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展出作品

录入时间: 2010-02-26

   

   

   

   

制作流程
坯体 
原材料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知道如何寻找并利用黏土沉积物。
    黏土的成分构成由其所处的地质条件决定。因此,黏土由原材料到烧制成形的过程中,其质量和外观在可塑性、颜色、质地、坚固性及敲击声方面都会有极大的变化。
生黏土
   
可塑性:这种湿的制陶材料柔软且具有可塑性,其成分1/3为水。生黏土干燥时硬度增加,再经烧制后会彻底变硬。
经烧制的黏土
   
对火的控制运用,加上各种工具及窑的发明,经烧制的黏土获得了一些新的特性:
    防腐性:烧制后的黏土,其性质不会发生改变,各个考古现场出土的陶器碎片可以证明这一点。
    透气性:低温烧制的陶罐仍具有透气性,这有助于陶罐内的水保持低温。
    耐热性:黏土烧制的容器由于能够抗热而被用作家庭烹饪器皿,黏土质耐火砖则被用于修建火炉。
    防水性:像炻瓷和瓷器一样,黏土在高温烧制后会发生玻化。依此烧制出的容器具有防水性并可用于储存液体。其他低温烧制的黏土也可以通过表面附以玻化涂层而达到防水的效果,例如釉。
黏土的五大类
    展出的一千零一只杯子根据其黏土的种类和烧制温度被分为五类。十个陈列柜上的标签根据其类别用不同的颜色标出。
无釉陶(粉红色字)
    透气、无釉的黏土,在700-1000°C下低温烧制而成。 黏土产自富铁的地质区域时呈砖红色。其他自身颜色因为其成分、烧制方法及所用燃烧材料的不同,呈现由灰至黑不等的颜色。
釉陶(橘红色字)
    黏土在850-1100°C之间低温烧制而成。陶瓷表面涂有铅釉、碱性釉、或锡浊铅釉。
陶器及玻璃质(黄色字)
    尝试用各种黏土和锡浊铅釉来复制出瓷器的白色和硬度。当烧制温度在1000-1200°C之间,这些陶瓷通常都上有一层透明釉或(锡基)珐琅。
炻瓷(绿色字)
    特殊黏土经由1200-1360°C高温烧制而成。炻瓷的颜色根据其地质产地的不同而不同,但通常呈现灰色、米黄色或棕色色调。炻瓷可有釉也可无釉。
瓷(蓝色字)
    以高岭土为主原料的白色黏土,其中添加了长石质矿物用以帮助其玻化、变硬、并确保成品的白色色度(有时烧制的成品会呈现半透明的情况)。烧制温度在1200-1400°C之间。

坯体的塑型
最初步骤
   
黏土需要进行充分准备,既不能太湿也不能太硬,这样才能用来进行塑型。从一团球状黏土开始,工匠先熟练地用两个拇指在泥团中间开出一个圆形洞口,接着用双手围绕这个圆洞将边缘拉起。
    于是,这个物体很快便能用于某个用途:盛水和食物等。早期的人们使用原始方法将黏土制成各种家用器皿,用于烹饪、贮存和供应食物。人们也创造了一些用于宗教仪式的物品。
这样一个圆形的罐——黏土制成的躯干,有脚、有肩、有把手形状的手臂,脖子以及罐口的沿——与人类体形相对应。
成型的方法
    随着文明的发展,陶瓷的塑型和制造工艺在不断地改变。由对火的掌握、冶金学的发展和建筑艺术而产生的技术知识促成了专业化分工。各种原材料矿产的发现—石灰、铁、铜、锡—引发了新技术的产生。工匠们发明出陶轮,建起窑炉并开始连续生产满足城乡人口不同需求的各种产品。
    伴随着新技术的发明,制陶领域变得更加工业化。陶瓷生产过程中的技巧衍生出专业化工人,例如拉坯工、模制工、装饰工、烧窑工等。工程师们创造越来越机械化的生产方法;有时陶瓷家在制作个人作品时也会使用这些方法。
    手筑:最初的陶器都是用简单的方法塑型,而不使用特别的工具、陶轮或者窑炉。这些器皿仅用于家庭用途。最常用的技巧有模具成型、泥条盘筑、泥板成型和捏塑等。如今,这些技巧仍沿用于传统制瓷,有时当代陶瓷家也会使用。
    拉坯:工匠们使用一种旋转的装置,早期用人手或脚转动,后来由电机带动。陶轮的应用使手工艺作坊能够批量地生产陶器,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手工艺作坊也因此得到发展。
    旋坯成型:旋坯车的发明和石膏旋坯模具的运用使成型过程变得机械化。这种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够通过密集的工业规模生产大量便宜的瓷器。
    模具成型:最初这只是一种手工技术,后来逐渐机械化,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
    印模:用手将湿黏土按入各种形状的赤陶或石膏模具中。这种模具上可以雕刻出图案,在瓷器上显示浮雕或阴雕图案。
    注浆:一种半流质黏土(称为浆),倒入石膏模具中,停留一段时间等待浆在模具内成型(石膏吸收了一部分水),多余的浆会被倒掉。当浆硬化后,将其从模具中取出,过程完成。

表面处理
   
陶艺家运用不同的技术和材料,提高烧制陶瓷在质地、颜色和光泽方面的外观效果并增强防水性。
抛光
    打磨并压紧胎土表面,使其致密度更高,表面更有光泽。此工艺也可增强陶瓷防水性。
还原烧成
    这种烧制方法限制氧气进入量,木柴燃料不充分燃烧产生的碳氧化物与陶坯的黏土结合,使得陶器表面更坚硬且更具防水性。
    生成一层薄的光亮的含铁黏土表面可改善陶器外观质地。
不同表面涂料:
化粧土

    化粧土是一层黏土泥釉涂层,常见浅色,用来遮掩普通黏土的深色阴暗处。化粧土在半流质状态时施于潮湿的陶坯,以确保和胎土表面的粘合。
    化粧土可用作雕刻或绘画装饰的背景,然后施以玻璃化涂料或釉。上有化粧土的陶瓷仍可进行抛光。化粧土可用于高温和低温。
玻璃化或上釉
    此项工艺,陶坯涂上涂料,该涂料由砂(硅石)和其它在烧窑过程中能形成玻璃体的材料构成。这些玻璃化的涂层,比如釉、清漆和珐琅, 在使用不同原材料时差别各异。 它们伴随着窑炉的发明而出现,窑炉可提供玻璃化所需的更高温度。上釉令陶瓷具有防水性,易保持清洁,外观也更吸引人。
    除了硅石外,低温烧成(900° - 1100°)的釉的组成成分还有铅、碱、石灰等等。高温烧成(1200° - 1300°)的炻瓷和瓷器,其釉的组成成分为草木灰、长石和富含铁的黏土。
不同粘土坯体表面涂料的例子:
   
• 白泥釉陶器,上铅釉
    • 非泥釉陶器,上白色的含有锡浊铅釉
    • 中东熔块陶,上产生青绿色的碱铜釉
    • 炻瓷,上灰釉,黑色,氧化铁天目珐琅或白色和橙色的长石志野珐琅
    • 瓷器,上无色透明釉
颜色
    化粧土/泥釉以及玻化涂料/釉,加入不同金属氧化物或工业色料产生不同釉色。氧化钴产生蓝色。氧化铜按照釉的组成不同和烧成方法不同会产生绿色、青绿色或红色。氧化铁在还原烧成中产生蓝绿色青瓷,氧化铅在氧化烧中产生黄褐色,红土陶瓷在坑烧中产生铁锈红色。

装饰
装饰的最初意义
   
很久以前,人类发现了如何使用烟产生的黑色,不同色度的红色或黄色赭石土和白色黏土。人们将这些材料用于宗教崇拜场所的岩画或礼仪性的人体彩绘。早期人类将画刻在石头和骨头上,为生育仪式制造雕像,从而留下了其世界观的痕迹。
    直到今天,人体彩绘和树皮画(例如澳大利亚的土著人的创作)依然表达对祖先的信仰和与周围世界的关系。随着文明的发展,陶工将自身文化的符号和象征制作在瓷器表面。
    这些装饰不能被视为毫无意义的点缀,因为它传达了图像信息,使日常用品产生意义。
装饰工艺和材料
   
陶坯在不同的创造时期都可以进行装饰:在湿的黏土上,在陶坯湿的时候,在涂刷泥浆的时候,在陶坯干的时候,在素烧以后,在上釉的时候。
在湿的陶坯上装饰
装饰建模工艺包括:

    -在模型上增加浮雕肌理
    - 镂空
    - 压印标记
    - 添加石英
    -使用刮、擦、雕、刻、堆、镶嵌等各种不同的装饰手法
    -用梳子在陶坯上刷刮,梳理……
使用泥浆/ 化莊土
   
陶艺家使用泥釉/ 釉底料来进行不同的装饰工艺:飞溅,刷,使用挤出器或橡胶球画画,上色然后进行雕刻,用"champs levés"拉毛。这些工艺适用于在任何温度下烧制的黏土。
使用颜料和金属氧化物
    用画笔进行陶瓷装饰,可以在坯土或泥釉时完成,可做釉下彩,釉烧前后均可绘画 (使用彩饰珐琅, 红色氧化铁,光泽彩料或黄金), 然后在较低的温度再次(700 ° - 800 °)烧制。
装饰、构图和符号的目的
    陶艺家一直用直线,曲线,点等方式进行表面装饰,这些往往代表鸟,花卉,植物或人体。当奥恰(Orchha)的苏丹娜(Sudana)用她简单的手势装饰罐子,陶瓷容器上的序列和节奏,也许正是她的呼吸,她的心跳或昼夜交替。
    很久以前,凯尔特人使用窗饰,中国人使用吉祥物饰,柏柏尔人使用腓骨和棋盘,贵族家庭用他们的盾形纹章装饰瓷器……
    当今社会,受不断的文化渗透和散落各地的参考文献的影响,如何给予装饰意义有很多种答案,这个问题在很长时间内仍将存在。

烧制变形
    以超过600°C的温度烧制干燥的生黏土,可以使其变成坚硬的陶胎。这是烧制陶瓷必须经过的过程。
火的掌控
    烧制瓷器最原始的方法,就是简单地将坯体堆积放置在可燃材料中。这种方法并不能够加热到硬化黏土所需的温度。通过完善加热坯体四周的方法,瓷工逐渐学会控制烧制的步骤。他们开始在瓷器堆和可燃材料上遮盖干牛粪(例如拉贾斯坦邦、印度、卡比里),或使用破损瓷器的碎片(例如欧恰、印度)或使用稻草(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
低温木材窑炉的建造
    随着文明的发展,陶工最终发明了合适的使用木材加温的窑炉。他们发现了如何在烧制堆周围建造砖窑。之后,他们在穿孔窑地板下建造点火窑来改善通风气流和燃烧。这种被称为直接火焰的窑炉,其火焰直接穿过陶器堆,能够提供烧制上釉陶器所需的温度。
高温木材窑炉的建造
    为了获得高达1300°C的高温,瓷工在斜坡上建造窑炉或建造带有高烟囱的窑炉。这些系统增加气流,迫使火焰按照窑炉的内部结构通过,并从拱型窑炉顶部向下进入窑室,这样在瓷器堆中循环。
    瓷器在窑炉中成堆摆放,这是为了给火焰的通过留下空间;气流将火焰拉出窑室的主通风口,然后上升到烟囱内。
    一些建造在斜坡上的窑炉被称为龙窑,这些窑炉中窑室数目少的有3个,多的可达20个。窑炉底部深坑点燃的火焰,穿过各个窑室,直达最高的窑室。每个窑室都留有木材燃烧的空间,这些木材通过侧面开口填入,所以温度在各个窑室逐渐增高。这种烧制方法持续时间可达十天。
可燃材料
    烧制陶瓷器物需的温度同样可以通过其它方法,例如煤、天然气、燃料、油或电来获得。
烧制中的氧化烧与还原烧
    加氧或减氧的依据是窑炉中的氧气量(前者增加,后者减少)以及使用的烧制方法。
    根据使用陶瓷器物成分的不同(黏土、泥浆、化粧土、玻化涂层和装饰),氧化烧或还原烧可以产生不同的颜色。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