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羊城晚报】何香凝 妇女领袖兼画坛领袖

录入时间: 2017-08-15


何香凝《绿梅》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 刘云 摄


何香凝(1878-1972) 广东南海人

原名谏,又名瑞谏,别号双清楼主。她是杰出的革命家和政治活动家,也是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画家。1897年与廖仲恺在广州结婚。1903年春赴日留学,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9年何香凝入读东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学习绘画。归国后曾受高剑父影响。

何香凝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擅长诗词和国画,代表作品有《狮》《梅花》《高松图》等,出版《何香凝画集》《双清诗画集》《回忆孙中山和廖仲恺》等。

寻访

“仲恺农校校长”教泽绵绵

在广州,有关何香凝的记忆在两幢建筑中被时光镌刻。

与廖仲恺的革命情缘

当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广州市海珠区同福西路龙溪新街时,位于42号的“双清楼”,有了些许粲然的模样。时光荏苒,在历经城市发展变迁后,这座楼已藏身于新开发的楼盘围墙边上,相当难找。

在同福西路上,几乎很少有人知道“双清楼”在哪儿,但如果问起旧南华西幼儿园,反是有街坊仍有印象。但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馆长蔡瑞燕十分清楚地知道这里就是廖仲恺何香凝新婚的故居。

而对于何香凝,为人熟知的是她革命家的身份,她作为画家、并且是广东唯一做过全国美协主席的画家,这一身份并不是人尽皆知。

1897年,一个不愿裹脚拥有一双天足的何香凝,遇上回国一心只觅大脚女为妻的廖仲恺,成就一段革命情缘。

为了清净好读书,年轻新婚夫妇搬到此处天台,修整原有的破屋作为“新房”。某年中秋赏月时,天台斗室月光如水,何香凝触景生情,写下“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的诗句。从此,这间小屋命名为“双清楼”。

为了纪念坚贞不渝的爱情,廖仲恺把自己的诗词集亲自题为《双清词草》,何香凝作画也自署“双清楼主”,并始终以此名落款于她的画作,成了她的别号,将其诗画集命名为《双清诗画集》。

蔡瑞燕说,何香凝的家国情怀和爱国思想,很大程度是婚后受廖仲恺启蒙和社会教育后逐渐形成的。

9月上旬起将有巡展

另一栋建筑很好地保留在广州仲恺农校的校园里。

位于广州海珠区纺织路的仲恺农工学校(今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是何香凝为纪念给予自己革命生命的丈夫廖仲恺而修建的。1925年10月5日首次提议,1927年3月26日正式开学,何香凝任校长、后挂名校长达15年之久。

走进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在学校的主校区中央,记者看到一座二层楼的建筑。该建筑坐南向北,东、西、南均有出入侧门,北门为正门,总面积720平方米,占地面积1387平方米,楼的正中有叶剑英元帅的题字: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

走进纪念馆,一对来自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告诉记者,同学们经常来纪念馆里坐坐、看看,感受那未曾经历的历史,对话同一块土地上跳动的灵魂。
就在记者截稿之时,何香凝美术馆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一场名为《何香凝艺术精品展览》的巡展拟于2017年9月上旬进行,巡展从馆藏品中精选了何香凝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40件,与其12幅历史图片同时展出。

点评

以擅画狮虎闻名 画笔是她的武器

20世纪中国的时代变革与进步中,诞生了许多精英人物。但同时在政治和艺术两界皆为杰出者屈指可数,女性更是凤毛麟角。何香凝是第一个将美术创作与革命活动紧密连在一起的女革命画家。从1909年开始学习绘画到1970年92岁搁笔,她的画也堪称为革命“史画”。

著名美术史家洪再新如此评价她:“何香凝以绘画来实现孔子所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人文理想。在达到这个境界的过程中,何香凝将传统与现代化融为一体。”

何香凝学画不以谋生为目的,而以中国民主革命斗争实践为需要。

何香凝早年留学日本,并随同孙中山从事辛亥革命。当时,孙中山提出要在国内组织武装起义,但起义的军旗和安民告示的花样及军用票的图案等,急需人来设计。何香凝在孙中山的指示下,带着这个任务,到日本的美术学校学习绘画。她就这样真正地学起画来了。

何香凝绘画的初期,师承日本相当有名的画家田中赖章,她的画风典雅精细、造型准确、构图严谨,笔墨浓淡有韵致,天色的渲染更是带有典型的日本画风格。如早期留学日本的作品《狮》(1914)是何香凝于辛亥革命前后所作的精品,所画之狮体态轩昂,神色威猛。而在中国画坛,她曾以擅画狮虎闻名。洪再新则表示:“何香凝专攻狮虎这类猛兽题材,一反传统女性绘画的柔媚习气,体现出她刚烈的个人性格。”

后来她回到广州。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陈伟安表示:“从何香凝与其同时代的岭南画派创始人‘岭南三杰’在师承、交往、绘画历程及艺术风格来看,可以发现他们之间有着许多的联系,尤其是在接受日本画影响与探索‘中西结合’的艺术实践的联系较为紧密。”所以,受到岭南画派的影响,她的画风在运用中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合日本和西洋画法,笔墨不落陈套,所画狮、虎、山水、花卉,色彩鲜丽,是另创一格的。

陈伟安说,作为革命女画家,在何香凝革命与战斗的一生中,画笔始终是她手中的武器之一。

国民大革命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为表达不与南京政府同流合污的决心,何香凝辞去国民党内一切职务,1929年,与经亨颐、陈树人、柳亚子等组“寒之友社”,日以绘画、吟诗和读书为事,绘就《松竹梅——岁寒三友图》,以冷酷、喜画寒冬之物的风格,表达在乱世之道中绝不屈服的铮铮铁骨。

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消极抗日导致大片国土丧失的现状令何香凝无比愤慨。她以“寒冬开花、傲雪芬芳”植物入画,排遣胸中之愤气,也歌颂坚持正义斗争的革命志士和爱国者。她筹措画展并以低价义卖,将所得款项捐赠给抗日义勇军将士。那个时期,虽画风转冷,但透出抗风雪、斗严寒的情思仍是一腔热血跃然纸上。

1949年以后,何香凝的画风一改悲愤,变得豪放硬朗,过去很少画的牡丹、红枫,经常在腕底出现,笔随神驰。后期的美术作品绝大部分为彩色,画面给人以清新、开朗、明快和生机勃勃的美感,画作也做到了高政治水准与高艺术水平的完美结合。


羊城晚报记者 刘云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