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HI艺术】「Hi话题」没有展签,这届广州三年展的作品你一件也不懂

录入时间: 2018-12-26

文|张朝贝

图片提供|广东美术馆、本刊资料室

到广州的那天,经过白云机场的一条地下通道,点点分布的灯光与环形的光带,让人仿佛置身于一条充满科技感的时空隧道之中。毫无疑问,科技在当今世界无所不在,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那些试图探讨科技与艺术之关系的展览。

这些展览如今已经屡见不鲜,光是从近两年国内外艺术机构的展览来看,早已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势头。然而如何在一个大型的学术展览中呈现对科技与艺术关系的思考?不久前,主题为“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的第六届广州三年展,热度几乎席卷了整个珠三角艺术圈。它是一次对“热门”现象的总结,还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注和反思当下的新角度?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展览现场

▶ 数字信息时代,艺术家畅想的“加速”未来


从1820年第一台可以进行四种主要运算的工业计算器的诞生,到2016年一名专业的人类围棋选手被电脑打败;从第一个神经网络,到现代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广东美术馆展墙上排开的图表,回顾了近200年来计算机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信息。这也是第六届广州三年展“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中的一件作品。

科技的发展正在让一场未知的未来加速到来。在主题展策展人之一菲利浦·齐格勒看来,如今我们正处于农耕时代和工业时代之后的第三个时代。在这个数字信息时代中,经历了以计算机联网为主线的第一阶段、移动设备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的第二阶段和实现各种实体端和虚拟端的联网当下之后,“到第四个阶段,现实将与数字化的网络世界完全融合,我们的生活将发生根本性的、无法预见的转变。”
 
 
ZKM︱赫尔兹实验室 《数字代码的编年史》 互动式AR装置  2017,“叠加:数字中的艺术”单元

沿着展览中的高分辨率时间线,观众可以随意移动里面的设备,也能够观看嵌在装置里面有关数字代码历史的短视频。通过这种方式,观众能回顾从1800 年至今,计算机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信息
 
 
贝恩特·林特曼(德国)& 彼得·魏博尔(奥地利) 《YOU:R:CODE》 互动装置  2017,“叠加:数字中的艺术”单元

在欣赏该装置作品时,参观者会体验到不同类型的数字转换,从最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熟悉的倒影,渐渐地,这个镜像转化为数字数据体,直到最后被简化成为一个工业可读代码

的确,一切都在加速,连各种视频播放器都增加了倍速播放的功能。而不断渗透的数字化、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和机器与设备的世界观,编织出一张切入点互相关联的网。本届三年展主题展分为“叠加: 数字中的艺术”“同类演化”及“机器不孤单”三个单元,并分别由菲利普·齐格勒、安琪莉可·斯班尼克和张尕担任策展人。在本届三年展中,艺术家们为这个无法预见的加速阶段进行了招式各异的切入与表达,通过艺术的角度展现科技进步的过程及其在全球各地的影响。

在“叠加:数字中的艺术”单元,长久以来对艺术和科技之间关系进行探究的ZKM丨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除了带来最开始展墙上的《数字代码编年史》,还有将人的镜像转化为数字数据体及工业可读代码的《YOU:R:CODE》。在“同类演化”单元,阿恩·亨德里克斯带来“不可思议的收缩人”项目;玛丽·卡耶和阿维德·詹斯制作了几个自己会制作饮料售卖给人类的有机性机器人;夏洛特·贾维斯则设法利用新的生物信息学技术,将一段音乐录音编码存储在DNA里,然后让DNA悬浮在肥皂溶液中,充满整个展厅。在“机器不孤单”单元,托马斯·萨拉切诺以影像呈现了一个完全由太阳能驱动的飞行器,不需要任何矿物燃料;吉尔伯托·伊斯帕扎则利用废水变成电、变成能量。
 
 
阿恩·亨德里克斯(荷兰) 《不可思议的收缩人》 实地装置,尺寸不定  2010-2018,“同类演化”单元

按照艺术家的说法,体型更小的人种需要的资源、空间和能量都更少,也更能适应“人类世”的环境,然而事实上人类却仍在不断长高,即使生态环境和进化原则都应该让我们变小
 
玛丽·卡耶(法国)&阿维德·詹斯(荷兰) 《SAM2》 钢材、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电子产品、Scoby(细菌、酵母共生培养物) 150×80×80cm  2017,“同类演化”单元

展厅中有两个共生自主机器,能够自给自足并且依靠自己的方式在人类世界中生存。它们利用菌种生产饮料,然后卖给人类,是一种小规模的自动化食品生产系统。它们是兼具科技和有机性的机器人,仅在必要时需要人类协助
 
 
夏洛特·贾维斯(英国) 《球体音乐》 DNA、肥皂溶液、吹泡机,可变尺寸  2013‐2015,“同类演化”单元

艺术家设法利用新的生物信息学技术,将一段音乐录音编码存储在DNA 里,然后让DNA 悬浮在肥皂溶液中,从而创作出充满气泡的各种表演和装置。一面墙的A4纸则向我们解释了这个隐晦的作品
 
吉尔伯托·埃斯帕萨(墨西哥) 《自动光合植物》(植物核细胞) 200×500m×500cm  聚碳酸酯、不锈钢、电路、木材、硅树脂、石墨、硅砂、活性碳和亚克力  2013‐2014,“机器不孤单”单元

这件作品被视为一项研究试验,其重新构想了污水处理系统,呈现了将污水变成电、变成能量的一个过程
 
托马斯·萨拉切诺(阿根廷) 《AEROCENE》 单声道视频  2016,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分展场

▶ 艺术如何避免沦为科技的附庸?

从某种程度上讲,本届三年展的作品展现了一个不需要人类直接参与的未来,就像我们这个时代的科幻小说描述的那样。令人新奇,也多少有些令人一头雾水。在策展人菲利浦·齐格勒看来,“观众不需要有多懂前卫艺术,他们只需要带着好奇和开放的心态即可,如此他们会了解到各种有关当今世界的新视角,继而受到启发,开始思考今天的数字革命和科技创新将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菲利普·齐格勒

本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

“叠加:数字中的艺术”单元策展人

然而,我们仍然不解:科技与艺术的界限何在?如何避免使艺术沦为科技的附庸?艺术作品的技术性究竟是掩盖了作为精神内核的艺术性,还是说技术性便是一种崭新的作为艺术性本身的可能?本届三年展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怎样反思当下的视角?这是不仅是我在观展过程中的疑惑,或许也是同在展厅仔细阅读展签文字的同僚及观众的最明显的感受。
 
西蒙·丹尼(新西兰) 《创始人棋盘游戏展览原型》(中国版) 定制《卡坦岛拓荒者》游戏卡片,3D打印,在巴特勒饰面铝卡片、广告横幅上的UV打印,中密度纤维板,树脂玻璃,尺寸可变  2017,“叠加:数字中的艺术”单元

艺术家通过回顾棋盘游戏的风靡一时以及它的游戏原理对科技领域产生的影响,联想到了《卡坦岛拓荒者》这款十分受硅谷科技企业家欢迎的棋盘游戏。这些由虚构的棋盘游戏引发的高度猜想已经在最新的科技创新中得到了运用,比如说比特币、大数据下新兴的平台垄断以及互联网2.0
 
哈伦·法罗基(德国) 《平行I》 视频,彩色,有声  16分钟  2012,《平行II》 视频,彩色,有声  9分钟  2014,“叠加:数字中的艺术”单元

作品展示的是计算机图像风格变化的简史及对游戏世界的限制以及游戏中的物体特征的探寻。观众会意识到图像显得越是复杂,游戏就越是暴力。至于最新的计算机游戏,似乎所有游戏内容都在围绕着无处不在的能量枪开展
 
费姆克·赫仑格拉维(荷兰) 《肆意扩展的沼泽地·停泊站#2》 装置作品  2018,《肆意扩展的沼泽地》 数字交互式三维环境,视频,音频  2016年持续至今,“叠加:数字中的艺术”单元
 
迪莉娅·尤尔根斯(德国) 《未来一秒即来》 物化艺术作品  2018,“叠加:数字中的艺术”单元

作品材料是从99美分商店(美国版一元店)和五金店中购买的,或者从定制化家居装饰店在线订购的个性化机器制物件,或是促销品。解构后的岩石和矿物图像被转移到睡袋表面,转移到被拆解的中国传统服装内部,被编织成个性化照片毯子,出现在挂毯上,或者印在缎面广告横幅上
 
关小(中国) 《天气预报》 三屏视频,彩色,有声  12分48秒  2016 ,“叠加:数字中的艺术”单元

在这个三屏视频装置中,关小将数据时代中知觉认知过程的跳跃性和主观性的特征同天气的变化无常进行了比较。与此同时也提出来“为什么我们不能坐在椅子上看欧洲”这个问题,挑战了现实生活中的旅行的必要性
 
林科(中国) 《我在这里》 增强现实(AR)视频装置  1分35秒  2018,“叠加:数字中的艺术”单元

这部作品设想在将来的某个时刻,人们不再使用鼠标。观众从提前下载好的AR 智能手机软件看里面的静止图像,就能看到《我在这里》一段片段


杨健(中国) 《传感器之林》 装置作品,传感器,多种材料,多种规格  2008年至今,“叠加:数字中的艺术”单元

展览的空间挤满了一大排日用品,例如盆栽、家电和日常必需品,在这些东西上方,传感器和缆线纵横交错,构成了一张网。作品证明了各种各样的科技媒体是如何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和行动的
 
王绍强

广东美术馆馆长、本届广州三年展

总策划及文献展策展人

在展览开幕前一天的论坛中,艺术家托马斯·费尔施代恩讲述了其融合了生物技术、哲学、文学及艺术史等复杂知识体系的作品《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并对我们的疑问作出了某种解答,“未来可能会有完全不一样的艺术作品,100年之后我们可能不再创作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本身有新的代谢机制可以自己创造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寓言也需要重生,以便用适当的话语去描述这个过程、面对这种新的形势。”


作为广东美术馆馆长、本届广州三年展总策划,王绍强谈道,“广州三年展作为一个大型展览,每隔三年便会探讨一个艺术问题,这次主要聚焦媒体艺术,且涉及生物科技、数字代码、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话题,引起了很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好奇。在人类现在所面对的数字时代,我们希望通过三年展,对艺术领域的新现象进行前沿的探索。”
 
张尕

本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机器不孤单”单元

策展人
 
 
 
托马斯·费尔施代恩(奥地利) 《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 生物化学作品,大理石、塑料管、不锈钢管、木材、手动液压升降平台车  260×145×80cm  2016‐2018,“机器不孤单”单元
 
将普罗米修斯的大理石雕像通过化石滋养细菌慢慢化解掉,细菌里有一种提供干细胞能量的生物料,将大理石变成了肝细胞,或者说将石头变成了肉(而这则呼应了普罗米修斯被啄食肝脏的神话叙事),整个作品是从一种物质变成另外一种物质的有机生化过程
 

托马斯·拜勒(德国) 《罗塞尔》 2台履带马达,切割装置,声音装置  117×65×50cm  2012,“机器不孤单”单元

艺术家切掉马达外壳,向观众展示内部机械构造,同时还将引擎中那些坚硬而单调的重复组件与引擎基座上的声音装置发出的念珠祈祷声并排处理
 
 
塔噶·布雷恩(澳大利亚) 《深沼泽》 装置,尺寸可变  2018,“机器不孤单”单元

作品包含一系列部分沉没在水中的环境作品,其中还结合了湿地生命形式和人工智能软件代理。这两个代理分别叫作哈里森和汉斯,它们耐心地守护着沼泽领地,并不断调整灯光、水流、雾气和营养素等环境
 
郑先喻&张硕尹(中国台湾) 《第二人生—栖息地》 多媒体装置  500×70×200cm  2016,“机器不孤单”单元

作品由组件式温室以及电脑模拟环境组成。温室中的蚊子会借由艺术家外部提供的血液以及养分循环生长,而死去的蚊子会以人形转生于电脑软件中的荒岛,并且拥有20分钟的生命周期。观众能借由给予补给品增加其生命周期长度,或是任由人形角色死亡。人形角色死亡时会触发作品喂血装置,将血液输入温室喂血器中,提供母蚊养分
 
多里安·高迪(法国) 《丢失的你》 阳极氧化铝、铆钉、钢、螺丝、发动机、电线、水泥、油漆  274.32×198.12×198.12cm(高、宽、深) 2016,“机器不孤单”单元

作品由一个大型电动铝制圆筒组成,在馆内来回滚动,节奏时快时慢


乔恩·凯斯勒(美国) 《世界是布谷鸟的(时钟)》 灯、发动机、摄像机、显示器、沛纳海手表等混合媒体  162.56×337.82×271.78cm  2016,“机器不孤单”单元

作品核心部分是由沛纳海的制表大师改造的陀飞轮手表机芯,一系列齿轮延伸了腕表机芯。时钟讲的是一个有关失去了飞行欲望和能力的布谷鸟看到的故事暗示了环境变化对布谷鸟的影响,从气候变化导致的迁移模式转变,到环境灾难如石油泄漏和森林火灾带来的影响
 
刘娃(中国) 《浮光掠影 II》 互动装置  2018

观者戴着捕捉其脑电波的EEG头环,伴随着音乐走进房间。当他观看四周的画时,他集中的注意力通过头环让光线依次变成七彩颜色
 
冯晨(中国) 《光的背面》 控制器、舵机、铝制百叶窗,尺寸可变  2017

《光的背面》是一件场域特定装置作品,百叶窗的开阖通过装置由声音来控制


沈瑞筠(中国) 《浅滩》 27×37.3×30cm  动画装置,3分钟  2016

通过结合定格动画、装置以及透明屏幕的运用,沈瑞筠创作了一个虚拟的空间效果。在这个空间中,处之不同层面的元素可以相互游走
 
王郁洋(中国) 《嘴》 17×10×8cm  互动装置,金属骨架、电机、硅胶、电脑  2015

艺术家在展厅的墙面上安装着一个仿真的机器嘴。当观众走近它时,触发到感应器,墙面上的嘴将口水吐向观众


张永基(中国) 《时代在召唤》 5927px×1080px  高清影像,彩色,声音,4 分31 秒  2018

作品拼贴和并置了大量以娱乐为目的的视频素材,配上节奏强劲的病毒式音乐,最后使其形成一个洗脑式的作品。单看每一个素材都充满了娱乐精神,彰显着个性。当以一个宏观的视角观察时,凸显了强烈的统一性和集体意识

▶ 树立珠三角艺术圈的学术标杆?

作为2018年最后一个大展,本届广州三年展所探讨的问题与11月份的上海双年展、台北双年展相比并不逊色,甚至可以说走在了学术的最前沿。不过本届的主题“加速的未来”,难免令人想起这座城市在4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作为“急先锋”的辉煌,如今却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困境。这种边缘化,不单表现在经济上,也体现在艺术生态上。


或许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展览除了邀请来自约15个国家的近50位/组艺术家参展的主题展之外,还通过文献展全面回顾了过往五届广州三年展的历史发展及其学术脉络。除此之外,本届三年展还联合华侨城盒子美术馆、33当代艺术中心、53美术馆等广东地区多个艺术空间组成分展场/平行展,共同深化当代艺术问题的探讨。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文献展“立场”,广东美术馆7号厅展览现场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分展场,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展览现场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平行展,“未来进行时——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紫泥堂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安琪莉可·斯班尼克

本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同类演化”单元

策展人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三年展也是王绍强上任广东美术馆馆长以来的第一届广州三年展,他表示,“如今的数字互联网时代,与十多年前已经是天壤之别,通过梳理前五届的三年展十多年来的发展,并以此作为起点,对未来的广州三年展进行重新思考。同时重新树立起这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三年展品牌,为专业的研究者提供很好的研究文献,也让普通观众对这个品牌的历史产生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在某种意义上,本届广州三年展已经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当我还在怀疑大家究竟能否看懂作品展签上的原理时,已经有两个女孩开始探索操作我身旁那台可以向人类售卖自制饮料的机器人了。我最终也不知道技术性是否掩盖了作为这些作品内核的艺术性,不过这或许只是一个媒体人的庸人自扰,好奇的观众们早已迫不及待地朝向那“加速的未来”以身试法了。
 
 
安娜·达米特里(英国) 《干净的亚麻》 亚麻、丝绸刺绣、DNA  100×80×1cm  2018,《病原之裙》 亚麻、古典刺绣、DNA、姜黄粉、薰衣草  165×150×150cm  2018,“同类演化”单元

一条是古典风格的亚麻睡袍,衣服上绣的是造成瘟疫、肺结核、猩红热和白喉等疾病的各种细菌;另一条则是17 世纪风格的长裙,裙身的刺绣参考了伦敦大瘟疫历史中的相关记载。两者都浸有这些可怖病原体的非传染性DNA,不过肉眼并无法辨别
 
《麦格芬》杂志(荷兰) 《物品的生命》 实地装置(广州) 各种大小  2018,“同类演化”单元
 
 
艾迪·瓦根克内希特(美国) 《群体性孤独》 布面油画  尺寸可变  2017,《物联网》 Roomba家用机器人、兰花,陶壶、两杯冷榨果汁、转运水晶、Wi-Fi干扰器  2016,“同类演化”单元
 
王楠(中国) 《灰尘景观》 灰尘、自制投影仪、电子元件、透明亚克力,尺寸可变  2014‐2018,“同类演化”单元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