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忆文波画友(莫若莹)

录入时间: 2010-03-19

    197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美展办公室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举办全区美展,我的作品《畅谈大好形势》入选了,我接到通知要求作者到区展览馆修改和复制作品,当时文波在那里创作油画《关怀》,我们就是在那里认识的。
    记得1965年《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毕业生作品展》在南宁展出,黄文波的油画《春雨贵如油》(春雨)引人注目,《人民日报》、《广东画报》相继发表,闻名全国,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文波是从附中直升本科的,有一手很扎实的绘画基本功,是留苏郭绍纲教授的高材生,他很朴素和平易近人,没有架子,也没有认为自己了不起而瞧不起别人,我们一见如故,无所不谈。当时他的作品《关怀》和我的作品《畅谈大好形势》等共7幅作品评上全国美展,负责送作品的同志回来告诉我,中央美院侯一民教授说我的作品人物形象有广西的特点,只是坐着的老头脚再长一点,要再修改。文波也有同感,鼓励我今后要画得越土越好,要画得土气十足,色彩也可以画得朴素一点。我们在一起作画,一起交流心得,探讨如何表现广西人的形象特点以及南方亚热带的色彩。我们当时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只有表现出我们广西少数民族的特点才能走向全国。
    文波坚持走民族化发展的道路、坚持写实主义。1972年时我告诉文波,我1959年大学一年级时,系主任陈烟桥(鲁迅先生的学生,后为广西艺术学院院长)带我们到隆林德峨公社深入生活,那里有多种少数民族,光是苗族就有好几种,什么偏苗、青水苗、花苗、红头苗、白苗,还有彝族、布依族等,人物环境都很有特色。我画了一幅表现苗族儿童生活的国画,这幅画被《人民日报》于1959年9月15日作为庆祝建国10周年美术作品在副刊上发表。我建议他到百色隆林来体验生活,他很感兴趣。到隆林后他非常兴奋,仿佛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民族艺术宝库,从此他把德峨当作一个点,一次又一次到隆林收集创作素材,几乎走遍了德峨的壮乡苗寨。他很勤奋,早出晚归,早上吃一碗米粉,带上几个馒头,到苗寨画上一整天,直到晚上星夜才回到旅社;他在广州的夫人非常担心,每晚准时9点钟打来一次电话过问。隆林德峨是高寒山区,冬天下雪,他为了画雪景,从德峨乡府所在地背着画箱冒着风雪走了十几里山路到石头寨写生。
    就这样,他长时间收集大量素材,创作了一批表现苗族人民生活的油画作品。油画《上门》是他第一次到隆林深入生活后的第一幅画,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画展,在《民族团结》杂志整版发表,《金铺苗岭》得到著名国宝级画家阳太阳的赞扬,获广西金奖,美国朋友到南宁参观也想要买他的画。
    文波80年代调到广州美术学院后,虽然我们距离远了,见面的次数少了,但是我们一直保持联系,每每文波有新作问世,他都会给我寄来一份,逢年过节,我们都互相致电问候。每次我们到北京参观画展,都一块去吃涮羊肉。2003年我和夫人应邀去广州,专程去拜访了他,我们交谈甚欢。
    文波退休了,百色到广州的直达飞机、火车也开通了,他可以随时再来百色深入生活,再创作一批批的油画,可是他夫人去年来电说他走了⋯⋯ 他过早地走了,我心里非常难过,翻开相册看着我们在隆林德峨以及在广州合影的照片,回忆着我们在一起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我们共同探讨艺术,探讨人生。我非常怀念这位我艺术人生中非常要好的益友——文波画友!


                            莫若莹/ 2009.9于百色
                          (莫若莹:原广西美术家协会理事、百色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