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广东美术馆、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主办的“浮•游——卢小根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担任学术主持,皮道坚任策展人,展览以“浮•游”为主题,分为“浮生”“游弋”“心迹”三个部分,呈现艺术家所诠释的三种不同状态。
众多领导、嘉宾出席了本次展览开幕式,其中,广东省美协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著名批评家、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皮道坚、艺术家卢小根先后致辞。开幕式上,卢小根向广东美术馆捐赠作品《云飞》,王绍强代表馆方为卢小根颁发捐赠证书。
80余件作品共同勾勒多面向的新探索
本次展览共展出卢小根自2005年以来的作品80余件,其中近两年的新作多达60余件。这批作品在创作时间上恰好形成一个序列,并且构成对话关系,为观众勾勒出艺术家卢小根的创作发展历程、也呈现了新作中多面向的探索方向。
大约在2005年前后,“浮游者”的形象就开始出现在卢小根的创作中,这逐渐成为他作品中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图式,并受到艺术界广泛的关注,广东美术馆就在2005年举办过展览“波光云影·卢小根水墨艺术2000--2005”,呈现卢小根较早的一批浮游者作品。李劲堃认为,卢小根的学理背景使他能够融合版画和传统国画的语言,并且营造出一种平面的美感,是当代艺术领域中具有较高辨识度的艺术家。
卢小根的探索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是浮游者的形象,新作与多年前发展出的典型图式相比,有着多元的探索向度,山、印章、数字以及一些超越“浮游”意象的表现出现在新作中。这些探索和变化反映了卢小根对当代状态的新体悟,正如王绍强馆长所说:“卢小根的艺术嗅觉十分敏锐,或许这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有关。他是一个紧随时代步伐的艺术家,他的这批作品从内容上试图映射现代人虚空而游离的生存状态。”
“浮·游”引发学界讨论
“生灵”“浮生”“众生”,卢小根的许多作品主题都指向了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对于卢小根作品的内在指向,策展人皮道坚解释到:“‘浮·游’的形而上寓意来自作者对生活与生命的真实感知,作者藉由东方水墨艺术的观照方式引领我们远离形而下之尘寰,静观形而上之虚境。......他从生存的此在出发,引领我们眺望诗性的、彼岸的远方,与此同时也以水墨的方式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都市保留下一份别致的‘艺术档案’”。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认为,卢小根的画面充满了对物性与人的深入思考,漂浮的既是人的躯体又有水本身的物态:“形者融”“灵而动”,其外在形态不仅赋予画面以水气的流动,更在水与墨的浸染中使画面的思想不拘于“形”而深入到“心与物应”的境界。
学界专家不仅仅思考“浮·游”本身的内涵,同时也对卢小根作品的探索性以及本次个案的意义进行了多角度的学术讨论。展览开幕前举办了“卢小根作品研讨会”,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著名批评家、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皮道坚主持了会议,评论家、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杨小彦,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广东画院美术馆馆长陈迹,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齐喆,广州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教授冯峰,独立策展人、艺术家孙晓枫,艺术家梁铨,艺术家蔡枫参加了讨论。他们从分析卢小根的水墨语言出发,讨论作品与时代发展、当代人状态的关系,并且进一步把卢小根作为个案置于地域文化、广东当代水墨传统的范畴中深入讨论。
卢小根的艺术实践是广东当代水墨中具有持续性和序列性的创作个案,广东美术馆此次以展览和研讨会的形式进行梳理,同时也让本次展览与正在展出的国画家林墉个展、油画家李松松个展、青年艺术家林芮襄个展形成有效的内在逻辑。李劲堃认为应该在此基础上让研究“落地”,“理论家、艺术家、美术馆、美术学院等研究机构之间需要进一步合作,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进广东艺术家个体的横向研究,以求更清晰地勾勒当代艺术版图中广东艺术家的角色。”
本次展览将展至5月24日。
△开幕式现场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致辞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致辞
△本次展览策展人皮道坚致辞
△艺术家卢小根讲话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为艺术家卢小根颁发收藏证书
△嘉宾合影
△研讨会现场
△展览现场
文字 / 曾睿洁
图片 / 林志豪 汤佳佳
编辑 / 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