动,前后只有半年多的“生命”。
关于铁马版画会,野夫曾在第三本《铁马版画》编后记中说:
这里是几句《铁马版画》是如何出版的话。在第一回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前后互相认识了温涛、沃渣、力群、新波等好几位木刻同道的朋友,继着又碰到了一个离散了好几年的朋友江烽,这自然给我不少的快乐和兴奋!从此大家常常在一起玩,谈到木刻,大家都觉得木刻运动之声浪日高,木刻出版物却很缺少,于是由江烽提议,决定出一种版画期刊。“铁马”这名字也是江烽起的。他还讲给我们所以用这个名字的理由和意义,就是:苏联的农村在革命未成功前,耕田是用马耕的,到了革命成功以后,便改用机器,于是农民们一看见机器时,就喊着“铁马来了!铁马来了!”这自然是一个很有趣味的故事,我们却深愿这小小的刊物也负起像“铁马”同样的使命,对于目前中国那样乌烟瘴气的艺园,尽一部分耕耘的责任。
《铁马版画》最初的计划预备每月出一本,为了保持原版印拓的真趣决定用手印,但出了两期后,因手印实在困难,才改用机器印刷。还因了种种关系,不知不觉停了很长时间,第三期总算在千辛万苦中重新出版。
虽然,铁马版画会的活动时间不长,却是个脚踏实地进行木刻创作的团体,它留存于中国木刻运动史的是三本《铁马版画》,另外就是铁马版画会全体成员都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木刻流动展览会”的筹备工作,这对其他木刻团体来说是没有的。
三本《铁马版画》,分别出版于1936年1月30日、2月1日和8月10日。第一、二本是手印本,第三本改为机印本,每期除封面木刻外,都收有会员木刻作品12幅,其中唯一一篇文字稿是野夫写的编后记。这本版画集创刊后,是由野夫寄给鲁迅的。
笔者见到的是《铁马版画》的创刊号,封面由江烽(江丰)所作,收有12幅作品:江烽的扉页画、《母子们》、《“一·二八”之回忆》,温涛的《肖像》、《咆嗦》、《卖唱》、《高歌》,沃渣的《水灾》、《耕田》、《田中餐》、《拾垃圾》,野夫的《罢课》、《荒年》(炼狱插图二幅)。
鲁迅与铁马版画会的这些“实力派”成员很早就保持了密切关系。从鲁迅日记看,他与这些青年都有过通信交往,不少人还当面见到过鲁迅。《铁马版画》创刊后,鲁迅对铁马版画会曾经寄予极大的希望。这种希望,鲁迅曾对李桦主持的广州现代版画会也有过,希望《铁马版画》能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木刻阵地,担负起团结全国木刻界的任务。鲁迅在给郑野夫的复信中说:
木刻之在中国,虽然已颇流行,却不见进步,有些作品,其实是不该印出来的,而个人的专集,尤常有充数之作。所以我想,倘有一个团体,大范围的组织起来,严选作品,出一期刊,实为必要而且有益。我希望铁马社能够做这工作。
可见,鲁迅从1934年始就已有了大范围组织起来的愿望,并把希望从现代版画会转移到了铁马版画会……可惜,在那样的形势下,这一愿望很难实现,铁马版画会也难以承担起这一重任,只是成了鲁迅逝世前所看到的最后一个木刻团体。
原载张泽贤著《民国版画闻见录》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