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回顾与延展 之二:关于“广州影像三年展2021”的学术再探

录入时间: 2021-06-18

经历60天展期的“交融的激流——广州影像三年展2021”在广东美术馆落下帷幕。我们不希望展览就此划上句号,而是通过更多的讨论,延展其学术内涵与外延。因此我们邀请了在影像和摄影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回顾、评判与思考,力求形成“广州影像三年展”多维的学术建构。
 
 
 
 
本届“广州影像三年展2021”的三段式叙事,将全球与本土、个人与集体、艺术与前沿技术的交织关系呈现在我们眼前。如果说以往我们是为了影像而办展,那么这个展览则超出了影像本身,它通过对媒介的调用,所呈现出的是策展人所想要表达的主题——“交融的激流”。全球化时代以来,影像艺术以其叙事性和表现性成为了艺术家还原现实、强调观念的重要手段。此次策展团队在碎片化的影像世界中取材,一是具有充分的调查研究,二是通过对主题的选择找到了当下艺术问题的内核,从而为我们呈现了如此丰富多元的全球艺术声音。包括往届的摄影双年展文献回顾,更是为展览的内涵起到了助推之力。
 
 
 
 
 
行动本身就是博弈。2020年初新冠疫情开始,筹备中的影像三年展所遭遇的困难从各个方面都超出以往。策展团队、馆方人员、参展艺术家无一能够远离疫情的影响,我参与的数次学术委员会议作为工作的环节也转成了线上的讨论。没有人知道哪一项条件是可以明确不变的,这样开始的工作无疑是一场博弈。
 
社会议题性作为双三年展的主要思想特征,它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当代现实具有的强烈复杂性里,还包含着不确定性、非决定性和随机现象。三年展被做成了具有丰富的组织样式的系统内部的不确定性,形成了许多密切的混合,策展人与策展人之间;艺术家与策展人之间;观众与作品之间;知识生产与传播之间;都从复杂性走向不断增长的复杂性。这是策展团队始料未及又有所预备的方面。
 
作为大型的三年展,也具有一些普遍性。尤其体现在它所涉及的资本很容易让策展人、工作团队提前完善地构思、设计,创造性的步骤会很快地被工具化。为了对抗这样的工具化,这一届展览三层楼的主题寓意彼此渗透,呈现出值得琢磨的内部结构关系;物理空间的分配明显也是充分展开了想象,同时有效地规避了一些集体-个体的冲突。
 
展厅里以及网络上,三年展团队、艺术家制造的景观是文化产业的特定产品,其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双重显现,应该算是2021广州影像三年展最突出的特点。
 
 
 
 
对于这次“广州影像三年展2021”我简单提两点感受:一是关于主题,涉及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在思想领域,1980年代法国哲学家边留久提出了人类再宇宙化生存理论,当时的学者已意识到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非常自大的想法并对人类的行为加以反思。在艺术领域,1990年代以来有很多双年展、三年展,包括今天的“广州影像三年展2021”都在以不同角度深入讨论“去人类中心化”的议题,展览中有不少感人的好作品。
 
二是关于本次展览的作品类型和空间布局。展品以影像艺术为主,涉及了艺术和技术关系不同层面的讨论。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三年展整体空间的设计和布展,三个分主题板块的层次和展开相比历届更清晰、紧凑,视觉上更干净舒服,这也表现了广东美术馆对于展览的执行制作不断探索提升的严肃态度。
 
 
 
 
对于这次展出的影像作品,艺术与大众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我认为有两种类型的影像作品更能在艺术与大众之间建立链接:一种是带有哲学思考的、有深意的,可以静静地看、慢慢地品;另一种是有视觉吸引力的,具有互动性的作品。如果没有这类作品,大众不愿意走进美术馆的话,所有的作品都等于“零”。
当然我们都知道很多观众来看展览确实仅仅是凑热闹、拍照、打卡而已,实际上对作品并没有理解多少。但是不管大众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只要展览中的某些作品能够与大众的生活产生关系,建立起互动模式,吸引更多的人走进美术馆,就已经是一种胜利了。我想这是公立美术馆的责任和使命,美术馆必须迈出这第一步,我们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在当前的条件下能做这么好的展览,非常不容易,看展的时候觉得特别感慨。2009年,我曾经参与过第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的策划,一晃十多年过去了,今天回到这个馆,特别是看到文献展部分,确实感触良多。对于这个展览,我个人的想法是,这个时代必须重新思考艺术本身,当下很多作品以摄影为核心,但不局限在摄影或者某个单一媒介上。摄影从它自身中解放出来,并且把自身作为基点,生发出新的样貌或形态,可能表现为动态影像甚至可能是绘画,或者是装置、行为艺术的形式,我觉得这些表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看清楚它的内核。很多艺术家潜藏在泥潭里,用纷繁复杂的形式做作品,而策展人是潜行者,需要跳入泥潭把他们用绳子拴起来、拎起来。作为策展人需要有这个判断力,我们需要看到创作背后的核心驱动力、原动力,这才是最重要的部分。
 
 
 
 
 
我特别认同影像艺术在当下的时效性和未来的可塑性,因为它的直接性、深刻性,包括影像及其所在时代发生的关系,几乎是任何艺术形式都不可比拟的,因为它和现代科学、社会参与度紧密联系在一起。
关于目前影像艺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前景,都是来源于当代科技的进步并随之而产生的各种可能性,仅仅从艺术呈现方式和视觉效果的深度以及完善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有三个方面值得研究:
一是对于艺术家个体所营造的心理现实来说,影像艺术的表达是非常到位、直接的。
二是虚拟的网络语言的介入。
三是未来性的个性设想。
数字科技的快速升级和不断发掘的视觉与心理空间的无限可能,都正在使影像艺术成为富于想象的、超然的心理梦想。
 
 
 
 
大部分国际双年展和三年展都会选择一个主策展团队,给出一个包容一切的主题,并分为不同的单元,呈现为树状结构。而本次展览给我的惊喜是三组策展人,形成平行结构。每组策展人拥有一层,呈现了三个不同视角的展览。他们由于自己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生活经历都选择了对于当代不同的切入口,并通过影像的方式折射出来。什么是影像,这也成为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论题,策展人通过他们的策划与时俱进地给出了各自的媒介认知。最后,这次的文献展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自我溯源和自我定位:它再次回到历史,并呼唤着未来;回到本土,又展望着全球。
 
审核 / 涂晓庞
编辑 / 曾睿洁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