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七纹鲤】现场直击,先睹为快:“复相•叠影——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开幕

录入时间: 2017-12-17

 
12月15日,“复相·叠影一一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于广东美术馆开幕。本届广州影像三年展由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担任总策划,亚历杭德罗·卡斯特略特(Alejandro Castellote)、鲍栋和曾翰担任策展人,展览以“复相·叠影”(Simultaneous Eidos)为主题,分为主题展和特别展两个部分,邀请了来自中国、日本、新加坡、法国、西班牙、瑞士、巴西、阿根廷、秘鲁、美国等国家和地区58位艺术家的作品参展。
 
广州美术馆外景
 
左起:鲍栋、王绍强、Alejandro Castellote
 
“复相”在哲学层面上提示了一种多重的、共时的存在,一种非中心主义的与去本质主义的世界,旨在将摄影和影像放在一个非反映论的维度上,强调影像自身的独立性并平行于现实,甚至生产着不同的现实;
 
“叠影”则强调着不同影像媒介之间的复合性与跨越性,鼓励我们去面对今天各种纷繁的摄影-影像的实践,更为开放、包容地把握摄影这个传统概念,并且把摄影与其他影像艺术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新的讨论空间。
 
主题展
 
本次展览的主题展由国内策展人鲍栋和国际策展人亚历杭德罗·卡斯特略特共同负责,分别就照相机、照相馆、暗房、镜像、仿象、类像、画框与画册、自然与生命等母题展开对传统摄影与图像传播、消费的反思;与此同时,当媒介进入转型阶段,我们试图寻找影像艺术的未来形态,并在全球范围内勾勒出影像艺术的可视化图谱。
 
以下为部分参展作品简介:
 
蒋竹韵(中国)
 
展览现场
 
《融化之中,站立的轮廓》呈现了一种具实验室风格的技术诗学。在一整天的时间中,每隔15秒,六台相机同时拍摄一把椅子,椅子的一条腿是用冰做的,相机的镜头聚焦在椅子不同的位置。
 
最终所有的照片被剪辑连接成一段反复切换角度与焦点的四屏影像,影像中的椅子随着视点的切换而重复“摆动”,在这种空间的循环中,冰却逐渐融化,椅子的这条腿最终消失,时间呈现了它的不可逆性。
 
徐勇(中国)
 
展览现场
 
徐勇给相机加上了刻意改造而无法对焦的镜头,把拍摄的一切现实对象都还原成一团模糊的光,把摄影还原成一种纯粹的物理事件。他把照片,或者更确切地说把光学表象直接打印在相纸、画布、金属与玻璃等不同的材料表面上,也是在凸显照片不可避免的实在物性。
 
当人们面对着这些直接摆放在地面上的作品时,似乎很难把它们与摄影、与照片联系起来,但这正是徐勇要讲述的关于摄影的批判性事实:摄影首先是机器、光与物质的故事,而不是那些我们习惯的被各种意识形态工具化了的图像。
 
王宁德(中国)
 
 
展览现场
 
王宁德设计制作了很多台特殊的幻灯机,其光源是内部后端安装的闪光灯,每次闪光,幻灯片上的影像便被投射了出来。这实际上是颠倒了拍摄的过程。一般来说,照旧机的工作是把外部的视像曝光在底片上,但在王宁德的作品中,则从内往外投射影像。
 
这些幻灯机中投射出的是他搜集的各种闭眼头像,仿佛这些面孔正在对强烈的闪光做出反应。每个机器只放入一张幻灯片,只投射一个影像,但连排以18%秒的速度闪现出影像,给观众带来了动态的幻觉,他的作品也包含着对电影的拆解。
 
佩内洛普·昂布里科(美国)
Penelope Umbrico
 
 
 
展览现场
 
《界限:摄影大师》这个项目所考虑的是数字洪流中的摄影模拟史。各类网络和印刷媒体(例如Aperture的“摄影大师”系列图书)中的山的标志性图像都是佩内洛普的重点研究对象。
 
她在iPhone上安装了上百款相机应用。照片纹理、点阵屏幕、像素和屏幕分辨率相互碰撞,进而产生起伏的波纹和迷幻色彩。如果说光线是所有摄影的首要因素,那么这种情况下光线就起了反作用。当芯片加载一种算法时,这些“漏光"就会出现,并且在短短几秒间产生几乎无限的变化。
 
Penelope Umbrico解说作品
 
小池健辅(日本)& 托马斯·苏文(法国)
Kensuke Koike& Thomas Sauvin
 
 
 
展览现场
 
系列作品《不多,不少》是小池和苏文合作的产物。该作品包括了利用影集原版底片重新冲洗而得的银盐照片。仅凭着一把裁纸刀、一卷胶带,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小池解构又重构了这些影像。这些纯粹的人为干预严格遵守一个简单的规则,即作品中不增加其他材料,也不移除任何原有的部分,正如其命名——不多,不少。
 
乔恩·卡扎纳夫(西班牙)
Jon Cazenave
 
 
 
 
 
展览现场
 
《URAITZ》融合了摄影和图画手势,旨在通过影像来呈现旧石器时代文化。卡扎纳夫往往在山上采集或自己制作矿物颜料(锰和赭石)以及有机颜料(煤),用于获取作品中所需的颜色。他采用的技艺和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相同:用手指或手掌抓取颜料,以蔬菜纤维做画笔,然后用骨头制作的“气笔”磨碎颜料。
 
作品的名称“URAITZ”为巴斯克语,是西班牙巴斯克自治区(卡扎纳夫出生的地方)所使用的—种语言。URAITZ由两部分组成:UR(用来稀释颜料的水)和AITZ(作为颜料原材料的矿石),他在照片中所使用的颜色也正是提取于这两种特征元素。
 
又一山人(中国香港)
 
 
 
展览现场
 
又一山人把空白相框摆放在自然环境中,把日光下的树枝阴影转变成他的“摄影作品”。正如尼埃普斯把摄影术叫作“日光绘画”或者塔尔波特把他的摄影集叫作《自然的铅笔》,又一山人的《神画》系列回应着这些最为原初的摄影观念。
 
横田大辅(日本)
Daisuke Yokota
 
 
 
 
展览现场
 
横田大辅的摄影方法极大程度上受到了电影和音乐表现时间流逊的形式的影响。除了软件修图、修版和扫描之外,他还会在显影过程中往胶片上倒沸水,目的是融化感光乳剂,使图像产生扭曲和额外的噪点。横田大辅用这种方式拓宽了摄影作为媒体的边界,并促使观众重新思考摄影的定义。
 
陈维(中国)
 
 
 
展览现场
 
一直以来,陈维以搭建、摆拍的方式工作,用摄影生产着只可能在摄影中出现的景观。在他的工作方式中,人工光线既是关键的语言,又是重要的题材。灯具、灯箱、LED、霓虹灯这些发光的道具总是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并生发出一系列的城市夜晚主题。
 
姜吉安(中国)
 
 
 
 
 
展览现场
 
姜吉安在一间处理成白色的公寓中工作了近两年,给所有物体都画上了阴影,把源自文艺复兴的光影法从绘画中抽取出来,直接使用到了现实中。但他也在这个视觉现场制造着或暴露了矛盾,如光源角度的错乱、空间感知与视觉秩序的错位,让本来属于自然主义的视觉观念显示出强烈的不自然感。
 
在这个叫作《两居室》的绘画装置中,姜吉安讨论着视觉背后的观念与制度。通过这个案例或许可以说明,在我们的“纯真之眼”被影像技术控制之前,它实际上是由绘画统治的。
 
陈哲(中国)
 
 
《向晚六章》部分作品
 
陈哲在她的《向晚六章》中诉求着一种整体艺术的可能,她以“黄昏”这个光与时间共同变换的时刻为主题,实验一种综合了摄影、视频、装置、实物及文学的艺术新类型。书本式的章节结构的作品中,写作在文、图、物三个层面上交织进行,意义在这个复调性的过程中不时闪现。
 
陈哲并不把图像看作是一种外在于语言的存在,反而始终绐文学赋予着一种图像性,让文字以各种具体的身份出场,如拼贴的便签、手写的信笺,以及照片上的勾画,而图像也被具体化为物体,如叠加摆放的卡片。
 
杨圆圆(中国)
 
 
 
展览现场
 
杨圆圆的《浪漫之旅》是一件关于当代中国大众身份建构的作品。她借用近十年来出现在中国街头的"绿幕摄影”形式,把大众热衷的旅游留影行为与他们对于全球消费主义(包括跨境旅游)的想象结合在一起。人们可以轻松地以图像合成的方式出现在世界各地的著名景点前,而在网络社区中分享这些景点前的自拍图,正是中产阶级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
 
当然,这里充满了反讽,但更重要的或许是,这些花花绿绿的留影自拍并不能被简单地视为是一种媚俗的模仿,其中也包含着—种刻意艳俗、自我调侃,从而反向嘲弄的主体意识。
 
特别展
 
现代摄影与珠三角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19世纪,摄影术诞生不久便被法国的贸易使团带到东方,首先进入粤港澳地区继而扩展至全国。从20 世纪40年代开始,香港开启了长达三十余年的沙龙摄影时代,涌现出一批以照相馆为经验展开的摄影作品。直到八九十年代,珠三角一直是当代摄影艺术实践的重要场域,艺术家们用镜头记录了城市化的变迁和消费主义浪潮。
 
因此,若要探寻中国各个时代的摄影诸相,首先应“回归”珠三角。本届广州影像三年展邀请了国内策展人曾翰策划“镜像粤影”这一特别展,就是一种“回归”的尝试。
 
以下为部分参展作品简介:
 
约翰·汤姆逊(英国)
John Thomson
 
展览现场
 
约翰·汤姆逊(1837-1921)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1867年10月移居香港。他穿越了大半个中国,拍摄了大量记录中国城市景观、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的照片。他在中国作品收录于其最著名的摄影著作《中国和中国人影像》(1873-1874)。这是中国最早的全景式影像记录,真实再现了近150年前晚清时期的概貌,而其中拍摄于香港、澳门、广州、汕头等地区的影像尤为精彩。
 
何藩(中国香港)
 
 
展览现场
 
何藩(1933-2016)出生于上海,1949年迁居香港,国际知名摄影家、电影演员及导演。其作品主要描绘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人的坚韧灵魂,获得超过280项国际摄影奖项。其镜头下的香港是一幅幅缥渺的图景——烟雾弥漫的光线、戏剧化的阴影和孤立的影象。
 
梁钜辉(中国)
 
 
 
展览现场
 
梁钜辉(1959-2006),广东广州人。1980年代后投身现代艺术创作,成为“南方艺术家沙龙”中的—员。1990年与陈劭雄、林一林组建“大尾象工作组”,他们的活动、创作与广州城市化的关系非常紧密,自然而然地走向了对城市空间的关注。
 
叶仁杰(美国)& 吴永福(中国)& 曾宪方(中国)
 
 
展览现场
 
《小北路》探索了一个位于中国广州的种族多元地区里,—座人行天桥上的人和事。这座天桥如同一架象征性的通道,使南半球的人群由此进入中国,其中包括了众多从非洲大陆各处抵达广州的人。
 
叶仁杰在这座人行天桥上遇见了两位街头摄影师——吴永福和曾宪芳。他们为那些想要在广州留念的路人提供肖像拍摄服务,并以此为生。其中最主要的顾客就是非裔群体。叶仁杰与吴永福、曾宪芳共同创作了一套数达25,000的图片档案。
 
更多参展作品:
 
 
 
 
 
 
 
 
 
展览现场
 
本届广州影像三年展将持续至2018年3月8日。广东美术馆希望此次展览不仅能够丰富对影像艺术的长期研究,为影像艺术的普及与阶段性成果归档搭建良好的平台;同时也以展览为契机,向社会各界提供广泛而全面的素材资源,引导广大观众对影像艺术予以关注和重视,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的实践与发展。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