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美术馆首页
广东美术馆
【中国文化报】“甲午·甲午”画卷中的百年变迁
录入时间:2014-09-02

——广东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开幕


我爱万泉河(油画) 106×175厘米 1972年 李醒韬、梁照堂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水彩) 69×87厘米 1958年 符罗飞

本报记者 高素娜

  “甲午”是中国近代史上意味深长的纪年,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一战之耻,铭记百年。8月15日,“甲午·甲午——百年强国梦”广东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在广州开幕,该馆从3万余件馆藏品中遴选出油画、中国画、版画、摄影、宣传画以及雕塑等作品350余件,辅以200本珍贵文献史料和100部经典老电影,以历史更迭为线索,以“雄关漫道真如铁(1894-1949)”“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9-1976)”“乘风破浪会有时(1976-今)”为3个主题单元,生动、立体、全面地向观众展示了中华民族从觉醒到奋争,最终独立富强的复兴之路。

  以图证史是此次展览的特色之一。“雄关漫道真如铁”单元从邓耀明创作的《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开始,将观众带回120年前民族危亡的历史语境中,并以“丰碑”作结,以人物群像的方式记录中国近代史的面孔。其中,郭绍纲的《雄关漫道》、方土的《少年中国说》等作品不仅记录了民族的那段耻辱历史,也见证了一代人的青春、理想、献身与牺牲,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和文化记忆。“人间正道是沧桑”单元分为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在希望的田野上”“咱们工人有力量” 三大部分 ,讲述了从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到改革开放时期的故事。深受感染的艺术家们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主题和题材,在全国人民上下齐心建设新中国的高昂热情鼓舞下,以通俗的形式、乐观的基调、奋发的精神,反映了新时代火热的生活,符罗飞的《广州造船厂》、关则驹的《新片上映》等作品都提供了一个解读历史的细微样本。“乘风破浪会有时(1976-今)”,呈现了独特的区域记忆和历史传承。此部分试图将艺术家自身的生活体验、精神境遇和社会历史变革交融,展现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深度关怀,如张新民的《包围城市》尽管无法清晰勾勒数亿人的迁徙图景,却让个体形象挥之不去:有珠三角的女工、遍布全国的外地的哥、铸造鸟巢奇迹的建筑工人、奇迹生还的矿工,还有开胸验肺的疼痛,打工诗人的吟唱,农民工代表的呼声……他们各自的艺术书写和生命历程是中国社会变迁的隐线和生动诠释,深刻反映出文化、社会和时代对于国人生活的真实影响。

  此次展览还特设馆藏文献展,囊括了研究甲午最权威的书籍史料,其中有多件珍贵善本,让观众得见以往只能在历史书上看到的插图原件。还有众多广东本土文献史料,如《广州民国日报》、《建中日报》、《中山日报》等当年的老报纸,通过媒体的视角透视社会变迁。此外,“百部电影展映”活动也力图展示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风貌,反映不同时代各个阶层百姓的价值观、审美取向和个人生活的变化。《美术文化周刊》也于展览开幕之际采访了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

  美术文化周刊:选择以“甲午”作为展览主题的目的是什么呢?

  罗一平:今年是甲午年,距中日“甲午海战”刚好两个甲子的轮回。可以说,一场战争惊醒千年大梦,一段历史引发百年反思。我们之所以策划此次展览,并特意将展览的开幕日期定为8月15日,即是希望人们共同回顾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从未停息的强国探索。

  艺术史的发展总与社会史的变革产生深度关联,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华民族由觉醒而抗争,无论作为当时控诉黑暗、号召革命的宣传利器的需要,还是此后艺术担当理想、传承精神的责任和使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都是艺术家重要的创作源泉。我们相信这些图像不仅是人们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自身生存环境变迁的有效路径,也是实施艺术反思、文化反思、历史反思、社会反思最为直观的策略。我们不仅需要揭示图像本身的意义,更需要廓清图像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美术文化周刊:此次展览涵盖了全国众多艺术家的作品,但广东地区的艺术家似乎更为突出,且专门开辟了“文革十年的广东美术”板块,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罗一平:广东美术馆如此大规模地展示反映社会发展历程的馆藏品尚属首次。30年间,广东艺术家在记录时代图景的同时,也创造着属于中国岭南独有的艺术谱系,书写着中国人独特的时代记忆。在全国美术一片“红光亮、高大全”的样板模式中,广东画家坚守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坚守艺术本体,把法国印象主义的外光、逆光的跳跃性色彩运用在表现一群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知识青年的绘画中,用冷色调处理等手法,创造出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风。这在当时绝无仅有,独树一帜。潘嘉俊的《我是海燕》,梁照堂、李醒韬的《我爱万泉河》等作品至今仍深深地打动着人们的心灵。在那个以人物画主题创作为主导的特定历史时期,关山月的《春江放筏》、林丰俗的《公社假日》等作品令人耳目一新。本次展览,还有20余张“文革”十年的广东宣传画首次展出。岭南艺术的人性、生动、富有激情的一面,以及表现形式上的清新活泼,成为“文革”十年宣传画史上的奇观。还有汤小铭的鲁迅像《永不休战》和杨之光的《矿场新兵》都是那个年代影响巨大的宣传画作品,此次也是广东美术馆第一次展出。

  美术文化周刊:本次展览对于广东的艺术家和普通观众有何意义呢?

  罗一平:我们在布展时就一直为广东感到骄傲。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是广东人,戊戌六君子中的康广仁是广东人,辛亥革命是在广东发起的,工业救国、实业救国也有很大一批广东人……可以说,在20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很多重要的事件都是广东人在唱主角、参与推动社会的进步。这对于倡扬广东人的自信和爱国教育都有巨大作用。

  展览中的很多作品也可以反映出,广东艺术家对于各种大事件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眼光,而且他们能够用一种高超的、成熟的表现技法把这种使命感和爱国精神通过画笔表现出来。即便是在动荡和浩劫的年代,广东人仍然用他们的智慧追求着人与艺术的本质、艺术的个性,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出广东美术的文化坚守。近年来,广东艺术家的关注点已深入到社会变革的方方面面,他们更加关注现实与心灵的碰撞,关注艺术的审美表达,风格也趋向多元。




重点展览

亚洲时间——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

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
亚洲时间
展厅:所有展厅
时间:2015.12.11-2016.4.10