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意象”中的中国情怀《信息时报》

录入时间: 2010-06-07

    下周四,广州女艺术家鸥洋在广东美术馆举办个展《鸥洋意象油画学术展》,本次展览集中呈现了鸥洋自1986年以来的“意象油画”的艺术探索,这位被誉为“中国最早举起意象油画旗帜的人”,她创造性地将西方印象派灿烂的色彩、现代派的油画语言来体现中国文人画中的“气韵生动”和“写意性”。用油画来呈现中国人内心的诗意与现代感。她的探索,被视为中国的油画走出一条道路的一条新方向,独具个人风格。
    为什么鸥洋这样画油画?"意象油画"究竟是什么?什么是中国油画的东方之路?鸥洋的创作究竟给中国油画带来了什么?我们将从评论家和鸥洋自己的口中,来领略二十多年来,这位倔强的艺术家所创立的艺术世界。

鸥洋简介
    鸥洋,1937年生于湖北武昌,原籍江西龙南。196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后留校任教。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20世纪60年代起活跃于画坛,早期作品倾向写实。1985年从师法籍著名画家赵无极后开始探索“东方意象”油画语言,将中国“文人画”趣味与西方印象派光色及现代形式感结合起来,形成个人独特艺术风貌。

解读鸥洋的6个关键词
  鲜明的个人风格
    鸥洋老师几十年的艺术追求,尤其是80年代的追求,形成了自己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她在中国油画界一贯打着中国油画的旗号,不随大流,基本采取单枪匹马,沿着一个方向不懈地追求下去,这是非常少见的。
    她非常有成就的探索,是在她的艺术风格方面形成了符号化的东西。我们探讨油画的本土化,油画的中国精神,油画意象的精神,离不开鸥洋老师的精神。
          ——梁江 (艺评家、策展人、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本土的现代性
    有几个特点:一是鸥洋老师在意象油画当中具有对西方的独特认识,她把中国的诗学与中国的意境运用到中国油画当中。二是鸥洋老师具有本土的现代性,因为近百年来中国美术的探索就是中国本土现代性的探索。三是鸥洋老师对油画创作的学术性与学术创作的坚持,是我们这一代人感动的一代楷模。
          ——张晴 (艺评家、策展人、上海美术馆副馆长)

  可以进入美术史
    鸥洋对于东方意象油画的提出有自己的理论追求与基础,她不是盲目追求抽象,而是深刻理解东方意象。当时探索的人很多,然而像她这样明确知性地走,是第一位。东方油画是普适性的追求,油画本土化走向意象这条路的人越来越多,在这个方面更适合中国,进入了中国美学的系统。所以我认为鸥洋在油画史上的贡献可以进入美术史的。
          ——陶咏白(艺评家、策展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研究员)

  取胜在于色彩和空间
    我看鸥洋先生的意象油画,取胜在于色彩和空间,她最打动人的作品就是那些有着灿烂浓郁的色彩和空灵的画面空间的作品,色块与构图之间的节奏与韵律,形成不同的画面张力和视觉效果。
          ——江梅(艺评家、策展人、上海美术馆学术部副研究员)

  时代的选择
    看鸥洋老师的画展能够看出当代女性艺术家追寻艺术语言,进行当代性探索的成长历程,这是这个展览给我们最好的启示。对于她的画来说,具有很强的时代特性,无论是她过去写实作品当中体现出来的,还是从80年代作为艺术家转向对意象油画的实践她有很强的东方性特色。我们说把意象或者把很多中国画塑造方式引用到油画当中来,都是时代的选择。
          ——王平(艺评家、《美术报》主编)

  中国花鸟画的意象之境
    鸥洋在笔墨的把握上,恰到好处地停留在一种意象的层面上,这就使得她的作品与西方抽象画,与赵无极、朱德群拉开了 距离。如果说赵无极的绘画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语言的话,那么,鸥洋的作品则是体现了中国花鸟画的意象之境。赵无极的抽象作品表达自然山水的变幻无常,神秘 莫测,而鸥洋则从传统荷花的用线中,寻找光与色的明净恬淡,墨的浓淡干湿,线条的起伏变化。
          ——张晓凌(中国艺术研究生院院长、著名艺评家)

鸥洋:给艺术传统添上一块别人没有的砖
  我尊重我的感受,将它变成了一幅画
  我画的是心中的荷花。我接受东方的东西,是接受了东方的思维方式、表现方式和审美情趣。

    信息时报:这次展览,主要展出了您的“意象油画”作品,据说您当年画这些作品的时候,对中国油画产生了很大冲击。
    鸥洋:1986年,我画这些意象油画的时候,全国找不到第二个人这样画油画,他们都是画正规的人物、正规的静物,正规的风景。虽然我当时想的比较简单,有点生搬国画的感觉,和国画材料不同,但有点接近。即便是这样,也对当时的中国油画产生了很大的颠覆性。
    信息时报:西方现代油画最早也在吸收东方元素,比如印象派的画,也不写实,但您的画和他们完全不同。
    鸥洋: 我跳出了印象派的画法,最早有人以为我画的是莫奈,但后来发现,我画的不是莫奈。比如画荷花,莫奈虽然画得朦朦胧胧,但还在画客观形态的荷花早晨光线的变化,但我画的是心中的荷花。我接受东方的东西,是接受了东方的思维方式、表现方式和审美情趣,不是从表面接受。
    我在赵无极那里学到最重要的一句就是:一切都是凭借。这句话就打通我的脑子。我以前学西画,就是要把一个东西画得很像,但中国画的画法,不是为了画的对象本身,而是我内心的状态,主观意念的体现。所以,画梅花画鱼,都是带着主观想法来画,所有的自然都给我了一种感受,我尊重我的感受,将它变成了一幅画。
    信息时报:和其他人的油画不同,您的画给人一种很飘逸,通透的感觉。
    鸥洋:以前别人都说油画要厚重,我就说,大提琴有大提琴的音,非常厚重,小提琴有小提琴的音,非常优雅。你不能要求我做你要做的事情,我就要做我能做好的事情,比如说,胡一川那么大的块头,他一画出来笔触就是那种雕塑那种很硬朗的笔触,我也不是不能画,我要硬画,但他画得更自在。而我画的那么飘逸,他也未必能画出来。
    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事情,有每个人的天分和长处,做适合自己的事情。这里也有一个适合问题。每个人选择的绘画语言,也要适合自己。
    信息时报:也就是说,每个画家都有最适合自己的画法。
    鸥洋:艺术就是这样,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长处,我们艺术的百花园就丰富了。你不能要求牡丹的花有白兰花的清香,弄到后面花园就很单调了。我们以前画画比较可悲的就是千篇一律,现在挺好的,很多画家都找到了自己的路。

  我始终想的是乐观的、正面的事情
  就我个人来说,想起我们过去的颠颠簸簸,我觉得自己现在有一份安静的心情,可以画自己的画,安静静的吃饭,买买菜,陪陪小孩,这就是一份难得的好时光。
    信息时报: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不是可以说,你的画都是您内心的状态?
    鸥洋:比如说我画的牡丹,叫《盛世》。为什么呢,因为我当时看电视新闻,发现报道中很多国家都不太平,有的地方有灾难,有些在打仗。我就很感慨,觉得现在的生活比较平安,可以去超市买东西,看电影,这种状况就是盛世了。画了之后,也有人说,我不应该画这样的画,因为我们要有忧患意识。
    可是,就我个人来说,想起我们过去的颠颠簸簸,我觉得自己现在有一份安静的心情,可以画自己的画,安安静静的吃饭,买买菜,陪陪小孩,这就是一份难得的好时光,这就是我的感受。可能另一个人画“牡丹”,也不是这种感受。
    信息时报:您的作品画面都非常明朗,有评论家称你的作品充满了阳光,这种阳光是不是和您的性格有关?
    鸥洋:我的画面比较明快,这个和我的心情有关。我始终想的是乐观的、正面的想法。无论多困难的时候,我都会想着事情好的一面。 所以,我会寻找一些比较美好的东西来描绘,不会画比较痛苦的东西。我只画过一张作品,名叫《十年》,批判文革,关于十年浩劫的毁灭性,当时就忍无可忍画了这样么一张。
    后来,改革开放,我看到的都是正面的事情,对比其他兵荒马乱的地方,对比不堪回首的往事,就知足了,心怀感激,画的画自然也阳光了。
    信息时报:您是一个乐观的人吗?
    鸥洋:我的性格比较不修边幅,讲究个性自由。我这个人最恨人家管我,喜欢自由奔放,打破条条框框。我从小都是这样,不是很喜欢在家呆着,是满山跑,比较自由的那种小孩,所以谁要管我,我就不舒服,属于爱反抗的那种人。
    文革的时候,杨之光关进了牛棚,我就是牛鬼蛇神家属。当时,大家组织年轻人参加红卫兵“长征”行军活动,每个人都可以去,就不让我去。我那个时候二十来岁,就心想,去参加这个活动是每个人的权利,为什么我不能去,你不让我去,我就一个人去。我就背了一个背包,举了一个牌子,穿了一双人字拖鞋,就一个人出发了,找到路线,每天走80里,一路哼歌,走一个小时休息十分钟,晚上在宿营地休息,走了六天。别人都很惊讶,说别人都是一个队伍走过来,你就是一个人。
    我就是属于这个个性,很倔强,你说我这件事做不成,我就一定要做。假如我认定了要做这件事,我是不会因为什么困难而放弃,就会排除万难去做这件事。

  艺术需要一砖一瓦地建树
  每个人都在传统上添一块砖,而不是模仿、复制,给大厦垫高点,就对我们的传统有贡献。

    信息时报: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您的个性让您有了在艺术上的开创精神。
    鸥洋:我很喜欢做尝试性的东西,很喜欢探索,因为我又不想重复自己,也不想重复人家。我在六十年代初期画过水粉,那时也没有人画水粉,没有人画人像。我就拿自己油画的基础、国画的基础来画水粉,画了之后也引起了轰动。后来,文革了,我就去玩国画创作,也一下打红了。文革结束后,我又回到了油画系,又开始做油画,还玩过木版画。当时都觉得很好玩,但很快就新意,就没兴趣了。
    信息时报:不过,意象油画您一画了二十多年。
    鸥洋:以前每件事情,我都做的非常热忱,做了差不多的时间,兴趣没了,就换一个。但做了意象油画,一做就是二十年,我也奇怪为什么自己没有厌倦,还是在做。后来我想,因为意象油画涉及到意象,里面的学问很多,比较深,我自己觉得自己学不够,也做不够,总是有新的想法,不是一下子让自己做的满足,也不能玩一玩就丢掉了。
    信息时报:您如何看待自己在艺术方面的探索?
    鸥洋: 也许,我这一辈子都不一定能达到意象油画的顶点,这是可能整辈人乃至后代人的共同努力,因为,怎样体现中国油画的精神,怎样树立中国油画的形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我的探索很有意义的地方也在于,中国油画要有中国油画的面貌。也许我现在研究的还很浅,但毕竟开了一个头。
    信息时报:中国油画发展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尝试走一条自己的路,您也是一直在探索自己的方向,对于这样的艺术创新,您怎么看?
    鸥洋:艺术需要一砖一瓦地建树。我们的传统很丰富,每个人都在传统上添一块砖,不能只是模仿、复制,否则就对传统这条长河没有作用。如果你能成为一块砖,给大厦垫高点,就对传统有了贡献。现在,无论是西方传统还是中国传统,都已经很高了,你如果在底下仰视,也就只能够仰视。但如果你想办法添一块砖,你的定位就有了你的贡献。中国画,在人物表现现实生活方面,是我们古代所欠缺的,从蒋兆和、杨之光这批人,他们把人物表现现实生活做成砖塞进去,就对中国美术史作出了贡献。
    油画方面,西方传统从写实、抽象、风景到人物,该有的都有了。西方油画缺少我们中国思维方式,情感表达的语言,没有按照我们这种表现东方语言、中国境界的风景、花鸟,这种意象表达。这时候,我来塞这块砖,就有了我的贡献。


责编 张玥晗 美编 黄晓华   校对  段丁    本版撰文  张玥晗
时间: 2010-06-06 来源: 信息时报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