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来,素描在中国发生了什么?《信息时报》
录入时间: 2010-04-26
4月29日,广东美术馆将举办“精神与历程: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全国巡展”。这个由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策划的素描展览,将展示了中央美术学院包括徐悲鸿、王式廓、滑田友、董希文、许幸之、吴作人、靳尚谊、周思聪、冯法祀、侯一民、孙滋溪、闻立鹏、朱乃正、韦启美、徐冰、刘小东、陈丹青以及朝戈等数代画家的素描、速写、创作草图等600余套,时间跨度从上世纪20年代至今。
有意思的是,徐冰策划此次展览,不仅为了展示60年来,中央美院画家们的素描成就,更希望能够呈现西方引来的素描,是如何与中国传统绘画、设计、建筑、综合艺术等门类,产生联系。60年来,素描在中国发生了什么;在我们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的进展中,它起到了哪些作用,其结果又是怎样的;在现今国际艺术格局中,我们在素描这个领域中,已经走到了哪里。
这些问题,将带领观众,深入素描的历史与今天,观看素描艺术的真正魅力。
第一部分:60年素描历史
展览在这一部分,从徐悲鸿时代到前苏联方法引入,到历次的调整变化,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各阶段,呈现了素描学科的发展过程。
素描对于中国来说,是近代从西方教育中引进的。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北平艺专从建校起就设有素描课,但当时教育的目的,只是建立一般立体明暗的意识和初步尝试表达人物。解放后,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后,受西方艺术影响的徐悲鸿等人,借鉴西欧的写实主义美术,前苏联美术院校素描教学经验的引入,提出了“尽精微、致广大”的素描教学主张,希望用现实中的真实去代替贵族趣味的“矫饰”和所谓“优美”。
在这个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同时也产生过要不要画模特,要不要画明暗素描,要不要长期作业,要不要在课堂里写生以及要不要画人体、中国画教学引入素描是有益还是有害等不同观点,以及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争论和试验。
文革后,素描转向了欧洲古典素描大师,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丢勒、荷尔拜因乃至安格尔,通过对欧洲文艺复兴传统的追溯,对“形”有了更加实在的认识,对人体的认识和掌握水平普遍提高。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对印象派之后现当代艺术思潮的兴趣和关注,又出现对现代素描语言的模仿和学习。美院师生思想活跃,手法多样。
近年来,素描受到了更多的重视,成为锻炼造型意识、观察现实社会、培养坚强意志之间的纽带,中国画基础教学也在探索一条能够融汇中西传统之长的途径。
第二部分:素描与创作的关系
这部分展示了中央美术学院60年来部分创作以素描为主线的背景材料,此部分提供了素描学科与社会及艺术个性多方关系思考的作品。
展览选取了十几位艺术家从50年代到近期创作作品的素描稿,希望展示出他们对于不同主题的创作过程。观众可以从这些大小不一的草图中可以看出素描是如何帮助艺术家实现最终的创作作品,如何对主题进行逐步深入的思考,以及每个人对于素描的不同运用;也可以发现和学习他们不同的、有个性的创作方法和表现。
通过展览作品我们还可以探讨素描与创作的关系,素描的表现力以及素描对艺术家创作思维方式的影响。
油画家苏高礼先生的代表性在于,其艺术历程与美院历史共生的关系。从他考美院附中之前的素描,经过附中、美院本科、留苏学习、本院任教,以及文革期间下厂下乡的应对,直到改革开放后的作为,这样,一个国家的历史背景、一个教学体系的历史和一个人的艺术生涯,被素描的“痕迹”敏感地呈现出来。
雕塑家钱绍武先生在中央美院丰富的素描艺术中是个特别的现象。他对素描艺术的独特表述曾对全国产生过广泛影响。我们特别找到了在80年代中期,我院电教室制作的“钱绍武人体素描技法”录影带,以助了解其素描艺术和教学理念之精要。
对中年油画家刘小东老师绘画历程的分析,使我们看到,作为一个携带学院背景的人,他是如何在这样的基础上将这些“基因”衍生为鲜明个性的当代表达。他的艺术成果与学院训练之间应该说是一种积极的生发关系。
——徐冰
第三部分:三个画家的素描
在展览的第三部分,推出了三位艺术家的素描作品,从中央美院的代表性艺术家苏高礼、钱绍武、刘小东的素描成就上,就可以清晰地看到素描在一个艺术家的个体的成长道路上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苏高礼
殷双喜(策展人):苏高礼的一生和素描有不解之缘,从他保留至今的素描作品来看,从上附中之前,到上附中、读美院,留学苏联,以及文革后下乡,改革开放以来的教学、艺术考察和创作构思、画稿等,有上千幅之多。这些素描、速写、草图生动地反
映了苏高礼先生的艺术是如何从量变到质变,从启蒙到成形、成熟的过程,而素描则在这一个漫长的艺术人生过程中,为苏高礼的油画艺术打下根基。
苏高礼特别强调在素描过程中情感的投入,他认为“以表达情感为出发点的艺术实践才称得起艺术实践”,在他的素描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和描绘对象紧密呼应的心态。而所谓情感的投入,实际上是作画过程中画者对人性和人文的关怀,这一点是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也就是说,即使在基础训练和技术性规范要求较多的素描领域,对待描绘对象的认识、情感也是最为重要的艺术要求。有关苏高礼先生的素描,杜键教授有一段中肯的评价:“苏高礼的画是很具有直接性的,他的画没有学院腔,没有职业病。尤其可贵的是,他所直接抒写的是一种善良、宽厚的情怀,语言自然、朴素。”
钱绍武
殷双喜(策展人):同样,在钱绍武先生的素描中,不仅体现了高超的技巧,更重要的,是钱绍武先生对于描绘对象的细致观察,对于他们的形态神韵的把握与表现。钱绍武先生与苏高礼先生都是1950年代留学前苏联的中央美院的教师,在中央美院50年代初期走向正规化办学的道路上,他们那一代人共同开创了美院的现代教学体系与制度方法。与苏高礼先生来自生活的
质朴有所不同,钱绍武先生的特殊之处,在于他虽然受到了系统的西方学院教育,但却把眼光投向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从中国的传统画论中总结了许多具有很高价值的美学与艺术观念,并且付诸于自己的艺术实践。例如,钱绍武先生特别注意中国艺术传统中的整体观与局部观,即“远观其势,近观其质”;还有中国传统画
论中的“气韵生动”,这使得钱绍武先生的素描与速写,虽然借鉴了西方素描大家的自由潇洒,体现出一种凝神结想、一挥而就的速度感与生动感,但在整体轮廓线
条的把握与局部结构的准确方面,仍然保持了可以细品的视觉质量。
刘小东
殷双喜(策展人):刘小东的素描,体现了文革后中央美院的素描教学在青年一代画家那里获得的反映,真实地呈现了新生代画家对于素描的理解与运用,同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于刘小东这一
代优秀的青年画家而言,素描似乎没有那么崇高的地位,虽然,刘小东(还有徐冰、朝戈、曹力、喻红、马路、陈文骥、王华祥)等许多优秀画家的素描,就其对素描的理解和表达的独特性来说,一点也不逊色于他们的前辈。但更多的时候,素描是刘小东创作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的研究与思考的方式,一种以艺术的方式直接面对生活的简要记录,或是将内心深处那些丰富多变的构思加以有形化思考的创作手段。刘小东的素描,表现了当代画家对于素描的认识从基础到创作的升华,从艺术训
练的方式到观察生活表现人性的思维转变。
“精神与历程·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全国巡回展”演讲会徐冰:我
的营养,我的方法
刘小东:谈谈学生时代,谈谈素描
时间:2010年4月30日上午9:30-12:30
地点:广东美术馆多功能厅
责编:张玥晗
美编:黄晓华
信息时报 2010年4月25日 C09-C10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