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2日上午,“第六届广州三年展新闻发布会”在广州国际媒体港隆重举行,发布会完整陈述了本届展览的筹备过程、策划结构和学术框架,勾勒了展览的呈现面貌,为即将在12月21日开幕的“第六届广州三年展”进行了充分的预热。
△新闻发布会现场
出席本次新闻发布会的嘉宾有:广东美术馆馆长、本届广三总策划和文献展策展人王绍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副处长林之达,主题展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中心主任张尕,主题展策展人、荷兰 MU 艺术中心的馆长安琪莉可·斯班尼克,主题展策展人、德国ZKM艺术与媒体中心策展部主任菲利普·齐格勒,华侨城盒子美术馆艺术总监周力,华侨城盒子美术馆执行馆长刘可,紫泥堂艺术小镇代表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邓箭今,岭南画派纪念馆学术总监韦承红,岭南画派纪念馆展览副主任莫菲,广州53美术馆馆长李琼波,33艺术中心执行馆长李听尘。
中国文化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信息时报、深圳商报、界面广东、城市画报、广东电视台、广州电台、广州电视台、生活艺术地图、羊晚《艺术周刊》、画廊、收藏·拍卖、娱乐·品味等多家重要媒体参加了本次新闻发布会。
全心筹备力求夯实展览学术根基
本次新闻发布会对“第六届广州三年展”的学术宗旨作出了说明,并强调把展览的学术性作为重要的考量指标,贯穿于展览筹备工作中。
△广东美术馆馆长、本次展览总策划及文献展策展人王绍强讲话
广东美术馆馆长、本届展览总策划和文献展策展人王绍强在发布会上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随后他详细介绍了本届展览的筹备情况,在1年多的时间里,广东美术馆已先后召开了4次学术论证会,举办了3场学术对谈。此外,12月20日还将在广州美术学院举办“媒介化感知与创造性未来——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国际论坛”。上述学术活动皆邀请众多业界知名的专家学者对展览的学术导向、学术脉络和学术理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讨论,为展览在学术上的可行性和价值意义夯实了根基。
王绍强馆长还在发布会上透露了文献展的呈现方式,这次文献展实际上是一场关于展览的展览,不仅仅揭示“广州三年展”的历史,更是在归纳一条文化热点和文化背景的线索。我们通过策展实施过程中产生文献的收集、复原与展览,竭力体现“广州三年展”品牌历届个案的策展理念和在时代语境下各自迥异的表述和哲思,对“广州三年展”的策划、运作方式和工作态度进行梳理和呈现。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副处长林之达讲话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副处长林之达也强调了展览在学术方面的担当与责任,他认为“广州三年展”作为城市的品牌,具备能够引领广东美术与国际接轨的能力,同时也承担着不断提升美术策展、研究和公共交流,强化和丰富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和人文美术教育重要阵地的责任。
关注艺术与科技,呈现新颖形式背后的当代文化思考
本次新闻发布会还在阐释本届展览的主题“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的基础上,围绕“科技”“技术”“新媒体”等关键词对展览的当代文化思考展开详尽的叙述。
△主题展策展人张尕讲话
△主题展策展人安琪莉可·斯班尼克
△主题展策展人菲利普·齐格勒
主题展策展人张尕、安琪莉可·斯班尼克、菲利普·齐格勒从各自负责的部分出发,通过“后人类主义”“数字化”和“主体性”等角度解释展览主题。他们认为在形式和审美上,本届展览将会为观众带去新颖的感受,但这次展览不仅仅只是一次营造“奇观”的展览。王绍强馆长和策展人更希望观众能够通过不一样的艺术形式重新思考关于当代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同时也重新思考自身与当代生活、世界的关系,力求由此构建具有价值的文化思考。
联合区域力量打造文化地标
新闻发布会还正式对外公布了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各分展场/平行展的情况,在场的众多媒体也针对这个议题进行了提问。这是广东美术馆为了构建“地区美术馆群”的联盟机制、推动地方性和全球化议题的交流,实现大湾区、乃至东南亚艺术生态的对话和融合而寻求的合作方式。
在联合地区力量的过程中,广东美术馆力图选择美术馆生态链中在类型上具有代表性的美术馆和艺术空间参与分展场/平行展项目。华侨城盒子美术馆是城市新区发展中的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岭南画派纪念馆和华南农业大学美术馆是高校美术馆,33当代艺术中心则时以城市公共智能交通为运营支撑的空间,广州53美术馆是艺术家创办运营的美术馆,而紫泥堂艺术小镇是产业更新中的艺术空间。
王绍强馆长在发布会上强调这次联合同时也是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进一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提升广东文化艺术服务水平,共同促进广东省文化艺术生态健康蓬勃发展的重要方式。林之达副处长则认为此次展览中文化与科技的跨界组合、主场馆与分场馆的深度对接与联动,能够实现展览空间的无限延长,有效提升影响力和覆盖面,更好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广东美术馆力求通过此次发布会联动全城的艺术机构共同发声,在以往影响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广州三年展”打造成广州甚至珠三角地区的文化地标,形成共振,为城市发声,并进一步带动区域的文化、甚至经济和旅游等多个产业的发展。
△媒体提问
△嘉宾合影
△新闻发布会现场
出席本次新闻发布会的嘉宾有:广东美术馆馆长、本届广三总策划和文献展策展人王绍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副处长林之达,主题展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中心主任张尕,主题展策展人、荷兰 MU 艺术中心的馆长安琪莉可·斯班尼克,主题展策展人、德国ZKM艺术与媒体中心策展部主任菲利普·齐格勒,华侨城盒子美术馆艺术总监周力,华侨城盒子美术馆执行馆长刘可,紫泥堂艺术小镇代表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邓箭今,岭南画派纪念馆学术总监韦承红,岭南画派纪念馆展览副主任莫菲,广州53美术馆馆长李琼波,33艺术中心执行馆长李听尘。
中国文化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信息时报、深圳商报、界面广东、城市画报、广东电视台、广州电台、广州电视台、生活艺术地图、羊晚《艺术周刊》、画廊、收藏·拍卖、娱乐·品味等多家重要媒体参加了本次新闻发布会。
全心筹备力求夯实展览学术根基
本次新闻发布会对“第六届广州三年展”的学术宗旨作出了说明,并强调把展览的学术性作为重要的考量指标,贯穿于展览筹备工作中。
△广东美术馆馆长、本次展览总策划及文献展策展人王绍强讲话
广东美术馆馆长、本届展览总策划和文献展策展人王绍强在发布会上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随后他详细介绍了本届展览的筹备情况,在1年多的时间里,广东美术馆已先后召开了4次学术论证会,举办了3场学术对谈。此外,12月20日还将在广州美术学院举办“媒介化感知与创造性未来——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国际论坛”。上述学术活动皆邀请众多业界知名的专家学者对展览的学术导向、学术脉络和学术理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讨论,为展览在学术上的可行性和价值意义夯实了根基。
王绍强馆长还在发布会上透露了文献展的呈现方式,这次文献展实际上是一场关于展览的展览,不仅仅揭示“广州三年展”的历史,更是在归纳一条文化热点和文化背景的线索。我们通过策展实施过程中产生文献的收集、复原与展览,竭力体现“广州三年展”品牌历届个案的策展理念和在时代语境下各自迥异的表述和哲思,对“广州三年展”的策划、运作方式和工作态度进行梳理和呈现。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副处长林之达讲话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副处长林之达也强调了展览在学术方面的担当与责任,他认为“广州三年展”作为城市的品牌,具备能够引领广东美术与国际接轨的能力,同时也承担着不断提升美术策展、研究和公共交流,强化和丰富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和人文美术教育重要阵地的责任。
关注艺术与科技,呈现新颖形式背后的当代文化思考
本次新闻发布会还在阐释本届展览的主题“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的基础上,围绕“科技”“技术”“新媒体”等关键词对展览的当代文化思考展开详尽的叙述。
△主题展策展人张尕讲话
△主题展策展人安琪莉可·斯班尼克
△主题展策展人菲利普·齐格勒
主题展策展人张尕、安琪莉可·斯班尼克、菲利普·齐格勒从各自负责的部分出发,通过“后人类主义”“数字化”和“主体性”等角度解释展览主题。他们认为在形式和审美上,本届展览将会为观众带去新颖的感受,但这次展览不仅仅只是一次营造“奇观”的展览。王绍强馆长和策展人更希望观众能够通过不一样的艺术形式重新思考关于当代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同时也重新思考自身与当代生活、世界的关系,力求由此构建具有价值的文化思考。
联合区域力量打造文化地标
新闻发布会还正式对外公布了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各分展场/平行展的情况,在场的众多媒体也针对这个议题进行了提问。这是广东美术馆为了构建“地区美术馆群”的联盟机制、推动地方性和全球化议题的交流,实现大湾区、乃至东南亚艺术生态的对话和融合而寻求的合作方式。
在联合地区力量的过程中,广东美术馆力图选择美术馆生态链中在类型上具有代表性的美术馆和艺术空间参与分展场/平行展项目。华侨城盒子美术馆是城市新区发展中的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岭南画派纪念馆和华南农业大学美术馆是高校美术馆,33当代艺术中心则时以城市公共智能交通为运营支撑的空间,广州53美术馆是艺术家创办运营的美术馆,而紫泥堂艺术小镇是产业更新中的艺术空间。
王绍强馆长在发布会上强调这次联合同时也是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进一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提升广东文化艺术服务水平,共同促进广东省文化艺术生态健康蓬勃发展的重要方式。林之达副处长则认为此次展览中文化与科技的跨界组合、主场馆与分场馆的深度对接与联动,能够实现展览空间的无限延长,有效提升影响力和覆盖面,更好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广东美术馆力求通过此次发布会联动全城的艺术机构共同发声,在以往影响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广州三年展”打造成广州甚至珠三角地区的文化地标,形成共振,为城市发声,并进一步带动区域的文化、甚至经济和旅游等多个产业的发展。
△媒体提问
△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