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童行】2018年“志愿童行”广东美术馆活动

 

2018志愿童行亲子文化艺术夏令营

广东美术馆站

 

时间:2018814-17

地点:广东美术馆


项目总监:刘端玲

项目负责:叶小青

项目协调:植凯鹏、陈文哲、赵梦、周彦钊

志愿者团队:陈超明、蒋瑞梅、李蕙全、郑少涛、李嘉仪、陈聪、童森渭、廖旖琪、李欣




2018年“志愿童行”广东美术馆活动回顾

在暑假来临之际,由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明办主办,广东省文化志愿者总队牵头开展2018年“志愿童行”亲子文化艺术公益夏令营活动于814-17日期间举办,让来穗探亲的留守儿童度过了一个积极健康而又意义的假期。夏令营集广东省文化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美术馆四大公立馆的优秀资源,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的力量,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及贫困家庭子弟提供富有教育意义的阅读、科学、文化、艺术学习活动。

 

2016年至今,“志愿童行”亲子文化艺术公益夏令营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每一次我们都充分调动馆内资源与志愿者力量,为学员设计有内容、有意义的亲子课程。广东美术馆副馆长邵珊女士指出,以艺术为渠道促进亲子关系的改善,提升人与人、人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以及平等地为各个社会阶层提供教育活动,是广东美术馆一直贯彻的教育精神。通过此次夏令营,也希望更多人学会利用免费的美术馆资源进行学习,实现美术馆作为公众学习场所的意义。


816日,“志愿童行”亲子文化艺术公益夏令营19组家庭共37名学员来到广东美术馆,参加为期一天的文化艺术体验活动。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刘端玲女士向大家介绍了美术馆站的活动内容,并代表美术馆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我馆公共教育专员及志愿者团队结合正在展出的“时代风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名家精品展”,为学员特别设计了“笔墨纸砚”亲子艺术课程和国画托底实践课程,并组织了一起看展览、拼图识画活动。我馆15位志愿者参与了本次夏令营的筹备与执行工作。

 

 

认识笔墨纸砚,趣玩创意水墨

 

“笔墨纸砚”亲子艺术课堂旨在以有趣的方式让学员了解文房四宝的知识,为欣赏中国书画艺术奠定基础。负责策划课程的公共教育专员叶小青表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书画艺术更是精彩纷呈。‘笔墨纸砚’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载体,通过了解与认识它们的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色与精神内涵,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

 

志愿者讲师陈超明、蒋瑞梅先为大家介绍了作为书画工具的笔墨纸砚,解答了“为什么中国的笔是毛笔”“墨从哪里来”“砚台有什么用途”“中国宣纸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大小朋友亲自体验的“研墨”环节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人都见过墨汁和砚台,会以为墨汁是由砚石化水产生的。其实,墨的成分主要是“烟”,古人将搜集烟做成墨条。将墨条和水在平滑的砚石上研磨,就有了墨汁。与瓶装墨水相比,用墨条研磨出来的墨汁颜色层次更丰富,更能呈现墨色分明的效果。在“研墨”这个小小的操作中,大家发现文房四宝原来没有那么简单,对中国书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后大家跟着蒋老师一起学习握笔的方法,练习如何用毛笔画出粗细不同、肌理效果不同的线条。借用笔墨趣意小游戏,大家在老师的引导下,用传统工具画出了具有现代艺术特色的抽象“棋盘画”。大家又在学习了“点”的书写方式后,将书写与绘画结合,创作了以“点点点点落下来”为主题的创意绘画。这些简单又有趣的方式,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兴趣。原来画中国画并不是那么难的事情,还非常好玩!有了前面的基础铺垫,大家跟随陈老师创作“夏日荷塘”时,就更放得开了:几笔铺出荷叶,再点缀上荷花、蜻蜓、鱼儿,一幅幅充满意趣的中国画就完成啦!

 

在我馆的亲子艺术课堂中,家长需要与孩子一样独立完成创作任务,创造共同的艺术回忆。大人和孩子均是零基础学员,他们一步步跟随讲师学习使用笔墨纸砚,完成独具创意的水墨作品。在看到对方的画作时,孩子们发现,原来爸爸妈妈也很有创意。在整个夏令营中,家长的参与和陪伴,给孩子们心中注入温暖。

 

看“时代风华”,品味20世纪中国画名家精品

 

午餐之后,全体学员跟随公共教育专员植凯鹏参观了“时代风华——20世纪中国画名家精品展”。本次展览的名家精品对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研究意义重大,折射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这些画作曾经长期悬挂于各国有宾馆及其他公共空间内,于2017年集中到广东美术馆代藏。为了更好地发挥这批珍品的价值,为民众提供更完善的惠民服务,为作品及其艺术文化的传承提供保障,广东美术馆在接收这批数量庞大的藏品后,随即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藏品展开保存情况鉴定、修复以及研究等工作。在此次展览中,部分画作旁边特别设置了画作修复前后的对比图片,让观众理解美术馆专业职能的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一个看待文化传承以及艺术作品流传的全新角度。

 

植老师结合“笔墨纸砚”课堂的知识,带领大家从材料和内容的角度观看这些画作。在1号展厅,植老师给大家讲解了齐白石与四位画家共同创作的作品:齐白石先生先画喜鹊,再补石头,石上加树、竹、梅。植老师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讲解画家所画题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岁寒三友,喜鹊报春”。在关山月画作《绿色长城》前,植老师向大家介绍了这幅画的创作背景:画作的题材取自当时的南沙风景,海边的绿树筑成一道城墙,反映了当时人民建设祖国的场景。5号厅的《迎客松》画幅巨大,孩子和家长们一进入展厅就被这巨幅画作震撼到了。植老师生动地跟大家讲解这幅画的故事,并借用黎雄才先生用茅台酒磨墨的故事,为大家引入一些关于墨汁的小知识。

 

体验国画托底技术,揭开国画修复与保存奥秘

 

承接着植老师的讲解内容,为了让大家能直观地感受国画的保存与美术馆对画作修复、保存的努力,参与学员学习了国画托底的方法。学员们亲自为自己的画作加上一层“命纸”,感受画作在托底前后的变化。陈老师向学员们介绍道:“画在单层宣纸上的画作非常脆弱,颜色也不够靓丽。经过托底之后,纸张厚度得到巩固,画作色彩也随之变得更加明亮鲜丽。”大小学员簇拥在陈老师周围,仔细观看了托底的过程。陈老师开始快速地从画作中心涂浆糊,将整张画纸变得湿润,然后趁着浆糊还湿润,将另一张宣纸粘贴在画作的背面。最后,老师将画作四边涂上浆糊,绷紧,使得画面平整。

 

看似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有的学员用力过猛,一不小心就把画纸戳破了,要老师来补救;有的学员比较着急,胶水没有涂够就贴纸,导致完成画作和底纸不能很好地粘合起来。实际上,这需要巨大的耐心。在亲手体验过托底后,大家对美术馆的专业人员修复国画的用心,感到由衷的佩服。

 

在等待画作干透的时候,我们组织大家进行了“拼图识画”游戏。在公共教育专员和志愿者们的引导下,大家对林丰俗的《公社假日》、谭华牧的《风景》、方土的《农家春禧》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了拼图。最快完成拼图的家庭更获得了图书奖品。

 

伴随着欢声笑语,一天的活动来到了尾声。在学员们离开后,公共教育专员和志愿者们仍在继续装裱画作,为第二天闭幕式的学员作品展示做准备。参与活动的志愿者表示,在这次活动的筹备工作中,学习了关于中国书画艺术的许多知识,掌握了简单的国画托底技术,获益匪浅。

 

文稿:叶小青 郑少涛

摄影:周彦钊

编辑:李嘉仪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首页 | 展览 | 典藏鉴赏 | 学术研究 | 公共教育 | 媒体中心 | 社会服务 | 工会 | 关于美术馆 | 展览申办 | 网站留言 | 内部邮箱 | 友情链接
Copyright@粤ICP备12071615号本网站所有文献、素材,除特殊说明,版权均属于我馆所有。
地址:白鹅潭馆区: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南路 19 号/二沙岛馆区: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 38 号
前台电话:(020)87351468,邮政编码:5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